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鱼

身上太黑,故得名“黑鱼”。

黑鱼在西北黄河中颇多,尤其是在宁夏流域,曾多得泛滥。之所以说黑鱼多了是泛滥,是因为黑鱼有一种让人头疼的习性,它们生性凶猛,繁殖力强,胃口奇大,但凡出现在一地,会吃光水中幼虫、蝌蚪、小虾、仔鱼等生物,至于鲫鱼、餐条、赤眼鳟、泥鳅及各种幼鱼,被它们碰上亦会被吃得一干二净。所以人们常会说一句话,黑鱼亮相,其他鱼遭殃。

黑鱼是乌鳢的俗称,又名乌鱼、生鱼、财鱼、蛇鱼、孝鱼、黑月、火头鱼等。《神农本草经》将乌鳢与石蜜、蜂子、蜜蜡(蜂胶)、牡蛎、龟甲、桑蜱蛸、海蛤、文蛤、鲤鱼等同列为虫鱼上品。黑鱼的骨、刺少,含肉率高,而且营养丰富,比鸡肉、牛肉所含的蛋白质都高。黑鱼作为药用具有去瘀生新、滋补调养等功效,尤其是外科手术后,食用黑鱼具有生肌补血,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黑鱼是有来头的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鳢首有七星,夜朝北斗,有自然之礼,故谓之鳢。”乌鳢头顶有七颗星状的印记,是吉祥的说法,它们在夜晚会朝向北斗星方向,乃是吉兆。但是人们却觉得以黑鱼之凶残,以及对水域环境的破坏,怎能与乌鳢的吉祥说法同日而语?为证实这一说法,人们捕捞到黑鱼后去看它们的头,有的确实有七颗星状的印记,有的没有,想必是还没有长出来。细想一下,倒也没有必要与黑鱼的凶猛习性过不去,水域世界亦非安逸之地,适者生存的老天布道,黑鱼也别无选择。

黑鱼不但凶猛,而且智商在鱼类中也是佼佼者。它们捕食时从不追赶猎物,而是潜伏在水质浑浊、水草丛生的浅水地带,注视四周的动静。如果在水质清澈、水流缓慢或平静的地方,则多隐蔽在水草下面或静止的水层中,一旦发现有鱼类等适口活饵,便静静窥视,等待对方游到它们附近时,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一举咬住吞食。黑鱼还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如果饥饿难耐,便一扭头把比自己小的黑鱼一口吞食。它们的食量大小与水温有关,尤其在夏季水温高时颇为贪食,摄食量也随之增大。

黑鱼有护幼的习性,每逢繁殖季节,雌雄亲鱼将产卵地点选择在沼泽、湖泊、小河的岸边水草丛中,或是长有芦苇的浅水滩中。产卵前,亲鱼共同衔取水草或植物碎片,构筑出一个环状鱼巢。产卵后,一对亲鱼或仅雄鱼潜伏于鱼巢中,或在巢的附近守护鱼卵,不让别的鱼类或蛙类靠近,以免鱼卵受到伤害。待仔鱼孵出,亲鱼便守护于其左右,直至它们能做垂直游动才会离开。但它们只限仔鱼在鱼巢附近游动,若有其他鱼类或蛙类企图偷袭仔鱼,亲鱼会全力以赴共同驱赶。幼鱼成群游动时,亲鱼一后一前加以保护。有来犯者它们必决死战,常是雄鱼先上阵,若失败(例如被钓鱼人钓走),过了片刻雌鱼又挺身而出,继续保护幼鱼。它们前仆后继保护幼鱼的举动,壮烈之至。

黑鱼凶则凶矣,但却有铁血柔情之举。譬如它们被称为孝鱼的来历,就是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雌鱼每次产卵后,都会失明一段时间,无法觅食。不知是否出于母子天性相通的原因,仔鱼似乎知道雌鱼是为了它们才失明的,如果没有东西吃会被饿死,所以仔鱼便争相游进雌鱼的嘴里供它吞食,直到雌鱼复明才会停止,而此时的仔鱼已经所剩无几,此为黑鱼之孝。另有一说,雌鱼复明后会绕着仔鱼出生的地方一圈圈游动,似乎在祭奠仔鱼们的舍身饲母行为。知道这一详情的人一般不吃黑鱼,如果捉到都会放回河中去。

新疆的黑鱼,多生长于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流域,在别的地方则不见它们的影子。黑鱼之所以黑,与它们的生存习惯有关。它们喜欢待在水底的泥沙中,如果不动,身上便被泥沙覆盖,不易被发现。时间长了,它们的皮肤被泥沙浸沁,犹如染上浓墨一般乌黑。不仅如此,它们还很像蛇,尤其是腹部的鳞纹与蛇纹极为相似,一动便闪出让人惊愕的光影。黑鱼具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当天气闷热,它们往往会跃出水面,沿岸边爬行逃逸;下雨涨水或有流水冲击,它们也会从水中跃起向前跳蹿而去。黑鱼还能在陆地上滑行,它们离水后可活三天之久。

无独有偶,《酉阳杂俎》中记有一种鲵鱼,亦是能在陆地上存活的鱼。它们长有四足,其尾颀长,有上树本事,从水中出来,片刻便至树冠。天旱时,它们在河中喝足水,后又口中含水,上山藏匿草中。如有鸟飞过,便张嘴引诱鸟来饮水,然后将鸟吸食。吸食时,还会发出婴儿般的娇憨声。人们捕到鲵鱼,必先缚于树上,凶猛鞭之,待其皮下脂肪如汗涌出,方可烹饪食之。如不遵此方法,食之必然中毒。

黑鱼的黑在游动时最为显眼,一动则带出一团黑影,似乎让河水也变了颜色。但它们不爱动,所以那黑影常常只是倏忽一闪,便连同鱼一起消失。随后,便再也看不见它们游动。有一人观察过黑鱼躲藏进泥沙的全过程后,断定黑鱼有一习惯,即它们不愿惹事,无论身处何地,是否安全,首先要把自己藏好。对于它们来说,只要用泥沙把自己遮蔽,哪怕世事纷争、生死存亡,便都与它们无关。黑鱼用内心的光明照亮泥沙中的黑暗世界,过上悠然自得的日子。

那人看见,那条黑鱼先是把头钻进泥沙,停顿片刻后,用力摆动尾鳞,把身体一点一点拱进去。它的尾鳞硕大,摆动幅度亦不小,看上去像一把快速扇动的扇子。泥沙被它弄得散溢出浊尘,它一会儿被淹没,一会儿又显露出来。最后,它用力摆动几下尾鳞,遂一挺钻入泥沙中。水中慢慢变得清澈,它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它钻进泥沙的整个过程,进行得有条不紊,看来黑鱼精于此道,操作技巧已非常娴熟。

那人想看黑鱼如何出泥沙,便坐在岸上等。很久过后,都不见水中有动静。他将一根枝条伸入水中,去捣那鱼钻进去的地方。立刻,水中弥漫起一片尘雾,水底的沙子向四周扩散开来,间或还旋出细浪。过了一会儿,水中复又变得清澈,那黑鱼却早已不知去向,想必它受到惊扰后已迅速离去。有如此趣事,黑鱼就是有意思的鱼。

后又听到人们说起它们越冬的事,也是有趣得很。河流入冬后便结了冰,此时的黑鱼一反平时躲在泥沙中的常态,如果有人在冰面上走动,它们便马上从泥沙中钻出,把尾巴甩出剧烈动作,背鳍和腹鳍也随之抖动。兽类多用动作表达内心,黑鱼在此方面也不例外。人们被它们撩得心急,无奈隔着一层厚厚的冰,便奈何不了它们。

黑鱼如此顽皮,人们却不生气,反倒觉得它们聪明,并在心里揣摩它们所想:人啊,你们站在冰上,总不至于为了抓我,把冰弄破吧!那样的话,你们不就掉进水里了吗?这话是一个人当时在心里揣摩的,后来我见到他时,他表情复杂地讲给我听。我觉得合理合情,如果我是一条黑鱼,我也会那样想。

碰巧那人当天捕了一条黑鱼,我问他是如何捕来的,他说一网下去,稀里糊涂就打上来了好几条鱼,仔细一看,有一条是黑鱼。至于怎么打上来的,他也不知道。怎么能不知道呢?黑鱼那么警觉,加之又对人十分了解,怎能稀里糊涂被人捕获?直到他父亲回来后,我才知道了捕到黑鱼的原因。原来,近几日因下雨导致河水上涨,喜欢安静的黑鱼无一处可待,便四下里寻找栖身的地方,于是便改变了它们不喜好游动的习惯。但这并不是导致它们被捕获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河水浑浊,让它们憋屈难受,视线不清,才误入了渔网中。所以说,捕到这条黑鱼纯属偶然,换到别的时日,便没有这种可能。

因为对黑鱼好奇,我提出想看看那条黑鱼。父亲一声吩咐,儿子便提来一个桶子,那条黑鱼就在里面。它受我们惊扰,拼命地想顶开桶底钻进去,无奈它攻克不了塑料桶,激起一阵水花后,徒劳地在桶中打转。因为离得近,便看见它身上的黑更显眼,让人疑惑它不是一条鱼,而是极为怪异的种类。

细看,发现它的身体扁平,除了腹部略为鼓起外,其他地方都扁平如板,还没有一指头厚。怪不得善于钻泥沙呢,有如此的身体条件,自然会利索很多。

那人讲到黑鱼的一件事,我便觉得很有意思。他有一次偷看到一条黑鱼钻进了泥沙中,便把网兜置于它尾巴后,心想它一转身就会钻进去。他在水中弄出动静,那黑鱼受到惊扰后,先是把头钻出泥沙,很快便判断出身后有危险,遂奋力向前一挺,便闪出一片黑影游走了。他坐在岸边抽烟,过了一会儿那黑鱼复又回来,用嘴和腹部把刚才弄得凌乱的泥沙抚平,然后从容游去。

他看得目瞪口呆,直至烟头烧到手,才有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