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输卵管阻塞用活血化瘀饮合外敷治疗体会

输卵管阻塞引起不孕是妇科常见疑难杂症。笔者根据中医理论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应用中药内服活血化瘀饮、外敷通管散以及结合辨证调周施治等多种方法治疗本病,获得了较好疗效。现简述如下:

(一)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

凡经碘油造影或输卵管通液术确诊为输卵管阻塞不孕者为治疗观察对象。

一般资料:89例患者中,年龄最小23岁,最大38岁。病程最短为1年零9个月,最长为10年;本组病例中继发性不孕症50例,原发性不孕症者39例。继发性不孕症多由人流或产后感染所致,其中确诊为双侧附件炎者19例;一侧附件炎者14例,子宫内膜炎者3例,慢性盆腔炎者6例,重度宫颈炎者5例,无明显炎症者3例;原发性不孕症39例,其中诊为双侧附件炎者18例。一侧附件炎者10例。慢性盆腔炎者7例,卵巢囊肿者2例,输卵管结核者2例。

(二)治疗方法

1.内服活血化瘀饮

处方:

土茯苓30g 赤芍15g 制香附15g 桃仁15g

桂枝6g 丹参20g 穿山甲15g 田七10g

王不留行30g

加减用药:①若兼少腹灼热、刺痛、带下色黄者,原方去桂枝酌加金银花、鳖甲、冬瓜仁、半枝莲;②若兼少腹冷痛,畏冷,舌质有瘀点者,则酌加延胡索、乌药、吴茱萸、三棱、莪术、五灵脂;③若伴有胸闷,乳房胀痛者,则酌加佛手、郁金、柴胡、枳壳、川楝子、橘核;④若形体肥胖,痰涎多者,则酌加半夏、浙贝母、橘红、苍术、山药;⑤若伴头晕,精神疲倦者,则酌加党参、黄芪。

2.外敷通管散

处方:

独活15g 乳香10g 地鳖虫15g 赤芍15g

透骨草30g 没药10g 川芎5g 艾叶30g

血竭8g 红花15g 当归30g 五加皮30g

白芷30g 川椒15g

上方研细末,将半斤粉剂置于布袋内蒸透后,热敷小腹或少腹两侧,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一包药可连续使用7天。

3.辨证调周

结合月经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原则上在经期停用基本方及热敷。按脏腑虚实辨证,如月经量少属血虚者,用八珍汤加减;属血瘀者,则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肝肾虚精血不足的痛经,基础体温曲线波动大或呈单相者,可先用滋补肝肾、温补肾阳之品,兼肝郁者疏肝解郁。临近排卵期可温经通络,以促进排卵及有利于精卵结合和下达子宫着床。双侧输卵管完全阻塞时,应主攻其不通,兼证可不顾。在经期后,服定坤丹3~5丸或六味地黄丸7~10天;经前加全鹿丸或乌鸡白凤丸,这类中成药有利于调经及健全黄体功能,并能提高机体抗病力,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三)疗效分析

1.疗效标准

(1)痊愈:经通液或碘油造影,双侧输卵管已通畅或在治疗中已孕者。

(2)好转:双侧或单侧输卵管部分通畅,阻力减少,小腹胀痛减轻。

(3)无效:双侧输卵管仍不通。

2.治疗结果

治疗前均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或输卵管通液术确诊为双侧输卵管不适。治疗后两次行造影术,盆腔片显示双侧输卵管通畅者为治愈,较前有进步者为有效,仍未通者为无效。治疗结果为痊愈70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治愈率达80.46%。

(四)病案举例

林某,女,30岁。1989年6月初诊。患者婚后6年,夫妇同居,性生活正常,无采取避孕措施,一直未孕。丈夫精液检查未发现异常。1985年曾到外地某医院求治,经检查诊断为“子宫发育不良”。经注射胎盘组织液,口服维生素E、克罗米芬并采用乙烯雌酚、黄体酮等建立人工周期治疗,疗效不佳。同年11月在省妇幼保健院做输卵管通液检查,发现双侧输卵管不通,基础体温为单相。确诊为:①双侧输卵管阻塞;②子宫发育不良;③原发性不孕症。经用西药治疗无效。于1989年6月初来我院求治。时见少腹疼痛,经期痛甚,月经量少,色暗红。经前乳房作胀,腰酸痛,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结,苔薄白,脉弦细。妇科检查:阴颈轻度炎症,左侧附件片状增厚,压痛(+),余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①附件炎(双侧输卵管阻塞); ②原发性不孕症。

中医辨证:肾虚血瘀。治法:补肾调经,活血止痛。方用自拟活血化瘀饮加菟丝子30g,茺蔚子15g,泽兰10g。坚持每日1剂,并辅以外敷消管散,服上方60余剂后做输卵管通畅试验,结果示双侧输卵管通畅。后服补肾填精,调经种子之方药:

何首乌15g 熟地黄15g 菟丝子10g 怀山药15g

枸杞子15g 淫羊藿10g 香附15g

砂仁5g(后入)

同时配合在经期来潮后5~7天起加服吴氏调冲丸。半年后怀孕,后顺产一足月女婴。

(五)体会

输卵管阻塞不通在中医学文献中无明显记载,其症状散见于“无子”“绝后”“带下”“癥瘕”“月经不调”等病证中。输卵管阻塞不通可引起输卵管炎或慢性盆腔炎或输卵管结核等。笔者根据中医理论并结合多年来临床实践认为,本病多因血虚、肝郁、痰湿、血瘀所致。妇女以血为本,血为脏腑所化生。然气为血之帅,血赖气之推动以周流,气血调和是妇女月经、妊娠的基础。先天禀赋不足,血海不盈,或平素郁郁寡欢,肝失疏泄,血海蓄溢失常,或恣食辛辣,蕴湿生热,灼津为痰,或外感邪气与经血相结于胞中,均可致气血失调,使瘀血或痰湿瘀阻胞中、冲任,而致经遂不通。在治疗上采用活血化瘀为主,并参照经期分段用药。临床实践证明,内服活血化瘀饮,再根据不同兼证辨证用药,确能理气活血、除湿散结,再辅以温通经络之通管散,可弥补内服药之不足,使邪从表解。二者同用共奏调和气血之效,瘀血除去,新血归经,气血通畅,经隧自然通矣。此外,妇女生理或病理表现都可通过月经反映出来,月经标志着卵巢功能的正常与否。参照经期分段用药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