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特色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编
- 8752字
- 2020-06-24 15:23:55
6 公安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摘 要】公安大学是一所典型的行业特色型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公安高级专门人才”是学校一以贯之的人才培养目标。公安大学按照“一高”、“二通”、“四强”的标准,重新定位了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依托学校和行业的教育教学资源,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法律与公安理论课程、警务实战训练和公安工作实践四个阶梯式的教育教学体系,横向组合了基本素质养成、专业能力训练和知识运用创新三个教育教学模块,完善了“理论——实训——实践——理论”循环递进的教育教学路径,由此构建了公安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警务化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课堂”与“实战现场”紧密结合,校内教师与基地教官无缝衔接,“教、学、练、战”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较好地适应了公安实战单位的人才需求,突出体现了行业型院校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院校;公安大学;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公安大学是公安部部属高等院校,属于行业特色型院校,始终坚持“立足公安,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公安高级专门人才”是学校一以贯之的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公安大学从造就现代高素质合格警察人才的要求出发,针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与现代大学办学理念不相适应,与行业特色型院校发展方向不相协调,与公安行业对人才要求不相符合等诸多问题,在借鉴国内外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基础上,全力推进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行业特色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取得显著成效。本文以公安大学本科教育为例,谈谈行业特色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国内外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经验
(一)关于应用型人才的认识
从广义上说,除专门从事基础理论原始创新的学术型人才,其他都可以说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比如中等职业教育以操作技能为核心,培养操作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两个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学校都是以岗位来设计专业,故培养的人才是岗位型人才。而本科层次以上的应用型人才是以学科来设计专业的,应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创新性,更强调KAQ(Knowledge:知识,Ability:能力,Quality:素质)协调发展。一方面,比中职、高职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具有适应多种岗位的更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与学术型人才相比,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
(二)国外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评述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角度看,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和细化。相应地,世界各国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纷纷涌现,特别是新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工业化时代的工作技术特征,社会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层次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大力发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成为时代的需要。目前,国外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4种,即美国以跨学科选课为主要特征的MIT麻省理工学院模式,日本以学群、学类为组织进行综合知识教学的筑波模式,英国以资格证书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德国以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紧密结合为特色的“双元制”模式。
美国自南北战争以来,就开始倡导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平民化,注重从实际出发为社会和工农业生产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允许每个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最适合自己特殊才能、和他打算从事的职业最有联系的领域”成了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信条。麻省理工学院为消除狭隘专业和工程训练带来的弊端,要求学生必须跨学科选课学习,通过文、理学科结合的方式增强现代大学生的应变能力,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MIT模式,被新加坡等国家推广。
日本在修改《大学设置标准》时指出,大学可以根据其专业方向的需要,自由地设置有关学部、学科和课程,而不必机械地遵循文部省规定的原设置标准。日本筑波大学通过学群、学类设置,以学科综合化为原则进行教学,取得明显实效。实践表明,利用学群、学类这种综合性组织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突破传统专业的狭窄领域,以广阔的知识视野适应社会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适应性,被誉为“筑波模式”
英国高等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其特点是以能力基础为目标,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建立以实际工作效果评定学习成效的考核制度,实践教学的效果评定以“国家职业资格”的规定而定。“国家职业资格”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是一项“能力说明”,由主要职能、能力单元、能力要素,以及操作上的具体要求和范围等所构成。“国家职业资格”设有不同等级,NVQ1初级技能资格证书对应一线工人,NVQ2中等技能资格证书对应基本工艺,NVQ3高级技能资格证书对应技术员,NVQ4是高级技术员或管理员资格证书,NVQ5是高级专业资格证书。这种模式开辟了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新路径,明确了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对于高等学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方式,也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模式是指教学活动的一元在企业实施,另一元在学校里实施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部分时间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学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紧密结合在一起。学校的理论学习属学科本位教学模式,企业实训属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这是一种集学科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和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之优点的综合模式。其特点是,校企合作,充分调动了企业办学的潜力和积极性,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密切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注重实践,突出了能力培养。
国外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共同点:①普遍重视实践教学,非常重视社会实践锻炼;②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根据所需培养的专业能力的需要进行安排;③强调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注重管理能力、公关能力及表达技能的培养;④强化学校与企业、社会的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三)我国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
2003年中央召开人才工作会议,确定了科学的现代社会人才观念,由重文凭、重学历转向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标准观。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公认的人才要求是知识、智力、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统一。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亦成为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改革方向。一些高等学校经过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或正在试行的模式。比如,同济大学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KAP,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人格(Personality)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大学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针,打破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加强基础,加强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实施了本科教育的“元培计划”改革试点。北京师范大学启用“4+3”、“4+2”、“4+0”三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入学3年后进行一次“职业分流”选择和选拔,并实行辅修制,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南京大学在“三个融为一体”(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思想指导下,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武汉大学以“三创教育”(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为理念,以“充实内涵、重点突破、改革创新、超常发展”为指导思想,积极进行学科优化重组工作,实行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创造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近几来,在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推动下,一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等,进一步推进了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总结我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有4个显著特点:①淡化专业,文理互渗,突出素质教育;②劣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教学;③课程综合化、模块化;④产学研一体化。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学校普通本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没有完全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与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民办高校等相比还存在差距,特别是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不明确、特色不鲜明,因此造成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
二、公安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
当前,世界各国的警察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3种:①警察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比如中国的公安大学、韩国的警察大学等;②警察职业培训,比如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警察培训学校;③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即普通高等院校开设警察专业的学历教育,警察培训学校开展警察职业培训,比如英美等国家。但是,不论哪种方式,“突出实战,强化实践”是世界各国警察人才培养的通行做法。
公安大学以服务公安的办学宗旨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从突出学生的政治坚定性、学习创新性和实践应用性三个方面,重新审视和研究了公安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架构示意图
(一)提出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标准
公安大学重新定位了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提出了“一高”、“二通”、“四强”的标准:“一高”即政治思想素质高;“二通”即公安专业理论精通,公安业务工作精通;“四强”即警务实战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学习发展能力强、自我管理能力强。
(二)构建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架构
1.依托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理论教学课堂、警务实战训练中心和校外40余个公安实践教学基地,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法律与公安理论课程、警务实战训练和公安工作实践四个教育教学体系和平台。
2.四个教育教学体系分别设置了初、中、高三个阶梯式教育教学内容和阶段性目标。
(1)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忠诚教育为先导,以警务化管理为基础,以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以专业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设立警察意识养成、综合素质培育和毕业成才教育三个层次的素质教育内容和阶段性目标。
(2)公安理论课程体系:以公安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以理论深化学习为延伸,构建专业通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个层次的公安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和阶段性目标。
(3)警务实战训练体系:以警务战术训练馆、警务战术训练模拟街区、专业实验室为载体,以模拟实战训练为手段,将实验和实训组合成公安工作认知训练、警务专业技能训练和警务综合能力训练三个层次教学内容和阶段性目标。
(4)公安工作实践体系:以三学期制为制度保障,建立了本科生在校四年中三次公安见习,一次毕业实习的“3+1”实践教学体系,组织学生分别到不同层次的公安机关参加公安工作。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将公安工作实践分为公安工作认知性和综合性见习、公安业务专项见习和毕业实习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和阶段性目标。
3.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以警务实战训练为纽带,贯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将四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同一层次的教育教学内容和阶段性目标,横向组合成基本素质养成、专业能力训练和知识运用创新三个教育教学模块。三个模块以强化忠诚信念、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培育创新精神为关键作用点,通过“理论——实训——实践——理论”循环递进的教育教学路径,达到人才培养的4个4年不断线,即思想政治教育4年不断线,法律与公安专业知识学习4年不断线、警务实战训练4年不断线、公安工作实践4年不断线。如图2所示。

图2 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循环递进教育教学路径示意图
(三)形成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
将警务化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课堂”与“实战现场”紧密结合,校内教师与实战教官无缝衔接。通过“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训练方法,实现了人才培养的三个统一,即大学生思想政治通识教育与警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相统一,知识学习与专业能力培育相统一,教师精讲与学生自学多练相统一,从而使学生学习能够“了其然”、“究其因”、“知其用”、“解其难”。
三、公安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特色
公安大学的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吸收了世界各国警察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将忠诚和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两个基点,突出了中国公安教育训练特色。与世界各国的警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在学生警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育、综合素质养成和实战能力提高等方面,呈现出行业院校办学的鲜明特色。
(一)特色办学与开放教育相结合,创新了行业型院校特色办学思路
在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践中,公安大学深刻认识到,行业型院校特色发展不仅仅是找准特色,培育特色,更重要的是利用特色优势,整合社会教育教学资源,在开放办学中,求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公安大学努力发挥公安特色优势,充分利用公安系统行业资源,在实践教学中实行开放式教育,建立和完善公安大学与公安机关合作办学的新机制,实现学校与公安实战单位双赢,创新了公安教育特色发展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新思路。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专业教育,创新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途径
在高等教育中,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是长期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政治思想教育往往说起来重视,做起来忽视,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队伍不稳定就是一个例证。公安大学利用学生警务化管理的特色,在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了政治思想教育平台,并将综合素质教育内容有机地融于专业教学的培养模块中,做到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4年不间断,与专业教育阶梯并进,取得显著成效。
(三)注重共性要求下的个性培养,创新了行业特色型院校教育方式
我国警察院校实施警务化管理,要求统一意志、统一步调,因此不同程度地存在严格统一管理要求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之间不相协调的问题。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正确处理了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辨证关系,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管理施教的前提,以公安工作需求差异性为基础,充分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学习创新、实践创新、科研创新等方式,拓展和提升教育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以公安队伍建设发展的定型和认可为前提,合理引导和规范学生个性发展。通过警务化管理和综合素质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评价等多方面的自律意识、自律精神和自律能力,使学生令行禁止,优良作风养成与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协调发展,探索了警察院校在严格管理、严格教育、严格训练和严格纪律环境下,实施自主创新教育的新方式。
(四)构建警务实战训练的新体系,创新了本科教育的实训教学理念
大学进入大众化阶段,迫使大学必须考虑如何培养普通劳动者的问题。大学教学已经不再仅仅着眼于高深的理论知识或文化修养,在很多时候还要考虑实践性的复杂技能。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开设实训课程是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本科教育,实训课程不能只是对实践技能的简单重复学习,更不能是劳动岗位工作方式的套用,而应该在实际技能学习和训练中有所创新,做到思想、理论、观念、方法的适应和超前。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阶梯渐进的警务实战训练体系,对行业特色型院校本科教育的实训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探索。
(五)以公安实战工作需求为导向,创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机制
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有效地推动了教学、科研与警务实践相结合,促进了“以实战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以教研促实战”的良性发展机制的形成。并且,通过该项机制运行,推动学校公安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更好地满足公安工作发展与公安队伍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推进公安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公安专业课程结构。在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公安特色,适应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使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更加贴近警务实战,使学校真正成为公安机关“科教强警”的生力军,公安教育训练的主阵地。
(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创新了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并不是教学内容、课程学时、教师力量的平均分配,而是将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紧紧把握能力培养主线,以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为纽带,贯通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工作实践锻炼,进一步完善了“理论——实训——实践——理论”循环递进的教育教学路径,达到了法律与公安专业知识学习四年不断线、警务实战训练四年不断线、公安工作实践四年不断线。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创新,实现了教学工作四大转变,即教学工作由学科本位向能力主线方向转变;教学方式由单纯课堂知识传授向课堂与办案现场对接的教学练战一体化方向转变;教学方法由单向灌输、程式化向精讲多练、合作互动、多样化方向转变;教学考核形式由注重知识考核向注重知识与能力综合考核方向转变。
四、公安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保障
为巩固和深化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成果,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实践教学机制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改革举措,有力地保障了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
(一)师资队伍保障
公安大学制订了《教师参加公安业务实践暂行规定》和《公安大学教官选聘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着力打造三支教师队伍,以适应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及综合素质培育上,打造一支以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学管干部和兼职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高素质的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法律和公安专业理论教学上,打造一支由享受政府津贴和公安部津贴的专家、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授组成的学术梯队和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上,打造一支以校内教师为主体,校外专兼职教官为补充,实践教学基地指导教师为辅助的公安专业实战型教师队伍。
(二)教学条件保障
近年来,公安大学大力加强了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特别是适应实践教学需求,新建了警务战术训练馆、警务战术训练模拟街区、心理行为训练场、警务技能障碍训练场等多座现代化大型设施,配备了多功能靶场,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计算机室等教学基础设施,改建或扩建了DNA鉴定、指纹鉴定、微量物证分析、声纹鉴定、枪弹痕迹检验、模拟现场勘查、安全防范技术、交通管理与控制、警务指挥、警务心理学等实验室。在北京、上海、广东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建立了40余个校外挂牌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实行校园网和公安网并行,突出行业特色型院校教学资源优势。目前,各项教学基本条件指标全部达到且多数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三)管理制度保障
按照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公安大学对原有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整理和分析,并通过制定或修订,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适应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完善了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为学校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如图3所示。

图3 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图
(四)合作机制保障
学校充分利用行业便利,加强与公安机关实践教学基地联系,就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要求等与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深入、广泛交流,基本形成了学校与公安机关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互动的实践教学活动工作机制。目前,公安大学学生的公安工作见习和毕业实习,基本做到了“组织领导到位,指导管理到位,督促检查到位,考评工作到位”,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有实践指导老师,每一个中队都有一名学生管理干部,每一专业都有一名实习指导教师,切实保证了实践教学活动质量,较好地发挥了实践教学活动成效。
公安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据近年学校对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评价显著提高,有96.2%的单位表示对我校毕业生的需求。实践证明:公安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符合行业特色型院校的办学定位,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具有坚实的教研基础,体现了学校的教改成果,应用和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伯顿·R·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 [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4.
[2]郑群著,刘献君指导.21世纪公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D],华中科技大学,2003.
[3]普林林,董兴.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陈厥祥主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06-2007学年教学工作大会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5]朱命榴,刘建堤.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研究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6]邵晓枫著,廖其发指导.我国新时期公安院校培养目标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7]克拉克·科尔,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 [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8]罗伯特 · M·赫钦斯著,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 [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9]Perspectives on higher education:eight disciplinary and comparative views,edited by Burton R.Clark.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10]James R Elfert.Responding to a Changing World:21s’Century Curricula at Rose-Hulm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oceedings,Engineering Foundation Conference:Realizing the New Paradigm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