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组会汇报

“明天早上8:30在六楼会议室开组会,林宇约一下会议室@所有人@林宇”严老师在QQ群里发了通知

“收到,收到,收到……”

“孔师兄,六楼会议室怎么预约啊?”我向师兄求助到。

“我给你发给网址,登录你的一卡通账号密码后,有个“会议室预约”的界面,你进去之后选择一下“会议室名称”和“预约时间”就好”。

“收到,感谢师兄!”

“师兄,明天严老师让汇报最近的进展,我应该汇报什么啊?怎么汇报啊?”

“别慌!首先梳理一下这段时间你做了哪些工作:比如实验数据的新发现、模型训练的优化结果、文献调研的关键结论,或者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汇报时可以按目标、进展、问题、计划逻辑展开。”

“好的,谢谢师兄,我先整理一下资料,做个ppt”

作为刚入学的研一新生,第一次面对组会汇报,忐忑不安的情绪如潮水般涌来,可我知道,这场“首秀”必须全力以赴。

大脑飞速运转,在记忆里搜索这阵子在课程、文献和课题探索上的收获。翻开密密麻麻的课堂笔记,那些晦涩的专业理论突然变得亲切起来;重读文献时批注的疑问与灵感,也成了珍贵的素材;就连课题的初步设想,此刻都显得熠熠生辉,我努力把这些零散的片段串成清晰的逻辑线。

收集资料的过程像在拼凑一幅学术拼图。我把专业核心课程中对理论模型的独特见解整理出来,将文献里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一一提炼,还把课题实验设计的草稿反复打磨。每一份资料的筛选,都像是在精心挑选“作战武器”,生怕遗漏关键信息。

制作 PPT时,我在海量模板里精挑细选,最终敲定简洁大气的风格。排版时,我不断提醒自己“简洁就是力量”,逐字删减冗余文字,用图表代替大段描述。看着折线图上起伏的数据曲线、示意图里清晰的流程,仿佛能预见到汇报时大家专注的目光。但我仍不放心,一遍又一遍调整页面顺序,反复确认每个观点都能精准传达。

站在组会前的最后一刻,我深吸一口气,再次检查 PPT的每一页。虽然心跳依旧快得像擂鼓,但我明白,这不仅是一场汇报,更是我叩响学术大门的第一步。无论结果如何,全力以赴的过程,已经让我收获满满。

实验室的空调发出轻微嗡鸣,却盖不住我掌心出汗的黏腻感。我死死盯着投影幕布上“花岗岩在不同应力加载条件下应变突发破坏实验”几个大字,PPT里每一张图表、每一段分析,都在我脑海中反复盘旋,像是随时会跳出来质问我的“考官”。

“小林,别把遥控器捏坏了。”国强师兄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带着几分调侃。他手里的马克杯冒着热气,氤氲的水汽在我眼前散开,“你改了七版的 PPT,逻辑比我装夹具还严丝合缝,怕什么?”说着,他重重拍了下我的肩膀,茶水在杯口荡出细小的涟漪,也让我紧绷的神经微微松动。

会议室的门不断被推开,师兄师姐们陆续就座,交谈声渐渐响起。当苏教授夹着笔记本走进来时,整个空间瞬间安静下来,我感觉后颈的汗毛都竖了起来。孔孟师兄坐在前排,转身朝我比了个“稳”的手势,沉稳的目光像是定海神针;泓宇师兄则在后排举起手机,屏幕上是张卡通肌肉男举哑铃的表情包,配文“干就完了”,逗得我嘴角不自觉上扬。

“小林,开始吧。”苏教授翻开笔记本,钢笔尖悬在纸面,眼神里带着审视与期待。

我深吸一口气,点击播放键。压力舱启动的轰鸣声从音响里炸开,在寂静的会议室显得格外震撼,后排传来低低的抽气声。随着汇报推进,红外热成像图上的温度异常区在大屏幕上放大,那诡谲的纹路如同正在苏醒的远古图腾,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然而,当我讲到应力曲线时,苏教授突然抬手打断:“这里应力曲线突变的时间点,为什么和文献记载有八秒偏差?”

我的太阳穴突突直跳,大脑瞬间一片空白。余光瞥见国强师兄在台下偷偷比了个“设备校准”的手势,这才如梦初醒:“是...是加载初期的液压泵响应延迟,我们后续用应变片补偿法修正了误差。”话音未落,孔孟师兄已经起身,将厚厚的实验日志递到苏教授面前,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几张贴满便签的校准记录,每一笔都记录着我们反复调试的过程。

在汇报岩石破碎时诡异的残余应力形态时,泓宇师兄突然举手:“老师,我录了现场慢动作视频!”他掏出手机,连接上投影,屏幕里迸射的石屑在空中划出金色弧线,配合着液压泵的轰鸣,像是一场微型的地质灾难电影。会议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连苏教授都难得露出笑容:“不错,把微观现象拍出了史诗感。”

我偷偷擦了把汗,低头时发现实验记录本上飞溅的墨点不知何时竟组成了模糊的笑脸,仿佛也在为这场艰难的汇报庆祝。

散会后,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将实验室染成温暖的琥珀色。国强师兄扔来罐可乐,拉环弹起的瞬间,孔孟师兄拍了拍我的肩:“今晚请你吃把子肉,就当庆功宴。”泓宇师兄已经在走廊里吆喝:“打完球再去!谁输了谁结账!”

我仰头灌下一口冰凉的可乐,气泡在喉咙里炸开,驱散了最后一丝紧张。那些在实验台上熬过的夜,此刻都化作组会现场的掌声,还有师兄们永远及时的援手。原来科研的道路上,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数据与失败的迷宫里,共同寻找真理的微光,书写属于我们的科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