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
明季国初①诸老之论词,大似袁简斋②之论诗,其失也纤小而轻薄。竹垞以降之论词者,大似沈归愚,其失也枯槁而庸陋。
注释
①明季国初:指明末清初。
②袁简斋: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著名文学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袁枚少有才名,二十四岁中进士,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袁枚为人通脱、放荡不羁,极具叛逆色彩。在诗歌上提出“性灵说”,主张诗中写真感情,反对拟古和形式化。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
译文
明末清初的人论词,很像袁枚论诗,他们的失误在于纤小而轻薄。朱彝尊之后论词的人,很像沈德潜,他们的失误在于枯朽而缺乏生机,平庸且粗陋。
赏析
袁枚是清代一位特立独行的诗人。二十四岁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历知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深得百姓爱戴。他生性淡泊,三十三岁父亲亡故后,辞官养母,在江宁(今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从事诗文著述,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袁枚也回了一副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
袁枚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提倡“性灵说”,认为作诗的第一要义在于人的自身性情,赞美男女之情,主张文学进化论,反对宗唐宗宋。在礼教盛行的清代,这无疑极具叛逆色彩,振聋发聩。袁枚写出了很多清新飘逸之作,如《湖上杂诗》:“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再如《马嵬驿》:“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在清代诗坛上独树一帜。
不过袁枚的“性灵说”并非完全没有毛病,正如王国维所指出的“其失也纤小而轻薄”,袁枚的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