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八国联军来了

五兄弟自打擂台之下八拜结交,几个人就时常聚在兴泰德演武场切磋武艺,畅谈人生。

适逢乱世,每每相聚,哥儿几个免不了感慨一番,忧国忧民之志溢于言表。尤其是李三,自幼在外闯荡,见多识广,加之经常去田盘山找大师叔石敢当。在那里常有四处游方的和尚给他讲些外面的奇闻趣事,武林中的帮派争斗,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虽然都是些笑话,但李三非常愿意听。

这期间,在李三他们哥儿几个的帮助下,兴泰德烧锅的生意也是越来越兴旺,由于出货进货都由这哥五个押送,再也没遇上过劫匪,宫中对许子谦很满意。

许子谦由于生意好了,对李三他们几个更加敬重,每日押镖回来都是好酒好菜招待,给他们的酬劳也跟着水涨船高。日子久了,哥几个在京东一带的名气也是越叫越响,尤其是李三押镖的时候,遇上强盗响马,只要一提燕子李三的大名,这些强盗响马立刻退避三舍。

李三有个嗜好,押镖时喜欢在赶马车的鞭杆子上系一绺红缨穗。后来,那些经常出没的强盗土匪看到鞭子上有红缨穗儿的车队,就知道是燕子李三押镖,主动让出道路放行,从不动手。渐渐地,凡是蓟州人赶马车出门都在鞭子上系一绺红缨穗儿,直到现在仍保留着这个习惯。当然啦,这些都是题外话。但由此可见,燕子李三的威名在那个年代是叫的非常响的。但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他那一手让洋人都闻风丧胆的神奇枪法。

这还要从五兄弟中的老四崔海峰说起。

那一日,李三和梁英正在兴泰德演武场练习枪法。很长时间没露面儿的崔海峰急急火火从三河县老家赶来,到演武场见了李三和梁英就心急火燎地说:“不好了!八国联军打过来了,已经占领了BJ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带着部分大臣都逃出京城往南方避难去了。”

“哎呀,这么一来,兵荒马乱的老百姓又没有好日子过了。”李三不无忧虑地感叹。

崔海峰叹了口气,接着说:“那八国联军太可恶了,在BJ城烧杀抢掠,走到哪儿就毁坏到哪儿,整个京城店铺寺庙里不少值钱的物件都被他们抢走了。更可恶的是,他们还到处欺压老百姓,大姑娘小媳妇让他们逮着就糟蹋喽,简直猪狗不如哇。”

梁英接过话茬,着急地问:“BJ城里那些大清朝廷的兵将呢?就没人出来抵抗吗?”

“唉,那些兵将都跟着皇上大臣和太后一块儿跑了。如今大清朝从上到下那些当官儿的都自顾自逃命,哪个还顾得上老百姓啊。倒是民间的义和团起来了,专门跟八国联军斗,在廊坊、香河一带已经跟洋人多次交锋。但是伤亡惨重,因为武器装备太落后了。大刀长矛,近距离还可以对付,稍微远一点就不行了。那些洋人的洋枪洋炮太厉害了,一轰就是一大片呐。尤其是那八国联军的洋枪队,离着几丈远,一枪撂倒一个,咱们的人死得海了去了,唉。”

崔海峰长叹一声,看看李三,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李三看出了他的心思,微微一笑说:“老四,你这阵子没过来,是不是参加了义和团啦?”

崔海峰脸一红,随后慷慨激昂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中国人,男子汉大丈夫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外国人欺辱,谁能咽下这口气呢?义和团为民除害,抗击八国联军,那可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队伍哇。”

梁英本来就是个火爆子脾气,听崔海峰这么一说,立刻圆睁双目,拍案而起:“老四,你们的那个什么团在哪儿啊?看看我们哥几个够格不?啥叫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啊,再说了,咱练武练枪为啥的是个呀?不就是为了在危难时刻能够为国为民卖一膀子么?”

这时,老五郭连发从外面进来,接过话头儿说:“二哥说的一点儿不错,既然皇帝老子都吓跑了,咱老百姓还指望谁呀?只有自己救自己,自己保卫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儿啦。”

李三接口道:“好吧,二哥,四弟、五弟,今天大哥不在,咱就听二哥的,一起参加义和团,打洋人去。”

哥儿几个摩拳擦掌,义愤填膺,恨不得立刻就上战场杀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