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常识: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中国历史
- 吴晗主编
- 2000字
- 2025-05-21 11:26:36
孔子 孟子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乡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没落后迁移到了鲁国。宋是商朝的后代,鲁国是周公的封地,这两国保存商周的文化最为完备。春秋时期,各国大夫(官名)观礼、观乐,都要到鲁国。孔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到了很多有关礼乐的知识。据说他幼年时做游戏,就常爱做各种礼仪的演习。
孔子曾整理过古代的文献书籍,相传《诗经》《尚书》《易》《礼》《春秋》等书都经孔子整理过。孔子对于总结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有着巨大贡献。孔子主张做学问的态度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就是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做了几十年的教育工作。对学生,他主张因材施教。他教过三千学生,据说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有七十二人。他的学生有贵族也有平民,各国人都有。
在哲学思想上,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他曾说过“仁者爱人”的话。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认为损害别人的利益,就是不仁。他希望志士仁人要不惜牺牲性命来达到仁,不要苟且偷生来损害仁。
在政治上,孔子对于当时社会的动荡表示不安,要求通过制礼作乐的手段做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从而巩固统治阶级的内部团结。这种主张,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提倡利用,影响中国的社会极为深远。
历史上称孔子为“至圣”,来由甚久。自从汉武帝压抑百家,尊崇儒术以后,孔子的地位便一天一天抬高。唐朝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政府下令追尊孔子为“文宣王”。宋朝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称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朝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给孔子加号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朝最初定称号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到顺治十四年(1657年)改称为“至圣先师孔子”。
总之,历朝统治者对孔子都是备极尊崇的。这是因为,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正是维护他们统治秩序的工具。当然,今天我们也很尊敬孔子,不过今天的尊敬和过去的“圣化”,本质上是不相同的。孔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我们需要整理总结,吸取其精华,去除其糟粕。把他神化、圣化是不对的。当然,完全否定他在先秦文化中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对的。
孟子名轲,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没落为“士”,是孔子的第三传学生(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曾游说齐、鲁、宋、滕、梁等国诸侯。他在齐国曾做了几年卿,在梁国也很受优待。不过齐宣王、梁惠王都认为他的学说不合时宜,并未加以采纳。后来他见自己的主张行不通,于是退而授徒讲学。
孟子不仅是儒家曾子、子思学派的继承人,而且还发展了这一学派,故后世把他当作儒家的嫡传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的哲学思想是“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仁、义、礼、智等品质都是自然地先天具备的。至于人为什么会有不善的行动,他认为那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引诱。根据这种认识,他承认教育的作用,主张通过教育的手段,教人去其不善以存其善。可是他又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提倡存心养性,培养其所谓“浩然之气”,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然而,世界上抽象的人性是不存在的,抽象的善恶标准也是没有的,脱离了具体的社会阶级性空谈人性的善或恶,结果必然会掉进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淖。孟子的思想,形成了儒家哲学中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对于后来宋代儒家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
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最突出的主张,是行“仁政”。这种主张是针对当时各国诸侯的兼并战争而发的。他从稳定君主的统治地位出发,强调君主应当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应当让人民过安定的生活。要使老年人能衣帛、食肉,鳏、寡、孤、独的人生活能有所依靠。他反对那种强欺弱、众暴寡的兼并战争和对人民的无辜屠杀。他主张讲公义,反对讲私利。他憎恨暴君,承认国人有权杀暴君,杀暴君是诛独夫,不是弑君。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国)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思想,并且加以发挥,成为封建时代带有民主思想色彩的可宝贵的政治理论。但是他同时又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看法,把贵族富有者奴役剥削劳动者的行为,当作合理的现象,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起了极坏的作用。
历史上称孟子为“亚圣”,由来也是很久的。宋、明的道学家们都极力推崇他,认为他是独承儒家正统的传人。元朝文宗时曾封孟子为“亚圣邹国公”,明朝世宗嘉靖年间免去孟子的封爵只称“亚圣”。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一直在利用孟子学说中的糟粕部分,故意宣传劳心劳力的差别,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对孟子的盲目崇拜,和我们今天对孟子实事求是的评价,在原则上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王业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