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蓝天下的迷茫
- 八零年一条狗的重生路
- 江州木哥
- 3514字
- 2025-04-28 14:40:50
事情很顺利。
毕竟,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让人感动。他们先后拜访了几个重要的研究所和科研院校,与相关的专家教授一番番的座谈。这个年代,一出手便是上百万前期研究费用的人,真的不多。钱不算太多,但,这足以满足这些科研技术人员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需求了。他们现在最为迫切的,就是稳定军心。因此,几乎没有费什么事,很快便达成了一系列的资助协议。
一口气花了数百万!
这笔钱,即便是黄老板自己也心痛不已。在这个时候,数百万,真的是一个天文数字!他自己有时候也在想,这么做,真的对吗?这无异于一场豪赌。赌输了什么都没有了。
可黄老板天生是个乐观主义者。他没有在赌输这个问题上过多的纠结。他想得更多的是:不赌这一局,厂子会是什么结局?面对越来越疯狂的竞争,越来越离谱的原材料涨价,要是还像以前那样苦苦挣扎,说不定真的有一天,自己就会轰然倒地!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局赌赢了呢?
今天的太阳很温暖。即便在中秋临近的时节,北方这座首善之都,也露出了难得的蓝天。
几个人都很兴奋。这一家研究所是他们计划的最后一个。如果今天完美收官,他们就计划明天到各大书店选一些书籍,打包回家了。
这个研究所位于西郊。坐落在一个颇为著名的山脚下。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化学。电能的转换、储存和输出,其实就是某些材料的电化学反应。这家研究所在这一方面有一些成就,特别是新材料的电化学反应方面的研究,在国内算得上顶尖的。这也是他们前来拜访的主要原因。
“你们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干巴老者接见了他们。他就是这个研究所的所长。他端坐在办公桌后面,审慎的看着这四人。
黄老板忙起身介绍了自己的来意。
“民企?南海?你们是南海的民企?”老者眼中闪过一丝不屑,“南海的民企,到我们这里做什么?我们研究的,都是最高端最先进的技术,你们……说句难听的话,这些技术,恐怕你们都没听说过,更不要说使用了。”
“这不是正因为你们的技术先进,所以才想着和你们合作么。”黄老板仍是一脸灿烂的笑。
老者摇摇头:“很难!或许,根本就不可能。你知道我们研究的是什么吗?我们这些技术,都是用在航空航天方面的,不要说技术泄密不泄密的事,和你们生产的那种干电池技术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黄老板的笑容有些收敛。只是,他仍然坚持道:“我知道我们的技术很落后,所以才想得到更先进的技术啊。你看,”他从随身公文包里取出一叠文件,扬了扬,继续道,“这些都是我们和其他的研究团队达成的合作协议。我们就想着能够生产最好的电池。”
老者只是瞥了一眼那些文件。在他看来,和研究团队达成合作协议?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研究单位罢了。真正的专家,怎么会和这样的一家小小的民企合作?
他这个研究所并不缺钱。
毕竟,他们的很多技术,确实是在某些重大科研项目上使用的。有国家的支持,他们的日子不说很滋润,在一大堆科研院所里面确实也算最好的。
他矜持的笑了笑,道:“我理解你们的心情。但是……”
李牧然突然说话了:“据我所知,锂离子储能转换技术,并非最好的。”
老者的眉头皱起来,这样一个毛头小伙子,竟然敢说他们的技术并不是最好的?你才多大?纯锂离子储能材料,正是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你知道什么叫锂离子电池么?他有些不悦的问道:“那你说说,什么才是最好的技术?”
“最好的技术?技术本就没有最好一说。”李牧然正色道,这话却让对面的老者有些想笑,不过,接下来的话,他有些笑不出来了,“锂离子技术,可能在当前算得上最成熟的也是能量密度最高的,可是,这可能并非最好的。还有就是,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本身便是一个难题。短路、撞击等都极可能引发电池的爆炸。这是纯锂离子电池与生俱来的缺陷。要想提高安全系数和能量密度,还得在锂离子化合物、甚至硅基材料、碳纤维材料等新材料上下功夫。”
这番话,让黄老板和范总师都目瞪口呆。锂离子化合物?硅基材料?碳纤维材料?这些名词他们都听说过。可这不是还在研究实验中么?他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的?又怎么敢说?
这家伙真是画画的?
可是,对面老者的一张脸变得阴沉起来。
你在质疑我?他的眼里开始有些火星闪烁。
老夫浸淫电池材料这么多年,在国内也算得上一号人物了,你就这么否定了我的成果?一个胡子都没长的小屁孩儿!
“这么说,你很懂电池技术?”他怎么也不相信,一个民营小厂的年轻小毛头,会真的懂电池技术?
“不懂。”李牧然老老实实的答道。
“呵呵!这是我今年听说过的最大的笑话。”老者讥笑道,“能量转换和储存,不是看几本书就能明白的。小伙子,还是回去好好读你的书。”
他断定,眼前这个年轻人可能是刚入学的某个材料工程的大学生。刚接触了这方面的知识便开始在他这里大放厥词了。
李牧然没有接他的话茬,只是喃喃道:“可惜了。”
正如那梦中一样,很多高高在上的专家学者,仗着自己在某个方面的成就,便固步自封自以为是。他们不会自我否定也不会反省,他们在意的只有自己的名利。
与一个民企合作,这在他眼里,简直就是跌份、甚至堕落!
“既然不懂,就要谦虚一点。年轻人啊!”老者叹息一声。话中之意显而易见。
李牧然轻笑道:“红日东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少年,才是未来。改变世界的,是新的力量,新的势力。”
老者惶然。他自然知道对面这个年轻人嘴里念叨的是什么。梁启超的《少年华夏说》,他至今读起来也是浑身热血沸腾。
然而……太嚣张了些。不敛锋芒,难成大事。
谈话最终还是不欢而散。
走出研究所,黄老板的脸色一直不好看。倒不是因为李牧然得罪了这个院长,他也看出来了,这个院长看不起他们。只是因为,他们只是一家民营企业!
看着蔚蓝的天空,李牧然也有些落寞。
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很多科研院校,很多无能或者无德之人充斥高位,不思进取。长久下去,华夏的整体科技水平,可想而知。这个民族未来的命运,正在这些科研人员手上。如果没有了这些研究,还有未来么?
可他毕竟人微言轻,要改变这种现状,却是束手无策。
该如何是好?
黄老板见李牧然兴致缺缺,忙上来安慰道:“李老弟,一次的挫折,并不算什么的。大不了,我们找其他学校的教授或者实验室合作就是了。差距嘛,也不会太大。只要我们努力,总能够赶上的。”
李牧然朝他笑了笑。
你以为我只是为了你?或者说,只是为了你那家工厂?
不过,如果说是担忧民族的未来,这话也确实太大了些。这个民族,不需要他的担忧。他相信,他也曾“见过”这个民族的坚持和韧性,“见过”这个国家的繁荣和发展。那么真实。
不管他或者黄老板做了什么或者怎么做,都改变不了这个结果。
对呀!改变不了结果,可以改变过程啊!
“范姐……”这几天下来,他逐渐改变了对范总师的称呼,“你看,能不能动用你和姐夫的关系,在这里挖一些人才?”
“挖人才?从这里?”范总师愣住了。
黄老板一听,一拍大腿:“对啊!为什么不呢?就像当初我把你挖到我那里一样。我们自己组建人才队伍,自己研究!哈哈!李老弟,你这办法可行!”
一个几个人的科研团队,一年也不用付出太多的资金支持。相对于整个电池产业链上诸多的技术来说,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关键技术的自研,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而且,就目前而言,像范总师这样的,应该不少。科研单位确实是个铁饭碗,但弊病就在于收入太低。最大的问题是,科研人员的收入和他们的投入是严重不成正比的。
李牧然对范总师说道:“我是这样想的,你和姐夫在这方面总有一些人脉,辗转的打听一下,看有没有想要出来的。我想,那些真的愿意出来干的,可能正是一些有才能有真本事的人。这也正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范总师想了想,点头道:“你这话不无道理。在单位守着那点工资,但凡有才能的都不大愿意。只是他们一来是拉不下脸屈就,二来呢,可能总是怀着某些希望。像我丈夫一样,死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哎!各家有各家的难处,如果能给他们较高的报酬加好的研究环境,我想应该能找到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其实,我也有同学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也去联系一下。”刘经理也接话道。
“嗯嗯嗯,大家共同努力。我就不信了,我们还能让人拿捏住了!”黄老板意气风发,声音也提高了不少,“告诉他们,到时候,我给他们最好的实验室!用最好的仪器,开最高的工资,只要他们真的愿意干,绝对让他们出成果!哈哈!这不比在这种单位强么?”
李牧然欣赏黄老板的,就是他这种魄力。这种能力,是绝大多数人不具备的。要成大事,不仅仅是锐意进取,更重要的是破釜沉舟的勇气。
当然,还有他的性格。
“嗯,我也和我丈夫联系一下。”范总师也被感染了。还有比出成果更让科研工作者更动心的事情么?或许真有,那就是高薪。
如果,两者都有呢?
她看着眼前这个沉稳得如同老狗的年轻人,不由叹道:“老弟,你哪来这么多的想法?这个行业,我也不算新手了,可我看你……哎,真有些自愧不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