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23.你们好像一直在身边

长达两个月的暑假也在秋天的到来中,迎来了尾声。江月也踏上了回家的路,从生活安宁,节奏较慢的乡村回到了科技蓬勃,节奏飞快的都市。

还记得,临走时孩子们一个个都拔高了不少,告别的那一刻,不少孩子都哭了起来,向他们最喜欢的小月姐姐挥着手,诉说着离别的话……

霜降前夜,江月站在江氏大厦47层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流动的光河。

手腕上的竹筒手环贴着新移植的神经接驳芯片,正将她在竹隐村采集的三千条藤纹数据,转化为全息幕墙的动态背景——那些在火塘边编就的纹路,此刻正沿着玻璃幕墙生长,与楼下奢侈品旗舰店的LED广告交相辉映。

“小姐,柳总让您过目‘城市记忆茧房’的设计方案。”

秘书递来的平板电脑上,浮动着由钢化玻璃与竹筒纤维编织而成的建筑模型,入口处巨大的藤纹LOGO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江月皱眉看着方案里“沉浸式VR乡愁体验”的字样,忽然想起竹隐村晒谷场上,虎娃用竹篾在地上画的歪扭五角星——那才是她想带给城市的温度。

柳清沫的办公室传来瓷器相碰的轻响,母亲正在用张婆婆送的竹筒茶具招待东京来的科技公司代表。

“我们需要保留‘手工藤纹扫描’的核心交互,”江月推门而入,看见对方西装上别着的竹筒胸针正是小羽设计的款式,“但城市用户不该通过VR眼镜触摸记忆,而该用真实的掌纹。”

日本工程师的镜片闪过惊讶:“贵公司提供的神经接驳技术,完全可以实现更震撼的虚拟体验。”

江月摇头,调出竹隐村“时光邮筒”的实时画面——玲玲正在教城市来的中学生用竹篾编地址标签,每个标签的藤纹都对应着一个真实的山区家庭。

“真正的记忆茧房,”她指着屏幕上重叠的掌纹,“应该长在人们心里,而不是代码里。”

周末的城市记忆体验馆试营业,江月特意选在老城区的百年茶楼旧址。

当第一个穿汉服的女孩将手掌按在竹筒扫描仪上,全息投影里浮现的不是预设的非遗影像,而是她外婆在弄堂里修补藤椅的场景——那是修复仪自动抓取的家庭相册数据,混着老茶缸里的茉莉花香。

“妈妈你看,太姥姥的藤椅会发光!”扎着公主辫的小女孩扑向投影,智能发饰的蓝光与藤纹共振,竟让老照片里的藤椅“长出”新的竹篾。

江月认出这是小羽偷偷植入的“记忆生长”程序,那些在竹隐村学会的藤纹编法,正在城市孩子的指尖复活。

虽然早已与村子里的那群小豆丁们说了再见,但似乎在哪里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尤其是在电子设备中。

想到这里,江月不禁轻笑一声,心想:刚回来没多久,又想着,再去体验一次那儿悠闲的时光了。虽然在村子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清闲,依旧要做着工作,但心中的安宁是大多数中所不曾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