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漫朝天路:明末朝鲜使臣海路使行研究(登州卷)
- 王珂 (韩)韩钟镇 (韩)唐润熙
- 12615字
- 2025-04-28 18:38:59
第一节 黄城岛[2]
一 黑水海[3]
关于朝鲜使臣到达登州府黄城岛前的地点,明末海路使行文献中的记载并不一致。例如,安璥、李德泂、郑斗源等使臣团是从旅顺口附近的铁山嘴(今辽宁省大连市老铁山)、龙王堂(今辽宁省大连市龙王塘)出发;吴允谦一行则是由西獐子岛出发;李民宬、赵濈、申悦道等使臣团则是由平岛(今辽宁省大连市小平岛)出发,驶往黄城岛。据《通文馆志》记载,[4]自朝鲜宣川宣沙浦发船,至辽东铁山椴岛六十里……至平岛二百里,登州黄城岛一千里。换言之,当时的海上航线应是途经辽东(金州)的平岛后,向西南横渡渤海湾,到达登州府黄城岛。因当时辽东时局动荡,且此段海路水深浪高,时常浓雾笼罩,难以辨别方向,故出现了从不同地点驶往黄城岛的记载。但不论怎样,朝鲜使臣都要途经辽东东南的黄海后,转向西南,横渡渤海,进入山东登州府境内。
辛酉以后,自宣川宣沙浦发船,至铁山椴岛六十里,车牛岛一百四十里,鹿岛五百里,自此属辽界。石城岛六百里,长山岛三百里,广鹿岛二百里,三山岛二百八十里,平岛二百里,黄城岛一千里,鼍矶岛二百里,庙岛二百里,登州八十里,以上海路三千七百六十里。
——金德承《天槎大观·前后航海路程》[5]
自三山抵黄城岛一千九百里……三山以后,水面严黑,波峰壮盛,吼怒雄声,震动如雷。黄城之海垂百九十把长绳,亦不着底,难以下锚。
——金德承《天槎大观·海岛》
诗一为金德承关于当时海路航线的记载。即,自辽东的平岛至登州府的黄城岛海路距离为一千里。三山,即三山岛,位于宁海县(金州)南,由北三山、中三山、南三山组成。明末辽东将领毛文龙称,三山岛为“可以入旅顺者,登、莱、朝鲜水路津要也”[6]。除了战略位置险要的特点以外,三山岛西南至黄城岛的海道也异常凶险。如诗二中描述,三山岛西南海域为深海海域,水面颜色呈深黑色,目视难以见底。此海域风高浪涌,涛声震天。进入“黄城岛”,即黄城岛海域的过往船只如若停泊,也因海水深度极大,难以下锚。黄城岛古称乌湖岛,此海域称为乌湖海。[7]除此记载外,登州、蓬莱等相关方志中,对此鲜有记述。通过朝鲜使臣的记载,[8]可知明朝人称其为千里海或黑海,朝鲜使臣亦称其为黑水海。
(八月)二十二日,甲辰,晴。转头旅顺,瞥眼皇城,白月才沈,红旭欲腾。洎明环视,诸船尽后矣。飞波蹴送,疾风驾来,点点诸岛,乍前忽后。凡所经过,殊不暇目撩耳谋。而广鹿以后,海色或紫或黄、或黝黑或深青,使舟人约绳以百余尺,终不可测。
——洪翼汉《花浦先生朝天航海录》
上文是天启四年(1624)八月二十二日,洪翼汉在来程中关于黑水海的记载。黄城,即黄城岛。洪翼汉所乘的船只自平岛向西南方向的黄城岛出发,在日出时,转向西,途经旅顺口后,再向西南航行到达黄城岛。在此途中,因顺风,船只极速如飞,“点点诸岛,乍前忽后”,使人目不暇接。船只进入黄城岛海域后,海水的颜色由浅变深。洪翼汉命船夫下绳以探海深,但垂下百余尺的绳子也难以触底。

图1-1 朝鲜使臣笔下的《旅顺口》①
①[朝鲜]《航海朝天图》,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本。
所谓黑水海者,乃齐北海下流,古称渤海者也。无风自浪,亦虽渡涉,况当九秋。天风从北而来,掀天振海、雪浪山堆者乎?
——赵濈《燕行录一云朝天录》
赵濈认为黄城岛海域,即黑水海,为齐北海的下流,古代所称的渤海。在无风的情况下,黑水海海域会有海浪,更不要说在九月的深秋。北风狂吹,海浪滔天,海面上掀起如山丘般的巨浪。从广义上来说,赵濈所说的黑水海为今老铁山水道。老铁山水道与周围海域的海底地形有着明显的区别,黄城岛附近海域最深处超过70米。[9]此外,因地处渤海和黄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交界处,季风从大陆吹向黄海时,无疑会使老铁山水道的海情变得极为凶险复杂。明天启元年(1621),因后金占领辽阳,阻绝了明、朝间的陆路往来通道,通过陆路到达北京的朝鲜使臣,自海路返回朝鲜,因“未谙海事,行至铁山嘴,例多败没。使臣康昱、书状官郑应斗等,亦相继溺死”[10]。此外,天启元年(1621),明朝使臣翰林院编修刘鸿训和礼科都给事中杨道寅诏往朝鲜,归途阻绝,朝鲜遂造船只,派遣兵卫护送,同时派遣陈慰和进谢使臣团随明朝使臣一同前往明朝。中朝使臣团船队“至海口遇风,臣与陪臣舟没者九只,正使则越泊铁山,舟覆几溺,至旅顺方得易舟,因退泊平岛,以俟风霁”[11],“刘天使仅以身免,唐人溺水,死者不知其数”[12]。在航海技术相对落后的当时,此千里海道对乘坐木船往来登州的朝鲜使臣而言,不啻为一次次生死考验。

图1-2 自今北隍城岛北山顶遥望辽宁老铁山(明末称为铁山嘴)和老铁山水道②
② 本书使用照片,如无特殊说明,均为本书研究团队拍摄。
(九月)二十五日,壬子,晴。……船之疾驰,如跃如涌。船到黑水海,掀天大浪,荡潏澎湃。一浪之来,船疑上天;一浪之去,船疑入地。……吾见他船,神悚魄夺;他船之见吾船者,亦必如此。望见船头,风浪接天,虑其船到此浪必致覆没;而船之才到,便则驾浪而高骧。所驾之浪,便从船尾而去;则船头倏然低走,如飞鸟下田之形。此时疑其入地,而前浪又来,则船又高出。必败之道在于顷刻,而毕竟不致覆没者。……不致覆没者,亦天意也。
——赵濈《燕行录一云朝天录》
(三月)二十六日,庚辰,晴,夕阴,晓有顺风。各船至黄城岛下,日已午矣,风势缓矣。……恐有中路逢风之患,而亦没奈何,仕所如缓缓前进。……昏黑之夜,风亦渐歇。中流大洋,所恃者天,仰看明星,俯窥灵龟,明烛危坐,思量万端,未知船行几许。此时,别无悭生惜死之心,恍然如游广漠之野。座下一板之外、左右一板外,都是万丈深渊。蛟龙鱼鳖之窟、汹涌澎湃之上,寄此一身于茫茫之中,若妄用心虑,不能忍耐,则不投水而没,则必发狂疾矣。已到十分危地,还似坦坦平途也。
——赵濈《燕行录一云朝天录》
上文分别是赵濈在来程和归程的记载。此记载如实地再现了使臣团途经黄城岛海域,即黑水海时,所遭遇风浪的场景及使臣内心的无助。在平安到达北京,暂住玉河馆时,赵濈仍对横渡黄城岛海域的经历万分感叹。
除夕:以“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分韵呈东关求教七[13]
水阔天长路不尽,愁看岛屿相菌蠢。
十生九死渡黄域,喜泪先干方一哂。
此诗是天启三年(1623)除夕,赵濈在北京玉河馆内与其他朝鲜使臣的唱和之一。因天启三年,册封奏请使臣团在北京停留时暂住玉河馆东关,[14]故诗中的“东关”,即东馆,代指先期抵达北京的册封奏请使臣团正使李庆全,副使尹暄,书状官李民宬等人。菌蠢,如菌类那般矮小繁密。此诗前两句是说往返明、朝的海路广远无际,朝鲜使臣伫立船头忧愁地望着海平面上星罗棋布的岛屿。黄域,即黄城岛海域。哂,浅笑。诗的后两句是讲回首来京途中,历尽生死横渡黄城岛海域,面对有着相同经历的其他使臣,赵濈流下了喜悦的泪水,露出安乐的笑容。在喜悦的泪水和安乐的笑容背后是朝鲜使臣面对“风势益壮,怒涛掀天”“风涛遂中折声振”[15]的恐惧;是“船人皆惊惶罔措,失声号泣”[16]的无助;是“既无生理,宁死于海中”[17]的对明事大和对朝鲜王朝的赤忠之心。
(六月十六日)……有寿山者,使公之奴也,登舷指示曰:“某处岛形在”。众皆一时送目,亦未的(得)见。渐渐近之,则云雾间,岩崖宛然与船头相接,一船抃舞雀跃。余谓使公曰:“等之十余日漂流苦望黄城者是耶!今日再生,莫非天也。”并立船上,挥泪四拜。
——安璥《驾海朝天录》
上文是安璥在来程中的记载。安璥一行在经历十死九生后,成功横渡了黑水海。船上众人听到黄城岛就在前方不远处的消息后,高兴地鼓掌并欢呼跳跃,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众人发出“今日再生,莫非天也”的感叹,安璥亦“挥泪四拜”以谢天恩。对朝鲜使臣而言,如果说黄城岛海域,抑或老铁山水道是生死炼狱的话,那么黄城岛可以说是海路使行途中重生的天堂。
二 黄城岛[18]
使行文献的相关记载涉及黄城岛的形势及风景、黄城岛的驻军、朝鲜使臣与黄城岛驻军将领的友谊等几个方面。黄城岛对于朝鲜使臣而言,不仅仅是经历黑水海生死体验后,重生之地,更是与明朝官员再续旧谊的亲善之地。
(九月)初二日,己未,晴。……申时,到泊皇城岛。是日,行七百里。岛之周回二十里,南有岛屿,相对环拥,岩石奇怪,沙砾明净,为诸岛中奇胜。
——申悦道《朝天时闻见事件启》
皇城岛属登州,可泊船。
——郑斗源《朝天记地图》
上引第一条为崇祯元年(1628)九月二日,申悦道在来程中对黄城岛的描述。即,黄城岛周长为二十里(约10千米)。在黄城岛的南面也有一岛屿,与黄城岛形成掎角之势。岛上怪石耸立,沙滩之上的海水清澈,故黄城岛的景色冠绝申悦道途经的众多岛屿。结合郑斗源的记述,可知朝鲜使臣途经的黄城岛在行政区域上隶属山东登州府,且岛的南侧另有一岛。符合这些条件的岛屿是今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长岛海洋文明综合试验区的北隍城岛。北隍城岛,位于渤海海峡中部,东临黄海,西靠渤海,南距南隍城岛1.2千米,北与辽宁省老铁山相望,是庙岛群岛最北端的岛屿。北隍城岛的海岸线周长为10.74千米,[19]这与申悦道所说的“岛之周回二十里”的记载相一致。此外,与北隍城岛南北相对的南隍城岛在清光绪年间前[20],无人居住。这都说明朝鲜使臣曾经到达的黄城岛即为今天的北隍城岛。进一步而言,黄城岛可以说是朝鲜使臣在“十死九生渡黄域”后的重生之地,那朝鲜使臣是在黄城岛的何处停泊、登陆的呢?
(六月)初十日,己巳。到庙岛。朝见皇城岛之形势:周回虽窄,四面皆石壁,唯一面通船路,掘港藏船,且有军兵,乃防守之所也。
——李民宬《癸亥朝天录》
(九月)初四日,辛酉,晴。……自皇城至庙岛皆管辖于登州。岛之地形,三面皆岛屿,而惟东临大洋。
申悦道《朝天时闻见事件启》
李民宬在来程中,对黄城岛的描述指出,黄城岛面积虽小,但岛的四面都是陡立的山岩,岛上唯有一侧可以供船舶进出。驻扎在岛上的明军挖掘岛边的浅滩,使之成为停泊战舰的人工港,以供防备和守卫。唐宋时期,黄城岛称为乌湖戍。《太平寰宇记》记载,[21]乌湖戍位于南距蓬莱二百六十五里的乌湖岛,因唐太宗贞观二十年伐东夷,地处要路,遂置为镇。至永徽元年废。戍,即军队守备之处。唐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远征高丽时,在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乌湖岛上设镇。唐永徽元年(650),唐高宗时废止。换言之,因黄城岛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至少是唐、明两朝皆在此驻扎过军队。乌湖岛因位于乌湖北侧而得名。乌湖,指今北隍城岛与南隍黄岛之间的水域,今称隍城水道,“其水深流大,呈黑绿色,周围有岬角、港湾,如同湖状,颇有军事价值,故称乌湖”[22]。

图1-3 海面颜色呈黑绿色的隍城水道
右侧为今北隍城岛,左侧近处为南隍城岛,左侧远处为小钦岛。
相比“四面皆石壁,唯一面通船路”的记载,申悦道则进一步说明“三面皆岛屿,而惟东临大洋”。换言之,朝鲜使臣在黄城岛登陆避风的话,应当停靠在今北隍城岛东侧的港口。据相关方志记载,[23]北隍城岛形似等腰三角形,顶角向北,长2.8千米,宽1.9千米,最高峰北山顶海拔155.4米,面积2.69平方千米,有较大海湾4处。结合地图和地势分析,朝鲜使臣到达黄城岛后,应在今北隍城岛山后湾处靠港登陆。

图1-4 自北隍城岛北山顶处拍摄的山后湾
此外,吴和全湜也描述了经过或到泊黄城岛的情景。
过皇城岛
极目东南曙景悬,御风槎上觉泠然。
铁崖半倒冲融里,岱岳遥分翠黛边。
苏子文章随变灭,秦皇事业失流传。
波神欲试胸襟大,更遣龟鱼跃后先。
——吴《燕行诗》
这首律诗是天启四年(1624)八月二十二日吴在来华途中,经过黄城岛时所作。泠然,轻盈美妙貌,典出《庄子》:“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24]首联是说吴
站在船舷旁,极目远望旭日初升的胜景。因船顺风飞驰,作者亦感到身体分外轻盈。冲融,水波荡漾之貌状。铁崖,指海岸边高耸的崖壁。岱岳为泰山的别名。翠黛,青黑色,此处指位于黄城岛南侧,且与海天融为一体的齐鲁大地。颔联是说黄城岛上高大的崖壁倒映在波涛粼粼的海平面上,遥想巍峨的泰山耸立在黑绿色的内陆之中。苏轼曾在登州作过五天的知州,留下了以《登州海市》为代表的不朽诗篇。登州也与秦始皇的长生之梦有着极大的关联。颈联讲作者遥望远处的登州,脑海中浮现出苏轼那些美妙的诗文,随着船舷两侧飞逝而去的美景,变化幻灭。秦始皇的长生之梦与千秋霸业也在岁月的流逝中,灰飞烟灭。尾联是说海神想要展现自己博大的胸怀,还派遣了龟和鱼游弋在船的周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顺利横渡黄城岛海域,顺风驰向登州,见到旭日东升时怡悦的心情。因朝鲜使臣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对以曲阜孔庙、泰山为代表的正统儒家文化更是心生向往。与登州相关的苏轼和秦始皇的典故、传说更是扰动着使臣的心弦。

图1-5 远眺今北隍城岛高耸的崖壁
皇城夜泊
北风撼海海波扬,秋夜如年几席凉。
魂梦不知身已病,晓天霜露入明光。
——全湜《朝天诗(酬唱集)》
此诗是天启五年(1625)九月二十八日全湜在来程途中,夜泊“皇城”,即黄城岛时创作的一首诗。全湜一行是在九月二十三日初到黄成岛,入住黄城岛海潮寺。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因“一船之人,皆若夺魄,饥者不食,病者未起,虽欲发船,末由也已”[25]。二十七日,全湜一行乘船前往登州,因听闻鼍矶岛附近刮起南风,遂停泊在黄城岛近海以避风。二十八日,全湜一行再次返回黄城岛港口内,下碇停泊,以待北风。二十九日下半夜始刮北风,全湜一行自黄城岛港口发船,黎明前到达鼍矶岛。几,小或矮的桌子。席,用草、苇子或竹子编织的成片物体,古人用以坐卧。此诗前两句是说海面终于刮起了猛烈的北风,九月深秋中等待发船的时间十分漫长,坐卧在炕铺之上,寒意袭人。晓天,拂晓时的天色。后两句是说因旅途劳顿而染疾的全湜在梦中认为自己依然健康。拂晓时分,霜露初降,船舱的窗户上透进淡淡的晨光。这首诗如实地描述了明末朝鲜使臣在漫长的海路旅程中所遭受的劳顿之苦。全湜创作《皇城夜泊》之处,不仅仅是朝鲜使臣到泊黄城岛之处,也是黄城岛守军用以停泊战舰之处。

图1-6 今北隍城岛山后湾
即全湜创作《皇城夜泊》之处的晨景。
(九月)初四日,辛酉,晴。风势甚恶,卸舟入岛中。有军兵屯守,以港口阔大,无避风处,故唐船数十只皆掘港藏置。千总庄作忠领之,每于春秋轮递防守。自皇城至庙岛,皆管辖于登州。夕,同上使出宿于海潮寺。
——申悦道《朝天时闻见事件启》
(十月)十四日,晴。……黄城为岛,四面诸屿,回曲相掩,岩石奇怪,可泊藏船之处甚多。韩总兵来防之后,新设营镇,又鏧大池于海曲,引潮水于其中,可客千艘,以为藏舟之所。船未满百,而军数三千云。
——安璥《驾海朝天录》
因避风,申悦道所乘船只停靠黄城岛后,自黄城岛港口登陆,与正使宋克讱一同入住黄城岛的海潮寺。关于海潮寺将在下节详述。在此过程中,申悦道了解到,黄城岛有明军驻守。因黄城岛港口宽阔,且无供船舶避风之处,故明军在港口处掘港用以停泊战船。停泊在港口的明军战舰多达数十艘。黄城岛的军防由千总——庄作忠领防,每年春、秋时节进行换防。安璥所提及的韩总兵,为韩宗功。韩宗功,辽城(今辽宁省辽阳市)人,明远伯李成梁之女婿,明万历年间入朝抗倭,历任备御、旗鼓官、右佥都御使、副总兵等职。如安诗所述,黄城岛港口,为明天启年间,韩宗功到任后挖掘而成,据说可以容纳千艘战船,但安璥仅见到了不足百艘的明朝战船。

图1-7 申悦道记载中明末黄城岛用以停靠舰船的港口现状

图1-8 南隍城岛渔港晨泊①
① 杨志常:《影与思》,中国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此外,朝鲜使臣在停靠黄城岛时,除了安璥外,没有朝鲜使臣与黄城岛明军将领进行交流与互动。换言之,这虽可能缘于朝鲜使臣的漏记,抑或使行日程紧迫,但更有可能是缘于安璥与明朝官员的私交亲密。这种非官方的私交,是双方在万历朝鲜战争(“壬辰倭乱”)中建立的深厚友谊的延续,为安璥一行提供了各种方便和军事情报。
(十月)十二日,晴。……吾船随之同往黄城。韩总兵宗功亦在岛防守,草创衙门,额曰:“卧薪轩”。韩乃辽城人也。丁巳年有面分,故泊船之后乘月访之。则握手叙旧,有若隔世人也。许、韩相对设酌欢接余等,极言舟行之难。韩独愀然谓余曰:“男儿会面有如是夫!安爷曾历陋止,岂料今夕寄身孤棹,不蔽毒雾瘴烟,鬓发尽白,手足麻木,在世能复几日?安爷备尝夷险,一发不白,真是人间遐福也,可贺可贺。第未知方带何爵而再次书状耶?丁巳之右佥都御使,今为左副,五年之间才一级,亦是晚福也。俺青毡旧物,尽付贼虏,此则不足惜。而安爷所赠之诗,挂壁爱玩,坐卧常目,而亦未免见失。不幸不幸。此日相逢,得于万死之余,继此而可复一联赠我,以续平生之玩耶。”余答曰:“死而更生,实荷腆念。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但向来诗囊,都付诸冯夷,无一个东西,难副盛教也。”相与拍手大笑。
十三日,晴。北风甚恶,波浪接天。夕时,许将设饭请邀,等往赴其船。则韩将亦同坐。许使奴唱歌弹琵琶。韩问余曰:“此声何如?”答曰:“好好的。”韩笑之,与许相语曰:“休矣!休矣!朝鲜乐笼,吾尝惯见。所谓玄琴,卦高调朗,令人不觉抃跃。此声何足入耳哉?”相与劝杯,已到夜分。……韩又携手谓余曰:“一叶孤舟,不但风浪之危,猳可畏,何以得达?令人气塞。安爷,善人也,天必佑之。其好归得消息。俺可从得闻于沧海之外哉。俺敷蒙贵国恩典,获保十口家累,此生何以报?泣然出涕。”
十四日,晴。西北风终日大吹,不得发。韩总兵送小纸书:“乞令京差通官面言心事。”即遣奇暹往对。良久,还报曰:“所言皆慷慨时事,尝记诸数尺之纸,欲将傅奇于安爷,而语烦故不布”云云。于暹见处裂以付,率皆中国事也,且以小小纸密封送我。
——安璥《驾海朝天录》
上文为安璥在归程途中,停靠黄城岛时,与黄城岛守将——韩宗功再续旧谊的场景。这里有四点需要留意。其一,安璥与韩宗功之间交往并无太多的官方色彩,更像是挚友之间的坦诚交心。万历四十五年(1617),即朝鲜光海君九年,安璥曾作为朝鲜千秋使臣团的书状官,[26]自陆路经辽东前往北京。二人应当结识于此段时间,并结下深厚的友谊。万历四十五年,在临别前,安璥曾为韩宗功留下一首诗作。对于此诗,韩宗功非常喜欢并将其装裱,“挂壁爱玩,坐卧常目”,但在戎戈铁马的军队生活中遗失。韩宗功非常失望,并恳请安璥再为自己赋诗一首,“以续平生之玩”。虽未能查阅到万历四十五年安璥所留的诗作,但是通过安璥再次为韩宗功所创的诗,可以一窥当时诗作的内容。
赠韩总兵
关塞胡沙烨烨风,羯奴深入古辽东。
青毡失守无传业,白羽从征有战功。
万艘蒙冲临大敌,三军司令在元戎。
平生义气知相许,沧海桑田誓始终。
——安璥《驾海朝天录》
胡沙,比喻入侵中原胡兵的势焰。语出唐李白《永王东巡歌》之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这里指后金势力。烨烨,赫赫的样子。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后金,即女真,是自古就居住在中国东北的肃慎的后裔,他们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名称,如挹娄、勿吉、靺鞨和金代女真人都曾是他们的先祖。[27]羯奴,“五胡”[28]之一的匈奴分支,此处为安璥对后金的贬称。万历四十七年(1619),后金在萨尔浒之战中战胜明朝军队,掌握了辽东地区的战略主动权,这让明朝陷入了被动防御的境地。天启元年(1621),后金军队攻陷了辽东重镇——沈阳。前两句是说现在边关的后金兵势强盛,并侵入古辽东的腹地。青毡,指青色的毛毡制品。如帐篷、帽冠等物。“青毡失守”,即前文韩宗功所说,在对后金军队的战斗中,自己的青毡旧物被敌人掠去。白羽,古代军中主帅执掌的帅旗。三、四句是说虽然在与后金军队的作战中,韩宗功丢失了包括安璥所赠诗作在内的物品,但在多年与后金军队的战争中,韩宗功依旧立下难以磨灭的赫赫战功。蒙冲,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战舰,船周身覆盖生牛皮,灵活坚固。元戎,统帅。三军,古时对军队的通称。五、六句是说黄城岛有许多舰船直面辽东后金军队的锋芒,镇守黄城岛的韩宗功是无比重要的军队将领。最后两句是说两人志同道合,有惺惺相惜之感。无论世间形式如何变幻,作者安璥都将珍视同韩宗功之间的友谊。
其二,在十月十四日时,韩宗功将关于毛文龙等明朝将领的详细信息“以小小纸密封送”安璥。这样的信息有“诸数尺之纸”之多。这表明两人并非泛泛之交,而是友谊深厚。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明、朝两国之间紧密的关系。此外,朝鲜并未因明朝的灭亡而忘记曾经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的韩宗功。清康熙十四年,即朝鲜肃宗元年(1675),流落到朝鲜的韩宗功之孙韩登科因生活拮据,以韩宗功对朝鲜做出过贡献为由,请求朝鲜给予衣食之资。[29]自此,朝鲜开始关注并优恤明朝遗民及其后代。
其三,韩宗功在十月十二日宴请安璥后,十三日再次设宴款待安璥。韩宗功在宴席上,“使奴唱歌弹琵琶”,并对安璥表示中国的音乐好于朝鲜音乐的说法进行了反驳。从反驳的内容来看,韩宗功对于朝鲜的音乐有一定的了解,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明、朝两国的友好关系和更为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所谓玄琴,卦高调朗,令人不觉抃跃。”玄琴,亦称玄鹤琴,是一种韩国六弦古琴。使用琴拨进行演奏,因所发声音优美,在韩国被称为百乐之丈,即百乐之首。抃跃,手舞足蹈。韩宗功认为朝鲜的玄琴演奏,声音高亢,且非常有节奏,能够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要随乐而舞。
其四,副总兵韩宗功驻防黄城岛时,在岛上创建了“卧薪轩”的官衙。此处为韩宗功与安璥时隔五年之后,再续友谊的场所。因黄城岛“四面皆石壁,唯一面通船路”,故官衙所在之处应在黄城岛港口附近。综合地形和使行文献来看,该宫衙可能是在黄城岛港口海滩后的高地处,即今北隍城岛山后村靠近海滩处。

图1-9 远处沙滩旁的高地处疑为当年韩宗功“卧薪轩”原址
山后村,位于北隍城乡北部东侧,北山顶东麓,西南距乡政府驻地1.5千米。三面环山,东临海。村庄呈长方块状聚落。该村因位于北山顶东北而得名。明天启年间,邹姓从蓬莱辂驾夼迁来建村,清康熙年间,肖姓从大钦岛东村迁入,1982年称山后村。
高丽末期,即明代初期朝鲜使臣郑梦周在《呜呼岛》[30]一诗中称黄城岛为呜呼岛;权近在《过呜呼岛》[31]一诗中自注“(呜呼岛)俗谓之半洋山”;李詹在《泊半洋山》[32]一诗中亦称黄城岛为半洋山。明泰昌《登州府志》亦记载,[33]乌胡戌在登州府北海中二百五十里的乌胡岛,为唐太宗征高丽时所筑。即,《太平寰宇记》和泰昌《登州府志》中出现的“乌湖戍”和“乌胡戌”皆指黄城岛。但是有趣的是,在明末和清初的登州和蓬莱县方志的正文部分并未有关于黄城岛的记载。

图1-10 今山后村村碑
例一:漠岛在县东北海中五百里许,与辽东连界,海运所经故道也。
——泰昌《登州府志》
例二:漠岛在海中东北约五六百里;南隍城岛一作皇成,沙门岛北去郡四百余里;北隍城岛,南隍城之北九十里,南为山东界,北为辽东界。
——雍正《山东通志》
例三:至各岛各口程数:自天桥口开船至长山岛三十里,至庙岛六十里,至鼍矶岛一百七十里……至南隍城岛一百里,至北隍城岛(即漠岛)一百八十里,至铁山六百五十里。
——道光《重修蓬莱县志》
例四:北隍城岛,在南隍城岛北五里,去城二百四十里。按《通志》此即漠岛,其北九十里接奉天界。《旧志》云,漠岛在东北海中五百里为海运故道,误矣。
——光绪《增修登州府志》
在泰昌《登州府志》正文中并无黄城岛的记载,而仅在其卷首图的《海运图》之二中,标注了黄(皇)城岛的位置。在例一中,与“辽东连界,海运所经故道”的岛屿被官方称为漠岛,隶属蓬莱县,且南距蓬莱县,即登州府治所在地五百余里。康熙《蓬莱县志》中也依旧延续着这样的记载,但康熙《蓬莱县志》在卷首图一中,却将黄城岛标记为半洋山。在明天启年间刊行的《武备志》中[34]亦将漠岛记为没岛。结合前文所述,明初朝鲜使臣亦将黄城岛称为半洋山,这说明半洋山之名的使用时间应当是明初至清初。此外,据例二可知,即使到了雍正年间,官方对漠岛的记载也大致相同。但有三点需要注意:其一,现代使用的地名——隍城岛开始出现;其二,至少从清雍正年间,隍城岛开始有南、北之分,即南隍城岛和北隍城岛;其三,虽然在记载的距离里数方面有差误[35],但其明确记载了北隍城岛是登州府和辽东的分界处。简言之,明末和清初方志中记载的漠岛为黄城岛。清初期开始,黄城岛始称今名——隍城岛,且开始有南、北之分。这与例三、例四的记载相一致。
综合上述,朝鲜使臣记载的黄城岛地名变化如下:(唐、宋时)乌湖戍→(明初)呜呼岛或半洋山→(明末)皇城岛、黄城岛、漠岛→(清康熙年间)漠岛、半洋山→(清雍正年间)漠岛、北隍城岛→今为北隍城岛。虽在名称上时有变化,但黄城岛可以说是明末朝鲜使臣经海路来华时,从辽东地区进入山东登州府的第一站。
明末黄城岛即今北隍城岛。据相关方志记载,[36]北隍城岛宋时属蓬莱县沙门寨地。元、明时,属蓬莱县牵牛社。道光年间设置隍城社,至宣统时下辖山后、城东、山前3个村落。1928年,仍属隍城社,当时山前、山后分别称前村、后村。1934年属隍城乡。1945年长岛第一次解放,长山岛军政办事处撤乡建区,属钦岛区。1946年自钦岛区划出,属隍城区。1948年,国民党占领长岛后,属隍城乡。1949年长岛第二次解放,仍属隍城乡。1958年,为长岛公社隍城大队。1962年属隍城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属隍城乡。1985年4月与南隍城分别建乡。2000年属北隍城区公所。2003年属北隍城乡。今属烟台市蓬莱区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北隍城乡。
三 海潮寺(海寺、皇城庙堂)
到泊黄城岛后,大部分朝鲜使臣皆住宿在所乘船只之上,但全湜、申悦道、崔有海、卞献[37]等人则是自黄城岛港口上岸,前往黄城岛海潮寺住宿。朝鲜使臣关于海潮寺的记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描写海潮寺、寺人、海景以及赠予海潮寺僧侣的诗文。
例一:(九月)二十三日,戊辰。……至皇城岛……夕,入海潮寺,借僧坑入宿,殊极安稳。二十四日,己巳。留海潮寺。不但风浪犹险,一船之人皆若夺魄,饥者不食,病者未起,虽欲发船,末由也已。
——全湜《槎行录》
例二:(九月)初四日,辛酉,晴。风势甚恶,卸舟入岛中。……夕,同上使出宿于海潮寺。……寺在岭腰,俯压一岛,金碧焕耀。有住持号国常者,颇聪慧解文字;又有智宗上人,年十八,豪爽俊迈。入处禅室,研朱点经,延入进茶。榼中果物皆是橘皮、冰糖、雪交、龙眼、荔枝之类。
——申悦道《朝天时闻见事件启》
例一为天启五年(1625)来程中,全湜记载的关于海潮寺的内容。因其经历了黑水海的生死体验,在入住海潮寺后,“借僧坑入宿,殊极安稳”。这是明末朝鲜使臣海路使行中第一次出现关于海潮寺的记载。通过申悦道在来程中的记载,可以了解到黄城岛海潮寺位于黄城岛某座山的半山腰处。海潮寺地势较高,“俯压一岛”,寺舍“金碧焕耀”。上人,《释氏要览》引古师云:“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名上人。”[38]接待申悦道一行的寺人有“颇聪慧解文字”的住持国常以及“年十八,豪爽俊迈”的上人智宗。国常住持与智宗上人热情地邀请朝鲜使臣“入处禅室,研朱点经,延入进茶”,并拿出装有“橘皮、冰糖、雪交、龙眼、荔枝”等珍贵水果的木盒招待使臣。这里有两点需要留意。其一,从“颇聪慧解文字”和“研朱点经”的描述可以看出,朝鲜使臣与海潮寺寺人之间的交谈方式应以使用汉字的书面谈话为主。这不仅说明朝鲜使臣精通儒家经典,对佛学知识的掌握已达到一定程度,更说明明、朝两国同属中华汉字文化圈,有着诸多内在的文化交汇点。其二,海潮寺寺人用在北方并不常见的珍贵的南方水果招待朝鲜使臣。橘皮,应是中国南方的陈皮蜜饯一类,荔枝和龙眼更是南方热带地区所产的水果。这除了说明因黄城岛地处登辽交界,往来的南北客商较多,海潮寺香火较旺以外,更说明了解辽东局势的海潮寺寺人将远道而来的朝鲜使臣看成无比尊贵的客人,极尽诚意地招待。此外,在崔有海和卞献的唱和中也描述了自海潮寺远眺茫茫大海的场景。
皇城庙堂
飒飒终风积雪飘,倚舟憔悴一身遥。
丹青庙宇开真境,天地威灵镇大朝。
三岛东临看浴日,百川南注会归潮。
心清如在琼瑶窟,笙鹤依俙下九霄。
——崔有海《东槎录》
此诗是崇祯二年(1629)八月,崔有海在来程中,停泊“皇城”,即黄城岛,入住海潮寺时所作。首联是说到达登州府黄城岛时,天气正是寒风凛冽,大雪纷飞。自遥远的朝鲜乘船来到黄城岛,身心俱疲。丹青,红色和青色,此处指海潮寺的外观。真境,原指道教之地,此处指仙境。威灵,威严的神明。大朝,朝鲜对正统朝廷——明朝的称呼。颔联是讲下部为红色木质结构,上部为青色瓦片覆盖的海潮寺开启了仙境的大门,庙宇之中的各路神灵镇守着位居正统的大明王朝。三岛,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因黄城岛属登州府蓬莱县,故此处亦指蓬莱仙境。浴日,旭日自水面东升。百川,江河湖泽的总称。归潮,即退潮。颈联是说站在海潮寺东望,海平面上旭日东升,联想到众多南流的河川与潮落的海水汇合。琼瑶,翠绿色的美玉。笙鹤,指仙人乘骑的仙鹤。九霄,道家仙人居住的地方。尾联是说朝鲜使臣此时的心情犹如身处翠绿色的玉洞之中,仿佛看见仙人乘坐着仙鹤从天上飞下来。对崔有海的诗,其下属卞献进行了答和。

图1-11 自北隍城岛北山顶处南眺南隍城岛、小钦岛、大钦岛
敬次[39]
卞献
瑞兽喷香黯黯飘,璇阶绮阁出云遥。
玉皇大帝高临座,水伯波臣俯入朝。
金榜长悬沧海日,粉墙低压白鸥潮。
谁知槎上东来客,参谒祥光倚碧霄。
在这首和诗中,卞献同样是描述了海潮寺的外观、寺内的神像以及站在海潮寺内遥望远处海天一色的美景。此诗中需要注意的是“玉皇大帝高临座”。崔有海在唱诗中仅仅是提及“天地威灵”,即海潮寺内应该有不止一尊神像,但并未说明都有哪些。卞献在此诗中说,神像之中有玉皇大帝的神像。玉皇大帝,亦称玉皇上帝,是道教和民间宗教中的天帝。崔有海在来程中暂宿海潮寺期间,写有《赠海潮寺宝上人》一诗。卞献亦对这首诗进行了答和。
赠海潮寺宝上人
竹杖寻僧石路遥,莲经绮语度寒宵。
神清东岳千层雪,杯渡南溟万里涛。
钵吐片云龙听法,锡悬明月鹤盘霄。
慈悲神力应弘济,愿靖妖氛补圣朝。
——崔有海《东槎录》
敬次[40]
卞献
攀援石磴入云遥,上透玄关几度宵。
鹫岭飞来临海岸,龙宫出没隐风涛。
灯明日月流金偈,玉帝天妃降紫霄。
摧伏波旬神力在,三千世界属皇朝。
这两首诗,描述了朝鲜使臣慕名前往海潮寺,拄着竹杖,走过长长的山路才到达海潮寺,见到了雪中壮美的海潮寺。朝鲜使臣自海潮寺眺望大海,心中无比高兴。鹫岭,即灵鹫山,是位于印度的佛教圣山。此外,诗中还描述海潮寺的外观和大殿内陈设的神像,借此表达了对明朝的事大之心。在卞献的和诗之中,依“玉帝天妃降紫霄”一句,可以推断海潮寺内应该供奉着玉皇大帝和天妃的神像。南距北隍城岛一百六十里的庙岛之上,在宋代时就已有天妃庙,并因此得名庙岛,相关内容将在后文详述。在今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的庙岛群岛内,也并不是只有一座天妃庙(亦称天妃娘娘庙)。依崔有海《赠海潮寺宝上人》中“竹杖寻僧石路遥”和卞献《敬次》中“攀援石磴入云遥”的诗句可知,朝鲜使臣自黄城岛登岸,自港口前往海潮寺,需要长时间拄着拐杖,沿陡峭的山路攀爬而上才能到达。北隍城岛山前村村民郑文花(女,80岁)介绍,在北隍城岛上有两座庙。其一为北隍城岛南部——唐王城原址处的海神庙,其内供奉着当地人信奉的海神塑像。但现在海神庙早已消失了六七十年。虽然海神庙早已隐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在海神庙原址处,还留有一棵古树。时至今日,当地村民在逢年过节时,依旧前往树前,祈求平安。其二为今山前村西侧的天妃庙。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地政府在原址之上重新修建了天后宫,殿内供奉着天妃娘娘的神像。结合申悦道“寺在岭腰,俯压一岛”的记载,郑文花老人所说的两座庙宇可能并非是朝鲜使臣曾到访的海潮寺。换言之,在明代末期,北隍城岛的北山顶半腰处或许存在一座名为海潮寺的庙宇。其内供奉着当地人信奉的海神。消失在历史之中的海潮寺见证了明末朝鲜使臣海路的艰辛和明、朝人民的亲善。

图1-12 今北隍城岛山前村西侧的天妃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