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17.藏在竹节里的岁月
- 重生后,她带家人走向辉煌
- 有点呆的阿玥
- 1604字
- 2025-04-19 00:21:51
腊月廿三,江家老宅的雕花木门在暮色中推开,檀香混着电子屏的冷光扑面而来。
江月刚把装着竹筒挂饰的帆布袋放在玄关,就听见二楼传来全息会议的蜂鸣——母亲柳清沫正对着空气屏与巴黎分公司连线,珍珠耳钉在数据流中折射出冷冽的光。
“非遗文创板块的利润率要控制在37%以内。”柳清沫的手指划过虚拟报表,眼角余光扫到女儿,声音软了半分,“去陪爷爷侍弄他的老竹子,别在这儿听这些铜臭。”
江月点头退下,鞋跟在青石板上敲出与记忆中不同的节奏——曾经的她会缠着母亲问奢侈品联名款的设计,如今却更在意报表下方标注的“竹筒公益链”数据接口。
后院的玻璃花房里,江国安正用竹镊子调整微型气候箱的湿度。
八十岁的老人穿一件洗得发白的军装,左襟第二颗纽扣总比别人多扣一格,那是当年在朝鲜战场养成的习惯。
“月丫头来看看,”他指着培养皿里泛着荧光的竹苗,“老周留下的修复仪数据,和你爸实验室的生物芯片接上了。”
全息投影突然在苗尖浮现,是1952年张排长教张婆婆编藤筐的手影。江月认出那是竹筒首次扫描时收录的片段,此刻却在基因层面与竹苗的生长频率产生共振。
“爷爷当年在文工团,”江国安的指尖掠过投影里的红痣,“总说要用文艺当枪杆子,没想到你把枪杆子变成了扫描仪。”
年夜饭的圆桌上,水晶吊灯与竹筒壁灯交相辉映。
柳清沫将盛着竹荪汤的青瓷碗推到女儿面前:“董事会通过了‘竹隐计划’,开春在井冈山建第一个记忆档案馆。”她涂着朱砂色指甲油的手划过平板电脑,“国安基金的红色文旅项目,需要你新闻系的学生来做活态记录。”
江雾凇放下刀叉,镜片后的目光落在江月手腕的竹筒挂饰上:“技术部改良了修复仪的神经接驳模块,下周去竹隐村试试?”
他说话时习惯用指节轻叩桌面,这是江月重生后才注意到的细节——父亲其实早就关注着她与张婆婆的视频通话,甚至默默优化了老周留下的设备。
年夜饭后,江国安把江月叫到书房。檀木书柜里藏着半套《四部备要》,书脊间插着老式胶卷盒,标签上写着“1953年陇南剿匪影像”。
老人从保险柜取出个牛皮纸袋,里面是泛黄的信纸和张排长的烈士证:“当年他牺牲前,托人把编到一半的竹筒带给我,说要装山民的心里话。”
信纸边缘有修复仪扫描过的荧光纹路,显然父亲早已将这些历史档案数字化。江月摸着烈士证上模糊的钢印,忽然想起非遗博览会上陈奶奶的旧照片——原来竹筒链接收藏的不仅是普通人的记忆,更是两代人未曾言说的传承。
“你母亲要把竹筒做成奢侈品,”江国安突然轻笑,布满老茧的手抚过全息投影里的竹筒,“但真正的价值不在鎏金的绳结,而在每个竹节里藏着的‘人’。”
他调出张婆婆最新的视频日志,火塘边围坐着戴智能手环的孩子们,正在用AR技术给竹筒绘制新的藤纹。
元宵节清晨,江月在老宅后院发现了惊喜——那株融合张排长记忆数据的竹苗,竟在寒冬抽出了新枝。竹节上天然形成的纹路,竟与父亲实验室的区块链代码暗合。
她摸着湿润的竹皮,忽然明白爷爷说的“人”是什么:当张婆婆的藤纹、陈奶奶的掌纹、甚至父亲敲桌面的指节纹,都成为数据时代的刻痕,竹筒便不再是科技产品,而是会生长的集体记忆。
柳清沫的加长林肯停在花房外,车窗摇下露出精心修饰的眉形:“去机场的路上,把‘红色记忆信托’的策划案过一遍。”
她递给女儿一个檀木匣,里面是镶着竹纹的智能手环,“巴黎时装周的设计师说,要把张婆婆的银簪纹样做成NFT珠宝。”
江月戴上手环,感应到内侧刻着极小的“张”字——那是张排长姓氏的篆体,也是修复仪首次扫描时自动生成的标记。
车窗外,老宅的青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就像七十年前的篝火,在数字时代的晨光里,正化作更温暖的光芒。
在飞往井冈山的私人飞机上,江月打开笔记本,看着“新闻传播”与“金融”的交叉处,新写下的章节标题在全息屏上闪烁:《掌纹里的军礼——当竹筒开始生长记忆》。
舷窗外,云层翻涌如当年的竹海,而她知道,在某个竹隐村的火塘边,张婆婆正把新收的竹筒放在修复仪上,让1952年的《茉莉花》,随着2026年的春风,在每个打开竹筒的人心中,重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