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34,将世界的两端相联

“数据冗余度突破临界值了!”

江雾凇的声音带着颤抖,一向成熟稳重的他,这时情绪再也无法遮掩。

所有终端屏幕开始浮现出相同的画面:老周临终前的加密日志终于完全解析,最后一行藤纹代码缓缓展开——“当文明的震动在沙粒中相遇,每个指尖都是时光的琥珀”。

深夜,江月昨天刚回国,但她对于科研的事始终无法忘怀,她独自坐在220窟的飞天壁画前。

手环突然传来轻柔的震动,不是数据警报,而是某种类似拥抱的频率。

她闭上眼睛,指尖划过3D复制品的衣纹,这次没有全息影像,只有无数细碎的震动在指腹绽开:

是唐代画工调颜料时,石青与胶矾水融合的滋滋声;是元代僧人修补壁画时,袈裟蹭过墙面的沙沙声;甚至是上个月小雨触摸复制品时,袖口绒毛划过颜料表面的轻响……

“原来我们早就活在共振里。”江月轻声说,指尖停留在飞天飘带的末端。

在那里,算法正将她此刻的心跳频率,转化为极小的凸点,一点点相互连结,逐渐串联成线,勾勒出一副又一副的风景画,永远嵌入数字壁画的纹理中。

千年后,某个触摸到这里的人,会在指尖的温度里,感受到这个春夜,鸣沙山的风,以及一个叫江月的女孩,让文明在震动中永生的梦想。

洞窟外,柳清沫望着漫天星斗,悄悄打开手机备忘录。这次她记下的不是商业方案,而是:“给小雨虎娃的竹蜻蜓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利——人类最古老的通讯方式,从来都在指尖的共振里。”

她向来不是一个温柔的性子,但是对于自己的家人,和一个个纯真的稚童,她总是无法让自己保持那副用于工作中的“冷面”。

远处,竹隐村的方向传来隐隐的竹哨声,那是孩子们在测试新发明:

当竹蜻蜓掠过月牙泉,水面的涟漪会被转化成盲文诗行,随着波纹扩散向整个沙漠。像是被触动琴弦的琵琶,只需要轻轻一拨,优美的琴音便会蔓延开来。

而在地球另一端,那个曾触摸到星际图的视障儿童,此刻正在触摸一本特殊的书。

那是一本“可视”书,与寻常的书本不同,它是江氏集团的最新制作。可以让视障的人们在大脑中映像出山川风景。

纸张里嵌入的纳米传感器,正将他的体温转化为信号,与敦煌沙粒中的汉代戍卒体温数据产生共振。

他突然笑了,因为指尖感受到的,不仅是千年的风沙,还有某个温柔的现代女性,在埋下竹筒时,对未来所有触摸者说的悄悄话:

“那些藏在震动里的文明,从来都不曾死去,它们只是在等待,下一次指尖的苏醒。”

像是未曾弹奏过的钢琴曲谱,第一次被弹奏时,略显生疏的青涩之感从琴缝中流露而出,是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第一次逆流而上,彰显着她们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