第117章 章:历史崇仁不复焉,今昔何夕该如惜

崇仁古镇在ZJ省嵊州之西,距离嵊州市区西北约18.5公里,背倚五龙山,长善溪穿镇而过。追溯崇仁的历史,至少可以回望到1700多年前。位于古镇西北的“方井”是嵊州境内目前发现年代最久远的古井,井旁有一石碑刻有“赤乌二年”字样,可见早在三国时期,这里已经有先民居住。历史记载,在裘姓迁此之前,崇仁已经相当繁荣,张、黄、李、段、白五大姓聚居,曾有五庙、大悲楼、煮茗窝等建筑。宋庆历年间,裘氏迁居崇仁长善溪东八角井旁,为崇仁裘氏第一世祖。随后,裘氏大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古镇原名杏花村,北宋熙宁年间,受皇帝敕封的义门裘氏从婺州分迁此地,裘氏以崇尚仁义为本,故名其地为崇仁。自南宋以来,出过不少人才,单裘氏一族,就有4个进士,38名举人,仕宦者几十人。

崇仁,是一座美丽幽静的江南古镇。它至今仍保留着庞大的古建筑群,虽历经千年但风貌依旧。古建筑连片成群,具有宋朝遗风、明清特色。群内庙宇、祠堂、古戏台、民居、牌坊、药铺、店房、桥梁、池塘、水井一应俱全。以玉山公祠为中心,保存完整的老台门就有100余座,台门之间用跨街楼钩连,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体现了先人“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遗风。

光绪年间,崇仁有围棋五虎。清末,上海围棋名手潘朗东设擂杭州,就是败在崇仁五虎之首的沈守庚手下。民国时,又有一个上海名手在杭州摆擂,崇仁新五虎的裘忱法,又大胜对手。当然,崇仁最出名的棋手还是马晓春,他祖籍崇仁,由崇仁人董樟根启蒙。越剧的创始人之一马潮水,也是崇仁人,15岁开始“唱书”生涯,创办了越剧史上的第一个男科班。1930年,裘光贤在镇西戒德寺创办女子科班“高升舞台”、“小高升舞台”,像“越剧皇后”筱丹桂、“金嗓子”傅全香均出自其门下。晚清民国,崇仁是浙东经济发达的一个古镇,20世纪三十年代时,资产10万以上的丝厂、茶厂、布厂不下十几家,有浙东小上海之称。

“崇仁的明清建筑多为封闭式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其屋脊、出檐、马头墙有砖雕装饰,气势雄伟,典雅庄重。其中敬承书屋照壁的砖雕堆塑,数量之多、工艺之精、构思之巧妙,堪称一绝。崇仁古建筑的石材多取于村北五里许的石宕,一座台门建筑需上百吨石材,门框、门槛、台阶、沿阶石、柱础等用的都是石材。值得一提的是翰平台门的石雕,石门楣刻“佳气絪灵”四个阳文大字,俊秀清晰,两旁浮雕凤凰,凤凰舒展着美丽的长尾羽,门框的上框底面正中镂刻半球形龙头,玲珑剔透,凸显石匠雕刻的功夫不凡。在崇仁古镇,木雕是每家每户不可缺少的。几乎每家台门室内的窗、侧屋的门、屋檐下的牛腿都是做工精巧,雕刻有人物传奇、花卉鸟兽等,艺术题材丰富。如朝北台门的道地四周全是雕花门窗,众多人物仪态万方,细腻逼真,呼之欲出。而百鹿台门的檩有99只姿态不同的鹿,加上道地中央石子嵌成的一只鹿,上下呼应,总共有一百只鹿。”

“崇仁的核心保护区传统村落风貌保存相对完整,类型多样。自三国时至解放后,历代遗迹均有保存或记载。崇仁有上裘和下裘之分,民谚有“打架验伤井头房、穿靴戴顶后门塘、挑脚掮树上二房”,具体就是说井头房都是当官有权势的,后门塘周围住的都是有钱的富产,而上裘二房就是下层出卖劳动力的,因此其建筑特征具有明显的不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抗日战争时,由于崇仁未遭日寇破坏,经济繁荣,商号林立,商铺、药店、邮局、染坊、酒肆、赌场、当铺等一应俱全;更出现了代表地方权利高度自治的权利机构——法院和警署,这在国内乡镇一级的权利机构设置历史中尚不多见。在大地主裘祝馨的统治下,还拥有自己的地方武装,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此时留下了大量的近代历史遗迹,堪称是清末、民国时期乡镇政权结构演变的活化石。”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