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管家萧何(3)

韩信的悲惨落幕,令萧何伤心,同时再次提醒了他。咱不过是“依日月之末光”,虽官至丞相、封侯领地,但这一切都意味着他需要更加唯圣旨是听、唯刘邦马首是瞻,更加内敛、更加勤勉、更加谨慎、更加防微杜渐。

萧何一生俭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他置田造屋总是挑最偏僻贫瘠处,绝不建豪门大院。对此,萧何有过一段颇具自嘲意味的话:“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后世子孙如果贤明,他们会继承我的俭朴,若是败类,置再多的家产也会被强盗夺了去。——这是一个真正看透世事的人,绝非那些口头上仗义疏财、暗地里拼命攫取、平素又一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刘邦得知韩信被杀的消息后,立即派人到长安,“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拜萧何为相国,增加食邑五千户,安排一名都尉带五百士卒日常警卫相国。——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嘴巴、有书信文字、有手足身体,所谓口谈、笔谈、手谈,刘邦、萧何这一对君臣,用的是“心谈”,属于高层次的智力游戏。带兵在外的高祖刘邦,听取了斩杀韩信的全部经过汇报,他赞赏萧何的忠心,但同时也体味到丞相心里的煎熬,让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去干一件宵小的事,瞒哄的对象又是他最为赏识的人,他内心的不平静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天子上司,及时给予其必要的抚慰,以资鼓励、以表谢意,无疑会使萧何的伤口愈合得快一些。

萧何完全读懂了高祖的意思,但他不能让皇上把他诱杀韩信看做是被迫,不愿刘邦误解他对韩信之死的惋惜,于是急切而又坚决地拒绝了高祖的赏赐,他的用心在于要让天子明白,一切都是他作为一个臣子心甘情愿去做的,无功何以受禄?

不仅如此,萧何反过来拿出全部家财,捐给平叛的将士。这是在同时给天子传递另一个信号:臣从不看重高官厚禄,不在乎家财万贯,臣之心思只求为高祖您、为大汉江山社稷尽一份微薄之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来一去,刘邦就不仅仅是放心了,一定是感动得要流下热泪了。

然而,刘邦实在是疑心太重了,多亏是萧何,换任何一个人,恐怕都难以忍受和招架。——从这个层面上看,利益,是人与人之间多么尖利的武器,别说是君臣、战友、同事,父子兄弟也被它刺扎得伤痕累累。

高祖十二年秋,黥布造反,“上自将击之。”刘邦亲率大军去讨伐。平叛情况如何不说,萧何在长安城里却不时接到高祖问候他的消息,询问工作情况,有无什么困难等等。萧相国起初为之感动,主子在外忙于军务,竟还时刻挂念自己,于是为表感激,他“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一面努力调动百姓积极生产,一面又把自家所有钱财拿出来资助军队。萧何可能以为他已经做得很完美了,突然间,他的一位宾客私下危言耸听地提醒他:“君灭族不久矣。”你离灭族不远了。这位接着说:“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尚复孳孳得民和。”你的职位已经是相国,你的功劳又是第一,自从进入关中,你就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十多年来,天下人都爱戴你,而至今你还在孜孜不倦地博取百姓的欢心。“上所以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皇上之所以不顾军务繁忙多次派人问你,是担心关中成了你萧何的,百姓心中只有你这个相国,没有了天子。

世间事就是这么令人匪夷所思,完美的人格有时竟成了一种缺陷,崇高的威望也会变作绊脚石。善良的民众本能地拥戴不意间帮了倒忙,萧何亲民的形象导致他声望日炽,名气越来越大,成了百姓心目中善良、慈爱的化身。——名气和威望这个东西,有时就主体而言,它是个被动的客观效应,沽名钓誉者不在此列,当然沽名钓誉者也只能凭借哗众取宠浪得一时虚名;萧何的美名是货真价实的,百姓对他的敬佩拥戴是发自内心的。众星捧月的景象如同把萧何放在了滚烫的油锅上,功高不能盖主呀,自身的光芒如今成了帝王这颗大太阳上的阴影,怎么了得?如何是好呢?总不能一一前去堵住百姓的嘴巴吧?

这位颇有心计的宾客给萧何出了个主意:相国您多少做点恶事嘛,别把自己弄得那么白璧无瑕跟个圣人似的,您有意给自己脸上抹点黑,譬如您利用手中的权力,强制去便宜买些地,不给老百姓付钱先赊着,老百姓不就有怨言了吗?您的名声不就降下来了吗?萧何无奈违心地照此办理。历史上将萧何的这一举动名之曰“自污名节,以释君疑”。

刘邦班师回到长安后,果然有人来给皇上告状。刘邦当即召萧何来见,说你身为相国,与民争利,你自己去向百姓解释吧!

萧何接着干了一件挺危险的事,初衷是想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想拿天子的爱民再反衬一下自己的贪利掠民,结果险些葬送了前程。他建议刘邦把皇家游乐园上林苑腾出来给百姓当做农田耕种。刘邦一听,愤怒了。你抽的哪门子风,敢动我皇家休闲娱乐场的脑子?一气之下,刘邦将萧何逮捕下狱。后来经人提醒,刘邦释放了萧何。两人再见面时,刘邦为自己的这次未能领会老相国的良苦用心有些赧然,但这位早年的刘亭长脑瓜子可不是吃素的,他灵机一动巧妙地遮掩了他对老相国造成的冤屈,掏出一副热心肠还给了萧何。刘邦说:老相国,朕知道你的良苦用心,朕之所以让你受些皮肉之苦,正是为了给天下百姓显示你的爱民之心和我这个帝王的贪玩好乐嘛。——一场智者的博弈,一笑了之。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逝于长乐宫,太子刘盈继位,皇太后吕氏专权,萧何仍挂名丞相。

年迈的萧何,知道一朝君子一朝臣的道理,何况那个强势的女人吕雉,不是他能驾驭得了的。新皇登基,年事已高的他虽然仍想为汉家江山再度效力,但主客观环境已不容许,他明智地选择退到幕后,常称病在家。

刘邦死后的第三年,辛勤操劳了十多年的萧何终于真的一病不起。年轻文弱的汉惠帝刘盈前来探视他,眼见老相国去日无多,刘盈不得不征询他的意见。

老相国去后谁来接替您?汉惠帝刘盈问。

病榻上的萧何迟疑良久,没有吐出一个字来。

一生谨言慎行的萧何,这时没有因为病老之躯而变得昏聩,他洞悉眼下的朝廷局势,一则自己行将就木,二则少帝柔弱不精,三则吕后咄咄逼人,自己真地闭上眼了,哪一个来做大汉的大管家,为汉皇操持这一摊子事,萧何不便说、不能说,他也不想说,只好婉转地将皮球送还到天子手里:“知臣莫如主。”相信英明的汉皇会选出一个能干的臣子接替我。

刘盈仍不放弃,进而问道:“曹参何如?”相国您看曹参怎么样?

曹参是萧何沛县衙门里的老同事,但也许就是因为有了这一层关系,俩人一直处得不太友好。一般情况下,肯定和举荐自己的政敌来接替自己的位置,这是谁都不大情愿的事情。然而我们听听萧何是怎么回答汉惠帝的:“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陛下算是找到了合适的人选,如此老臣我死而无憾了。萧何很清醒,皇帝既然专门提起曹参,明知他两人关系不融洽却郑重其事地来问他,显然皇帝重点考虑的就是这个人,跟曹参的恩怨是个人的恩怨,与才能无关;假如自己说曹参不行,在天子看来,必定是参杂着私仇而不顾皇权社稷的利益。有意思的是,萧何死后,果然曹参接替了相位,而曹参一切政令维持原状,不作任何革新,以至于后人有“萧规曹随”之说。

太史公说萧何是沾了高祖吕后日月的光芒,才得以成就大名,这显然是对官场机变陌生而妄下的结论。萧何是周公一样的智者,天赋秉性决定了他是一位杰出的国务活动家,一个辅佐帝王的天才人选。特殊的内敛、自持、严谨、周密,使他能够冷静面对风云变幻的政治环境,站定自己的配角位置,做到了“位冠群臣,声施于后”,最终寿终正寝。

从某种程度上说,萧何是中国古今贤相第一人。两千多年来,多少能人死于帝王促狭的刀下,无数贤臣都被后人发现了藏于腋下的“小”来,至今,我们却无法找到萧何身上一星半点的瑕疵。为官恭谨勤勉,政绩卓著;居家清贫素朴,少有是非。人生仕途端庄清净至于此,臻于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