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病论治

一、傅山论治不孕症探讨

傅山,字青主,明末清初著名医家,长于妇科及内科杂症。《傅青主女科》为其代表作之一,该书分两卷10门7篇,精论妇科经、带、胎、产诸疾,其“种子”一门载10篇10方。兹就其“不孕症”辨证施治做一探讨。

傅氏认为“种子”以脾、肾(包括命门)二脏为主,兼与心、肝、胃、膀胱、督脉、任脉、带脉有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输布精微以养胞胎,“血足则子宫易于容物”。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素问·奇病论》曰:“胞络者,系于肾。”《傅青主女科》也谓:“经水出诸肾。”“精满则子宫易于摄精。”肾气虚,冲任不固;肾阴亏损,精血不足,冲任失养;命门火衰,胞宫失于温煦,均不能“种子”。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与肾中命门同属火脏,“心肾之火衰则脾胃失生化之权,即不能消水谷以化精微矣,即不能化水谷之精微,自无津液灌溉于胞胎之中,欲胞胎有温暖之气以养胚胎,必不可得。”诚如该书所示:“妇人之有子也,必然心脉流利而滑,脾脉舒徐而和,肾脉旺大而鼓指,始称喜脉。”心气旺盛,脾胃健运,肾精充盈,阴阳平和,是为受孕的基本条件。肝主疏泄,乙癸同源,肝火旺则伤阴精;木土相克,肝郁乘于脾胃,脾失健运,均有碍于受孕。胃者,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膀胱者,州都之官,主司气化;精微化生以养胞胎,胞胎失养则不孕。督脉,为阳脉之海;任“主胞胎”任脉为妇女妊养之本;带脉约束诸经。三脉相合,气血揆其常度。“女经调而受孕”。傅氏曰:“盖胞胎为五脏外之一脏耳,以其不阴不阳所以不列于五脏之中。所谓不阴不阳者,以胞胎上系于心包下系于命门。系心包者通于心,心者,阳也;系命门者通于肾,肾者,阴也,是阴中之有阳,阳中之有阴……然必阴阳协和,不偏不枯始能变化生人。”不孕之症,终因阴阳不相协和,病分虚实二端,脾胃虚弱,肾精不足,阴血亏损,或阳气衰弱,胞胎失于濡养、温煦而不孕;肝郁克于脾土,脾失运化,湿停下焦,水、湿、痰、血互结,或癥瘕之症,碍于胞胎而不孕。其治虚者补之,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木郁达之,湿者燥之,结者散之,然不孕之症,终以虚为主,即使实证也多虚实并存,本虚标实,故治当处处顾护正气,祛邪不宜过猛,衰其大半而止。另外,傅氏还提到房劳过度伤精不易种子,服药期间总以节欲为是。

《傅青主女科》“种子”一门共载10证10方,机圆活法,用药精当。若为心肾阳衰,胞宫虚寒者,症见崩漏,经行泄泻,带下清稀,少腹冰冷作痛,形寒怕冷,尿意频频,性欲减退,面色白或晦暗,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微。治以补心益肾,壮阳散寒。方用温胞饮:

白术30g 芡实9g 菟丝子9g 肉桂6g

人参9g 巴戟天30g 补骨脂6g 附子1g

山药9g 杜仲9g

方中巴戟天、杜仲、菟丝子、补骨脂补肾填精壮阳;白术、人参、山药健脾胃后天之本以养先天;肉桂、附子温阳散寒;芡实补肾涩精。

若是脾胃虚寒,肾阳不足之证,症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月经稀发,闭经,素性恬淡,纳谷不馨,胸膈胀满,食多难受或嗳气,四肢欠温,便溏肢倦,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治以温补脾肾。方用温土毓麟汤:

巴戟天30g 白术15g 山药15g 神曲10g

覆盆子30g 人参9g

方中巴戟天、覆盆子温补肾阳;白术、人参、山药健脾益气;神曲助脾运。

肾气不足,脾胃虚弱之证者,症见经期先后不定,经量时多时少,胸膈满闷,倦怠思睡,不思饮食,夜尿频多,面白神疲,舌淡苔白,脉沉弱。治以补肾健脾。方用升提汤:

熟地黄30g 山萸肉9g 白术30g 生黄芪15g

巴戟天30g 枸杞子15g 人参15g 柴胡2g

方中熟地黄、枸杞子、山萸肉补肾填精;巴戟天温肾壮阳;白术、人参、黄芪健脾益气;少佐柴胡升提阳气。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证,临证可见月经后期,量少,少腹拘急作痛,急迫不舒,头晕目眩,少气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而嫩,脉细弱。治以补脾益气养血。方用宽带汤:

白术30g 补骨脂10g 熟地黄10g 白芍10g

人参9g 杜仲9g 当归10g 莲子30g

巴戟天15g 肉苁蓉10g

方中肉苁蓉补火生土,生脉饮益气养阴,白术健脾,熟地黄、当归、白芍养血,莲子补肾健脾涩精。

肝肾亏虚,阴血不足者,症见月经先期,量少色红,经闭或见崩漏,脉细。治以补肾养肝,滋养阴血。方用养精种玉汤:

熟地黄30g 当归15g 白芍15g 山茱萸15g

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养肝生血,佐山茱萸补肾益阳,当归、白芍养肝血。

若为阴虚火旺者,症见月经先期量多,崩漏,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心烦易怒,口干舌燥,干咳少痰吐涎沫,舌红少津,脉细数。治以滋阴清热。方用清骨滋肾汤:

地骨皮30g 玄参15g 麦冬15g 石斛6g

丹皮15g 沙参15g 五味子12g 白术9g

方中沙参、麦冬、五味子、石斛滋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地骨皮、丹皮、玄参清虚热;少佐白术健脾以助运化,津液敷布其热自除。

气虚湿盛所致者,症见经行延后,甚或闭经,带下量多,质黏稠,形体肥胖,胸闷泛恶,痰多,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缓滑。治以补脾益气,除湿化痰。方用加味补中益气汤:

人参9g 茯苓15g 柴胡3g 升麻5g

黄芪9g 当归9g 陈皮5g 甘草3g

白术15g 半夏9g

补中益气汤健脾以绝生痰之源,合二陈汤化痰燥湿。

气化不利,水湿泛滥之证,症见经行泄泻,带下黄白,腹胀,泛恶欲吐,头身困重,小便不利,双下肢浮肿,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治以补肾健脾,化气利湿。方用化水种子汤:

巴戟天30g 茯苓15g 菟丝子15g 车前子6g

白术30g 人参15g 芡实15g 肉桂3g

方中巴戟天、菟丝子补肾温阳,佐肉桂以助气化;白术、茯苓、人参健脾以运水湿;车前子分利小便;芡实健脾补肾固精。

若气虚瘀结所致者,症见月经淋漓不断,或经闭,腰背酸痛,胸满腹胀,倦怠欲卧,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治以益气健脾,散结化积。方用升带汤:

白术30g 半夏3g 荸荠粉9g 沙参15g

人参9g 神曲3g 鳖甲9g 肉桂3g

茯苓9g

方中白术、人参、茯苓健脾益气,半夏化痰,肉桂散寒,荸荠化积,鳖甲攻坚,沙参主“血积”(《神农本草经》),五药同用,共奏软坚散结之功。

气滞不舒者,症见月经不调,经行乳房胀痛,素性抑郁,烦躁易怒,舌苔薄白,脉弦。治以舒肝解郁。方用开郁种玉汤:

白芍30g 香附9g 天花粉6g

方中香附疏肝理气,为“气病之总司”;当归、白芍柔肝养肝,体阴用阳;丹皮、天花粉以清郁热;白术,茯苓以运脾土。正如仲景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

概上所述,傅氏治疗不孕症,总以扶正为主,其用药特点为:

其一,顾护后天脾胃。10方之中有9方皆用白术,以健脾燥湿。《神农本草经》谓之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疽,散腰脐间血,及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其他健脾药还常用人参、黄芪、茯苓、山药等。

其二,补益先天肾精。用药不偏温燥,多以巴戟天为主药,性质柔润,温肾助阳。《神农本草经》谓之“主大风邪气,阳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本草纲目》谓之“补血海”。其他补肾药偏于补肾填精者有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偏于壮阳者有杜仲、补骨脂、菟丝子、覆盆子、肉苁蓉、肉桂;偏于滋阴者有石斛、麦冬、五味子、莲子等。

其三,化坚散结用荸荠、鳖甲、沙参;清虚热用地骨皮、丹皮、玄参、天花粉等;舒肝解郁用香附。

傅氏论治“不孕症”10证10方,多偏于虚证,对瘀血阻于胞脉所致不孕症论述较少,仅用荸荠、鳖甲、沙参三药化积。可参见王清任《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以及近贤有关论著,以获其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