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管家萧何(2)

重新夺回关中,刘邦决计要跟项羽决一雌雄,一较高下。“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而关中这个理想的根据地留谁来看管呢?当然是踏实、牢靠、虑事周密的萧何了。萧何留在关中,“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巩固汉政权,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医治战乱创伤。他制定颁布新的法令,初步完善汉政权的行政机构;着手建设公共设施,开放原秦朝的皇家园林供百姓耕种,减免赋税。在基层管理上,萧何在各乡村实施由乡民推举年长德高的人,任命其为“三公”,每乡一人,在乡里三老中再产生县级三老,辅佐县令,教化百姓,参政议政。在萧何卓有成效的治理下,关中地区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人民安居乐业,物资极大丰富,保证了前线的军需供应。

萧何留守关中,其肩负的责任是极其重大的,更为艰难的是他要独当一面地在开展工作。既要制定律令、实施管理,又要开展农耕、稳定人心,既要辛勤侍奉教诲太子,又要及时征兵发卒、运送粮草到前线。庞杂繁琐的事务要求他虑事须周密细致,处事须坚决果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滴水不漏。一个人能事无巨细地把眼前这些事样样不差地办好,我们都不得不称赞其为出色的管家了,而萧何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之余,却时刻不忘一件事,“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行事,上来以闻。”萧何在干好这些事情的同时,还不忘及时向前方的刘邦请示汇报,批准了,他才去办;有些事情一时紧急来不及请示,他酌情先办,等刘邦一回到关中,他抓紧前去汇报。——一个成熟的管家,时时刻刻心里装着主人,唯主子之命是从,不见主子发话,不越雷池半步,这是赢得信赖的基本技巧。何况萧何这个管家,替刘邦照看的可不仅是楼堂宫室、粮仓畜栏,而是一片偌大的江山基业。时常这种角色,勤勤恳恳尚难避免小人挑唆、主子猜忌。萧何对此了然于心,他不惜走个极端,来个事事请示、件件通报,给主子的心里不留半点阴影,敞敞亮亮,踏踏实实。在萧何这里,眼中有无上司、上司信任程度,此乃大事,绝非可有可无的细枝末节。

即使如此谨慎小心,仍难尽消主子心头的疑虑。刘邦与项羽前方交战正酣,“上数使使劳苦丞相。”却接连派人到关中问候丞相萧何。萧何觉察出其中的蹊跷,他的心腹鲍生赶忙也提醒他:“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主子这是怀疑你了。一般人遇到这样的情况,难免牢骚满腹,自个儿尽心竭力,反遭疑忌,未免太伤自尊,不如甩手撂挑子呢!萧何视之为正常,设身处地想想,刘邦面对强大的西楚霸王,胜负并无十分把握,丞相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人心归附,万一他在前方落败沦作流寇,丞相会不会反戈一击,来个关门拒客,届时有家难回也说不定。刘邦三番五次派人回关中,名曰慰问丞相辛苦,实则是打探情况。萧何的为人,绝不容主子对自己有半点的担心,摸准准了主子的心思,他召集起家中兄弟子孙,连夜打点行装奔赴前线。刘邦见丞相把家人全都打发到自己身边,一同出生入死,疑虑顿消,喜形于色。——在疑心者面前,言语是苍白的,唯有行动才是最有效的宽心剂。

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大败,自刎于乌江。同年三月初三,刘邦“即帝位汜水之阳(今河南荥阳)。”正式建立大汉王朝。随后移驻洛阳,大宴群臣,论功行赏。“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在刘邦打败了项羽、称帝登基后的一年左右时间里,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一直在为功劳大小争论不休,相持不下,萧何事不关己似的,仍在默默做着手头的事情。最后,高祖刘邦拍板,萧何被评为大汉第一功臣,位列座次第一,同时给予其特殊的待遇:“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朝见皇帝时可以带剑上殿,不必趋步。如此高的恩遇,无疑是把萧何置于群臣之上,作为皇帝特别依赖的角色。

这样的论功排位,那些曾经在战场上拼死征战的武将自然是心有不服,刘邦对此是有预料的,他给愤愤不平的将军们好好地上了一堂课:

刘邦问:你们知道打猎吗?

众答:知道。

刘邦再问:“知猎狗乎?”

众将暗忖:谁会没见过猎狗呢?

刘邦接着说道:“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猎场上,亲自追捕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而发现野兽兔子并指挥猎狗往哪里追的,是人,诸位能够勇往直前地追捕野兽,发挥的是猎狗的作用。“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至于萧丞相,他发现野兽踪迹、指挥猎狗方向,起到的是“人”的作用。

萧何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萧何靠着他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勤勉严谨的办事风格,使刘邦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在刘邦眼里,萧何已经成为大汉江山开创、巩固所仰仗的智慧之身,绝非那些猛打猛冲的一介武夫能与之相提并论。还有另外一层更令刘邦自觉地要给予回报的,刘邦对众人说:你们各位仅仅是一个人独自追随我,顶多再带两三个兄弟,“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萧丞相可是义无反顾地带着全家几十口人来追随我,这样的忠恳我能忘了吗!当然,这其中刘邦没有提及的是:当年萧何为我办了多少事、帮了多少忙,你们知道吗?

但我们必须承认,如此格外地信任和器重,固然有老伙计的情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萧何人格的魅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卓越才干,一切功劳赏誉都是他用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换来的。——萧何的处事为人与那些一味奉承的将相不同,他内敛而踏实,胸怀韬略但不张扬,悉心观察上司心理但不阿谀肉麻,他秉持的是从小处把件件事情做到位、做到完美、做到你心上去,再孬的上司,面对这样令人放心的下属,他都会被感化、被征服,会因得心应手以至于须臾离开不得。

位极人臣,实至名归,天子格外倚重,威望如日中天,从本性出发,许多人难免会飘飘然。上天赋予萧何的性格,不是一时一事的谨小慎微,而是一以贯之的谨言慎行。天生的二把手,他并非不心存高远,可贵的是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清醒地评估环境,清醒地吃透上司,从而总是准确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一丝不苟地扮演好他该扮演的角色。萧何的沉稳、细密、自控能力,实在是旁人想效仿而难以惟妙惟肖效仿的,或者可窃取一时一技,万难做到像他那样体现到一言一行、一生一世。

西汉最初的首都放在洛阳,刘邦接受了娄敬和张良的意见,决定移都于关中。于是起驾西进关中,暂居旧都栎阳,由丞相萧何负责在渭河岸原秦朝兴乐宫的旧址上修建新的都城。萧何为了这座能与大汉声威相称的新都,可谓费尽心思,从总体规划布局到具体施工修筑,事无巨细,样样亲力亲为。在他的精心组织、协调、指挥下,先后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在平地上为汉高祖刘邦建造了一座以长乐宫和未央宫为主体,宫殿、街巷、台榭、楼阁、园林、池鱼齐全,气势恢宏的长安城。

主体建筑未央宫落成时,萧何奏请高祖圣驾往视。刘邦在众臣前呼后拥下巡视了一圈,脸色有些凝重。在他看来宫室过于华丽豪奢。当即责备丞相:今天下初定,民穷财尽,何以将宫殿建得如此奢华!萧何理解皇帝的言外之意,忙上前解释道:正因为天下刚刚安定,才可以借此机会营建宫室,臣考虑天子以四海为家,皇宫不壮丽不足以显示天子的威严,再者一次建到位,免得子孙后代再去重建,——汉的江山要传之万万代呢。刘邦听了萧何这一席话,脸上绽开笑颜。萧何却并不因此就认为天子的心里已完全平复,他借题发挥,虚心地向皇帝讨教:微臣这回虽蒙陛下宽宥,但来日方长,臣难免办事会有差错遗漏,还望陛下有以教之。刘邦帝王的虚荣心在老臣和众文武的面前,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回是真的从心底里妥贴高兴了,指点萧何添建几处点缀,当即乐呵呵对众位大声道:新都就叫长安吧。

萧何也有遭遇风急浪险的时候。

在汉初各位诸侯王里,萧何强力推荐给刘邦的韩信,是个非常特殊的角色。论为汉家江山立下的汗马功劳,他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但同时他又是高祖刘邦最为提防的重点人物。吕氏决定替丈夫除掉韩信的时候,请出的帮手就是丞相萧何。

一直以来,对于韩信的处境遭遇,萧何并非没有一点点自己的想法,毕竟是出生入死为汉王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高祖的防范之心是否有些过?对这位功臣的处置是否有失公允?但他把这些都默默地藏在心里,作为忠于汉室的萧丞相,他选择了维护汉皇的尊严和旨意,积极着力于大汉初定需要稳定的大局,他希望韩将军能忍辱负重一段时间,假以时日,逐渐释却高祖心中的疑虑,寻求一个妥善的办法来解决君臣之间的不愉快。韩信的铤而走险是萧何所没有想到的,一下子把他推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一边是为自己所赏识的天才级武将,一边是汉皇后凶狠迫切的目光,何去何从?皇后的意思是要萧丞相用谎言将韩信骗至宫中,这与萧何一向的操守大相径庭,实在是太为难了这位行为端庄的丞相大人。出于对高祖的忠诚——也有可能是畏于皇权的威势——萧何按照皇后的安排,来到韩信家中。他告诉韩信,陈豨之乱已平,群臣都到宫中朝贺,希望韩信也能进宫表示一下。韩信哪有心思去?他向丞相称病难以出门。萧何不得不再三规劝:即使有病,应付应付一下总是可以的吧?丞相对韩信的知遇之恩,韩信没齿不忘,天子的面子可以不给,恩人的情面怎能拂逆呢?韩信见丞相言辞恳切,答应了丞相。韩信一入宫,即被吕后安插好的武士捉拿,扭送斩杀于长乐宫的钟室。

后世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实都是在客观上找原因,把事情成败得失的决定因素推诿到别人身上,无奈萧相国做了这千古冤案的代言人。韩信的战功有萧何荐举的前提,但这样能征善战的将才,放到项羽手下也绝不会就成了软蛋;而韩信的杀身之祸,分明是一时糊涂自取的,若叛汉自立,早年的机会就不少,待到没有机会了,却又私通叛贼,这一切又怎能归咎于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