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19.历史的“肌理画”
- 重生后,她带家人走向辉煌
- 有点呆的阿玥
- 1223字
- 2025-04-20 00:01:30
时间总是飞快流逝,由于江月的特殊性,学校允许了江月在外研究,以大一时“竹筒”的成就,江月便已经完成了最重要的学业——生存。校内便不再是舒服着她的“竹笼”。
小满未至,竹隐村的晒谷场飘着新竹杀青的清香。江月蹲在3D打印设备前调试参数,浅灰校服裤脚沾着竹屑——这是她特意选的山区小学支教服,领口别着张婆婆新编的竹蜻蜓胸针,翅膀上嵌着微型扫描芯片。
“江老师,这个竹筒能装下我给妈妈的信吗?”扎羊角辫的玲玲攥着皱巴巴的信纸,腕间的竹筒手环还系着褪色的红绳。
她是留守儿童,父亲在江氏科技的竹筒工厂工作,母亲却在千里之外的电子元件厂。
江月接过信纸,看着修复仪将铅笔字转化为可触摸的凸纹代码,忽然想起非遗博览会上那个举着竹筒喊奶奶的男孩。
村口的老槐树下,新架设的“时光邮筒”正在进行压力测试。
柳清沫派来的商业团队原本想设计成鎏金邮箱,却被江月改成了张婆婆编的双层竹篓样式,外层藤纹暗雪区块链节点,内层竹筒能自动扫描信件生成全息影像。
玲玲踮脚把信塞进去时,邮筒顶部的竹制风车突然转动,将她的指纹编码成飞向云端的数据流。
“奶奶,你看这个!”穿蓝布衫的虎娃举着竹筒跑向正在编背篓的张婆婆,屏幕上播放着井冈山记忆档案馆的实时影像——老钟的孙子正在学编五星竹结,两个孩子的手环通过竹筒链实现了跨时空联动。
张婆婆的银簪在阳光下一闪,她忽然发现虎娃编错了藤纹走向,布满老茧的手覆上孩子的小手:“当年张排长教我时,第一根竹篾要向右斜三分,就像这样……”
城市那头的江氏大厦顶楼,柳清沫对着全息会议屏皱眉。奢侈品联名款的退货率突然攀升,数据显示年轻消费者更青睐竹隐村留守儿童手绘的竹筒包装。
她调出监控画面,看见江月正带着孩子们用山核桃壳给竹筒做装饰,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巴黎秀场,那些赞叹东方竹艺的国际设计师——或许真正的奢侈品,从来不是镀金,而是带着掌温的指纹。
“夫人,竹隐村的‘亲子竹筒计划’需要追加教育基金。”
秘书递来平板,屏幕上是江月新拟的方案:每个城市家庭认购竹筒时,可选择与山区儿童结对,通过扫描对方的藤纹手作,接收实时更新的成长影像。
柳清沫的指尖悬在“驳回”键上,却看见方案附件里玲玲写给母亲的信:“妈妈,我编的藤纹是你寄来的围巾花纹,扫描就能听见我唱《虫儿飞》……”
深夜的竹隐村小学,江月陪着值夜班的老校长检查新到的设备。月光透过竹窗,在“竹筒图书馆”的全息书架上投下斑驳光影。
当老校长的烟斗磕在竹制讲台上,扫描枪突然激活了1962年他在此任教的记忆——年轻的自己正用竹筒当算盘,教孩子们背诵乘法口诀,现在的全息屏幕上,那些算珠竟化作可交互的数学模型。
“江小姐,有个快递找你。”村口的物流员抱着牛皮纸箱,箱角印着“国安基金·红色记忆”的标志。
打开后是整套老式放映设备,附页上有爷爷的钢笔字:“1953年文工团用的胶片放映机,修好后能和竹筒数据库联动。”
江月摸着生了铜锈的放映镜头,忽然明白为何父亲要在修复仪里加入嗅觉模拟——当老胶片的硝酸味混着竹筒的草木香,历史便有了完整的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