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一出手就是开门红

下午,赵华北选出了一组照片,改写了一篇文章和一首诗歌,准备投给《军训简报》编辑部。

照片题目《南山大学你好》,原创作品。

作者:新闻与传播学院赵华北。

文章的名字叫《请回答2002!》,改编自1999年军训简报《你好1999!》。

作者:新闻与传播学院“小裁缝”。

抄袭的不好意思用真名,换个笔名。

诗歌的名字《苹果香》,改编自1999年《军训简报》刊登的《秋天的味道》。

作者:新闻与传播学院“小苹果”。

还是笔名。

并没有发邮箱,拷贝到软盘里,带着软盘拜访《军训简报》编辑部。

《军训简报》编辑部设在校园保卫处,位于后勤大楼一楼。

编辑部主任、校园保卫处副处长武大斌正对着电脑,跟两个学生编辑讨论主图的选择。

两个学生编辑都是大三,也是校园广播站的学生记者,被临时抽调过来帮助编辑《军训简报》。

“武老师,我觉得还是文学院送过来的三张照片拍的好。

“这张《青春的汗水》,脸上的汗水看得清清楚楚;

“这一张《铿锵》也不错,一排女兵踢正步,表情特别好;

“最有冲击力的还是自下往上拍的这一张,角度新颖,题目起的也好:《成长的脚步》。”

武大斌皱着眉,三张图片都可以用,但他都不算太满意。

《青春的汗水》,女孩子长得不好看;

《铿锵》软绵绵的,没有拍出脚步铿锵的气势;

《成长的脚步》这一张最好,但是去年的《军训简报》发过类似的照片,只是题目换了一下。

“去年叫《脚踏青春》,今年叫《成长的脚步》。

照片没有进步,简报就没有超越。

“还有其他照片吗?”

“有是有,都不是很好。”

“再看看邮箱里有没有其他新图片?”

“刚看过,没有。”

武大斌抬腕看看手表,已经4点多了,等下去就不能准点下班了。

“要不然就用那张《成长的脚步》吧,稿件也抓紧上版!”武大斌拍板,难免遗憾。

赵华北就是这个时候找上门来的,敲敲木门,探探头:“老师,这是《军训简报》编辑部吧?”

“是的”,武大斌见赵华北背着专业的相机包,多少产生了一点期待,“你是……”

“我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生,我叫赵华北,来送一组照片和两篇稿件。

“也不知道能不能入您的眼,请您给看看。”

赵华北很有礼貌,且不论照片和稿件质量怎么样,说出话来让人听着舒服。

武大斌很受用:“请进请进,照片和稿件在哪里?”

很多学院投稿都是“刀耕火种”,手写的稿件,过审的稿子还得由编辑打出来。

赵华北直接取出一个软盘:“照片和稿件都在盘里。”

把软盘交给武大斌,武大斌插入电脑,打开,里面有一个“投稿”的文件夹。

打开文件夹,里面有五张照片和两个文档,先复制到电脑桌面上。

然后点开第一张照片。

照片很大,像素很高,电脑的反应速度很慢,照片要一点一点打开。

等待的过程中,武大斌就跟赵华北聊天:“会用单反,照片的质量一定不错。”

“没有没有,初学者,瞎拍。要是用不了的话,我回去再练。”

“有你这态度,就算这次拍不好将来也能拍好的。文学院有个大三的学生,是南山大学学生社团摄影社的社长,去年的《军训简报》好几期的主图都是他拍的。

“今年又送来了照片,拍的很不错,你可以跟他多交流、多请教,只要肯钻研……哎哟?”

武大斌正在给赵华北“上课”,这时候照片打开了,一下子就吸引了武大斌。

“这张照片好啊,‘南山大学你好’,好!真好!”

武大斌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啧啧赞叹。

两名学生编辑听了也赶紧过来看,同时“哇”了一声。

“好创意!”

“主图有了啊!”

赵华北还是怯生生的样子:“老师,还行吗?”

“行!太行了!明天第一期《军训简报》的主图就是它了。”

“后面还有几张。”

“我看看。”

武大斌点开第二张,没等图片全部打开,武大斌更兴奋了:“这张更好,‘立体’了!”

第三张:“哎呀!一张比一张好,这张同时起跳的,青春洋溢。”

第四张:“哎呀国旗,升华了呀!就是它了!就是它了!”

转回身来,“那个你叫……”

“我叫赵华北,新闻与传播学院。”

“图片是你拍的?”

“我只是个初学者。”

“厉害,很棒,比摄影社的社长拍的还好,明天的主图就是它了!以后要多拍!”

“老师,还有两篇稿件,您给看看?”

“也是你写的?”

“是的,用的笔名。”

“我看看。”

武大斌点开稿件:“《请回答2002》,这题目看着就高级……嗯,内容也好,你送过来的稿件就是好。

“而且是电子稿,省了我们的事!采用了!”

两个学生编辑都在旁边笑,心说武老师看赵华北顺眼了,赵华北哪哪儿都好。

点开诗歌《苹果香》,写秋天、写军训,还有少数民族元素,“用了!”

“武老师”,一名学生编辑提醒武大斌,“这一期的稿子够了,最多能多发一篇。”

“不!两篇都发,把文学院的那篇《青春无悔》拿下来吧,没什么意思,无病呻吟!”

随即又问赵华北:“还有稿子吗?”

“暂时没了。”

“以后要多拍、多写!这是我的名片,你也给我留个电话,有照片有稿子就往我这儿送!”

“好的好的,谢谢老师。”

赵华北收下名片,告辞离去。

想跟唐安若发一条消息汇报喜讯,想了想,没发。

万一出什么纰漏呢?

盼来的惊喜不惊喜,越盼望、越期待,等到明天《军训简报》发出来的时候,都没感觉了。

天降的惊喜才是真的惊喜,那叫意外之喜。

与赵华北恰恰相反,文学院那边,摄影社的社长早已将自以为是的“好消息”告诉了文学院的辅导员严寒——

“编辑部的武老师对照片赞不绝口,明天的主图是咱们的。

“您让我送到编辑部的两篇稿子也被采用了,放心吧!”

严寒很高兴。

暗暗盘算着,主图+两篇稿子,《军训简报》开门红。

你唐安若还想“干掉文学院”,我看你怎么干掉文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