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版1 《古今形胜之图》(1555)(见原书正文第59页)

这幅地图展示的范围从中亚撒马尔罕到日本,从今天的蒙古国到东南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木雕版黑墨印制后手工上色。黄河为黄色,长江为蓝色。山脉和长城都是以绘画手法展示的。地图上的许多地方都有注记,介绍地名和行政层级的变化。这幅地图于1847年由驻菲律宾的西班牙总督送往西班牙。

原图尺寸:115×100厘米。

经塞维利亚西印度群岛档案馆(Archivo General de Indias,Seville. Seville)许可。

图版2 《长江图》(见正文第61页)

这幅地图展示了湖北省境内长江和汉水上的防洪工程。下方为北。

原图尺寸:74×140厘米。

图片由华盛顿特区美国国会图书馆地理与地图分部提供 (G7822.Y3N22 18--.C4 Vault)。

图版3 营汛图(1850)(见正文第61-62页)

这幅地图展示了九江府境内的营汛。地图上的红条给出了巡逻指令、里程和支流信息。

原图尺寸:63.5×96厘米。

经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柏林国立图书馆(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Preussischer Kulturbesitz,Kartenabteilung)许可(E 1155)。

图版4 长卷中国沿海地图细部(见原书正文第62页)

这幅地图展示了从朝鲜到安南的中国沿海地区。根据配套的文字说明知,绘制这幅地图是为了辅助视察海岸和保护商业活动。地图上标出了有战略意义的地点和港口。山脉、城墙、桥梁和庙宇是用绘画手法展示的。县治以红色方框表示。

原图全图尺寸:30×900厘米。

经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柏林国立图书馆许可(E 530)。

图版5 《京杭大运河图》18世纪局部(见原书正文第101页)

逶迤千里的大运河被呈现于一幅卷轴图上。河道为平面展示,山脉呈现的是立面,城镇则为鸟瞰图。请与图5.2、图5.3进行对比。

局部图尺寸:约49×47厘米。

经伦敦大英博物馆许可(MS. Or. 2362)。

图版6 清代《永定河图》(见原书正文第102页)

与这幅地图一同上呈皇帝的奏折,描述了沿永定河(今河北省)修建的水利工程。地图上方为北。

原图尺寸:约95×55厘米。

经台北故宫博物院许可。

图版7 清代《黄河图》(见原书正文第102页)

这幅地图描绘了兰仪县(在今河南省)黄河段修建的水利工程。这幅图是和奏折一道上呈给皇帝的。

原图尺寸:约30×76厘米。

经台北故宫博物院许可。

图版8 汉代马王堆汉墓帛书地图细部(见原书正文第147—148页)

这是绘于丝帛上的驻军图细部,发现于马王堆3号汉墓。参见图3.10.

局部图尺寸:约25×19厘米。

经北京文物出版社许可。

图版9 《辋川图》细部(见正文第151页、图6.17)

局部图尺寸:未知。

经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许可(Seattle Art Museum,Eugene Fuller Memorial Collection 47.142)。

图版10 一部18世纪抄本江西省地图集中的府治详图

参见正文第152-153页。

原图全图尺寸:约40×53厘米。此局部图尺寸:约35×27厘米。

经伦敦大英图书馆许可(Add.MS. 16356)。

图版11 一幅19世纪早期长城图细部(见正文第189页)

该图绘制于明代晚期,展示了从山海关到罗文峪长约600公里的长城段。长城各烽燧之间的距离题于粘在地图上的红签上。

原图全图尺寸:32×600厘米。

经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柏林国立图书馆许可(19 271)。

图版12 —幅19世纪《黄河图》的细部(见原书正文第189-190页,图7.21)

局部图尺寸:约38×64厘米。

图片由华盛顿特区美国国会图书馆地理与地图分部提供(G7822 Y4AS 18-- H9 Vault Shelf)。

图版13 《广东全图》(约1739)(见原书正文第190页)

原图尺寸:163.5×103厘米。

经收藏者许可。

图片由伦敦苏富比(Sotheby's,London)提供。

图版14 晚清五台山图局部(见原书正文第191页)

图中五台山(今山西省境内)全景尽收眼底,这幅织物地图上的暗线是木雕版留下的,其他为手工上色。图上有汉文、满文和蒙古文题记,绘制于1846年。此处展示的片断不到全图的四分之一。下面的著作中描述和刊载了一幅与它相近的地图:Harry Halen,Mirrorsof the VoidBuddhist Art in the National Museum of Finland (Helsinki:Museovirasto,1987),142-59.

局部图尺寸:约59×64厘米。

图片由华盛顿特区美国国会图书馆地理与地图分部提供(G7822.W8A3 1846.W8 Vault)。

图版15 中国绘制的1790年《东半球图》(约1790)(见原书正文第195—196页)

这幅地图画在卷轴图的天头上,卷轴画的主要是一幅沿海地图(第62页、图版4)。

原图直径:约25厘米?

经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柏林国立图书馆许可(E 530)。

图版16 《天下图》(见原书正文第259页)

这幅图出自一部18世纪前后的抄本地图集。尽管与其他《天下图》在微小细节上有所不同,但这幅地图堪称此类地图的典型范例。内圈的大陆被一片海水包围着,海上有各种传说中的小国和山脉;海的外面又围着一圈同样虚构的陆地。东边和西边的树木被标为日月出入。此外,北方的外圈陆地上也装饰着一棵树。大多数虚构的小国和山脉,以及三棵树的名称都出自中国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经》。

原图尺寸:36.5×33.7厘米。

经首尔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许可。

图版17 李荟和权近《疆里图》中的朝鲜半岛(见原书正文第283和289页)

这是现存最古老的朝鲜人绘制的朝鲜地图,图中的海岸线在当时而言其精确程度令人称奇。同此后直到17世纪的很多地图一样,地图上的北方边界看起来比较平直。其上东海岸的主山(“地脉”)和另外几座山多向西延伸的山脉,使这幅地图呈现出一种简略的风水“形势”特点,其中一座山脉延伸到汉城地区,汉城被标注于锯齿边的圆圈中。许多海湾和港口的地名标注于椭圆圈中。根据北方边地上已有或缺失的几座邑治判断,这幅地图是1470年的摹本。

局部图尺寸约80×60厘米。

经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许可。

图版18 《朝鲜国八道统合图》(见原书正文第292页)

平直的北方边界和以颜色各异的注记符号区分各省道地名的做法,体现了郑陟型地图的特点,但图中展示主要山脉的方式却使人联想到李荟和权近《疆里图》朝鲜部分的画法。从类型学上看,该图的年代似乎偏早,但其独特的民间画风表明它是一件18—19世纪的作品。左侧有全国幅员及其政区数目的信息。右边的注记讲述了朝鲜的起源,其中还有“朝鲜万万岁”的口号。

原图尺寸:50.3×40.8厘米。

经首尔李灿许可。

图版19 《东莱釜山古地图》(见原书正文第329页)

这幅东莱府地图出自一幅年代不明的卷轴图,是地图画的典型代表。这种画法多为郡县地图所青睐,也见于更具科学性的省道和全国地图。这幅地图有很多功用,它不仅覆盖了府境之地,而且还标明里程。地图中央是建有城墙的东莱府治,一条道路向南二十里通往釜山港的倭馆。东北方的群山后面有一处重要的朝鲜海军基地,釜山港周围还有各种各样的军事设施,它们从不同方向注视着日本。地图左边的大河是洛东江。

原图尺寸:133.4×82.7厘米。

经首尔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许可(贵112,古朝61-41)。

图版20 无题平壤图(地图前景中有大同江庆典的参与者)(见原书正文第337页)

这幅大型屏风地图以平安道(或关西)首府平壤城为背景,展示了一列船队护卫某位高级官员的情景(远处右边)。处于船队中央的一艘船上挂着“关西都总管”的旗帜,这可能是道使行使的权力之一。许多船上搭载着兵士。这幅图可能描绘了平安道新任长官上任的庆典场景。平壤城的城墙与城门、官衙、街道和居民区在背景中一览无余。尽管对于城市地图而言,图中对庆典的描绘有点喧宾夺主,但除去庆典与狂欢的场景,这幅绘画式的平壤地图还是以鸟瞰的方式,这种地图常用手法描绘了向东横跨大同江与绫罗岛的区域。只不过,在其中添加了 一些象征性元素,以表现这位高官仕宦生涯的高光时刻。

原图尺寸:125.5×286.6厘米。

图片由纽约克里斯蒂(Christie’s, New York)提供。

图版21 《铁瓮城全图》(见原书正文第330和343页)

从美术史的依据来看,这幅绘画式地图完成于18世纪,地图的最左边展示了处于药山之颠的铁瓮山城,该城有独立的城墙。从左往右看过去,可见与铁瓮城毗邻的宁边府治,这是一处重要的军事指挥部,其城墙周长超过13千米。地图左上方是北山城的入口,那里也有独立的防御工事。军事管理中心和府邑衙门都在地图中部偏右,城镇居民的草房聚集在南部。17世纪的朝鲜国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此类军事堡垒(见文字说明),图中所见即为建设成果。药山以其杜鹃花闻名朝鲜。地图左边的这个区域,景色十分壮丽,每年三月末其风景更是令人陶醉。

原图尺幅:78.7×120.3厘米。

经首尔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许可(古2702-20)。

图版22 《祇园御社绘图》(1331)(见原书正文第364页)

这幅抄本地图的重点是建筑,大多数建筑都是二维俯视图。根据地图上文字的方向,可以从两个方向读图,即从上往下看,或从左侧底部往上看。

原图尺寸:167×107.5厘米。

经京都八坂神社许可。

图版23 17世纪早期的《万国绘图》及其配套的二十八都市屏风(见原书正文第380页)

地图绘制于一对八扇屏风上。这幅世界地图为最晚的南蛮型世界地图之一,推测采用了墨卡托投影,以范·登·基尔的1609年地图为蓝本绘制。尽管后者到现在还没有被发现,但根据1619年该图的修订版以及威廉·扬斯地图可以做此推测。范·登·基尔地图本自1606-1607年的布劳世界地图。穿着奇装异服的人民以及都市图为纯粹的西洋画风,这些图据信也复制于范·登·基尔的作品。

原图尺寸:177×483厘米(地图);178×465厘米(其他图)

经东京宫内厅许可。

图版24 涩川春海1609年制作的天球仪

涩川春海1609年制作的这台日本最早的天球仪,与他于次年制作的地球仪一起,被奉献给伊势大社。从这台天球仪上可见利玛窦世界地图的影响,特别是东南太平洋和用片假名书写的地名新几内亚。每个国家印上了不同的颜色,日本为金色。

原件直径:24厘米。

经伊势神宫历史博物馆许可。

图版25 长门国(今属山口县)地图:摘自1649年《正保诸国图》(见原书正文第397页)

正保计划是德川幕府五次诸国图编绘计划的第三次这次计划首次发布了通过实地勘测编制地图的详细指令。在这幅抄本地图上,远离主干道的地方也标有 “1里”的符号,而且城镇和村庄用不同于县的椭圆形彩色符号表示。

原图尺寸:334×480厘米。

经山口县档案馆(山口)许可。

图版26 庆长型日本地图(约1653)(见原书正文397页)

这幅地图与启动于1605年的庆长计划有关,是根据三套重要信息绘制的,即1605年诸藩厅的位置、1639年诸大名的名称以及1653年诸大名的名称。虽然不能绝对肯定,但我们认为这幅图的地理信息最可能来自庆长计划(五次计划中的第二次即宽永计划,开始于1633年前后),全国地图的原图完成于1639年前后。这幅抄本地图可能经过了修订。

原图尺寸:370×434厘米。

经东京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许可。

图版27 浮世绘画家石川流宣所绘《本朝图鉴纲目》(1687)(见原书正文第412页)

地图以经过修订的庆长型地图为底本绘制,但由于加上了邮驿、驿站间里程、浪花和船只,地图看起来更实用,也更具装饰性。将近一个世纪以来,这幅刻本地图的修订版一直得 到刊行,根据原图绘制的此类地图统称为流宣型日本地图。这是题有石川流宣的姓名的初版日本地图。

原图尺寸:58×127 7厘米。

经东京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许可。

图版28 日本名所图(日本名所の绘)(约1804)

这幅采用斜向鸟瞰画法的刻本地图是由浮世绘画家锹形惠斋制作的。从前文可知,锹形似乎是第一位描绘整个日本的画家。

原图尺寸:42×59厘米。

经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许可。

图版29 南瞻部洲地图(约1709)(见原书正文第429页)

这是晚期佛教世界地图的一个范例,地图吸收了欧洲地理知识,包括将欧洲置于地图的左上角。从地图的内容和基本结构来看,它很可能由佛僧画家宗觉绘制。这幅抄本地图是介于宗觉1698年南瞻部洲地图与浪华子1710年南瞻部洲地图之间的过渡作品。

原图尺寸:152×156厘米。

经神户市博物馆(南波收藏)许可。

图版30 出使中国图(见原书正文第496页)

这幅局部图所在的原图大概绘制于18世纪。此图描绘了一位越南使臣前往中国首都北京的部分路线,以及从河流两岸看到的景象(上部为东)。

原图尺寸:约24.5×20.5厘米。

经巴黎法国亚洲学会(Société Asiatique,Paris)许可(HM2182)。

图版31 北魏墓墓顶壁画所绘星座与银河图(见原书正文第531页)

这幅壁画上最为醒目的是蓝色的银河。虽然绘图者无意表现星座的实际构形,但这是现存最早试图描绘整个可见星空的星图。

原图直径:约3米。

图片出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古代天文文物图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图8(图版6)。

图版32 长刀鉾星座图局部(见原书正文第579页)

长刀鉾(马车)顶蓬上的这幅星图表现了二十八宿中的十三个星座(局部或完整的)。有人认为这辆马车建造于1441年前后,但不知其上的星座图是否为原作。这张照片的左边显示的是马车的前部。

星座图全图尺寸:350×263厘米。

图片由大阪宫岛一彥提供。

图版33 缅甸—世界图(见原书正文第723—725、731页)

这幅地图绘制于厚重的桑树纸上,出自一份19世纪晚期的经折装缅甸宇宙论手稿。环绕中央山脉须弥山的是七重金山,每一重山都由红色、橘色、粉色、暗绿色的窄环带组成,并由浅绿色的环海隔开。从七重金山向外,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坐落着四大部洲,其上居住有长相各异的人类,他们的脸形与所在洲的形状相同。我们人类居住在梯形的南瞻部洲,其颜色是浅棕紫色,佛陀端坐其上,旁边有一株瞻部树。西边是方形的西牛贺洲,颜色是棕褐色。北俱卢州和东胜神洲分别是圆形和半圆形,颜色为黄色。每个大洲有3到6个不同的小洲,小洲的颜色与形状与大洲相同。大洲及其属洲都绘有绿色的边界。北俱卢洲附近的两个大圆圈被认为是太阳(橙色)和月亮(黄色)。环绕整个一世界的是铁围山,它是宇宙的边缘,由红色、粉红、深绿和浅绿色的条带组成。所有的事物绘制在素地上。带有这幅图的那页手稿,题为“佛教、灵神信仰的喜庆之国”。手稿于1886年购于曼德勒。这页手稿背面是其他内容:“佛教地狱的恐怖”,也图示和讨论宇宙论方面的问题。

原图尺寸:直径约为41.5厘米。

经伦敦大英图书馆许可(Or. 14004,foJ. 27)。

图版34 从阿拉伯海到朝鲜和日本的亚洲地图(见正文第741-742、745页)

这幅地图覆盖了泰国长篇宇宙论著作《三界论》吞武里修订版柏林手稿中的6个页面。这幅所谓的摺子纸手稿地图完成于1776年,绘于泰国当地纸张上。图跋记录了负责绘制这幅地图的4名画家的名字。地图的方向是右为南,左为东。印度半岛在靠近地图右侧边缘的地方,印度—太平洋半岛(没有出现马来半岛)在其左侧。地图左半部分主要是中国。在地图上方的空白地带上,有超过三分之二的空间平行分布着密集的岛屿,代表从日本到今印度尼西亚之间的群岛。

原图全图尺寸:51.8×3,195厘米;每个面页尺寸:51.8×23厘米。

经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柏林国家博物馆、印度艺术馆(Museum for Indische Kunst,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Preussischer Kulturbesitz )许可(MIK II650/RF 4-9)。

图版35 雍籍牙国王1758—1759年入侵路线的曼尼普尔河谷地图(见原书正文第752-754页)

这幅画在两块布面上的大幅地图,与缅甸人数次入侵今印度东北部的曼尼普尔邦的某次有关。地图的绘制日期尚不清楚,但可能比它所涉及的事件晚几个世代。目前尚不清楚这张地图到底是根据入侵时期的战地记录,还是根据随后收集的情报而编绘的。地图上没有固定的方向,但是我们决定将东向朝上展示这幅地图。大多数高原地物和人工建筑都展示其侧面且指向河谷中假想的观察者(与图18.6显示的画法相反)。地图上方(东)的第二条河流,是南-特维河(Nan-twee),在后来英缅外交交涉中,这条河流是否实际存在曾经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河谷内描绘的主要地物很容易在现代地形图上找到。这幅地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运用一致的颜色来区分曼尼普尔的定居点和作战阵列。

原件尺寸:203×284厘米(地图面积为201×264厘米)。

经伦敦皇家地理学家地图室(Map Room,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London)许可(Bunna S.59)。

图版36 廷班甘腾神圣地图的中央部分(见原书正文第767-769页)

这里节选的是图18.18所示地图的一部分,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地人是如何采用各种各样的地图符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符号都可以清晰辩识。图中格外醒目的是位于地图左上方的奇库赖火山,火山下是奇伊拉村。地图右侧的垂线和下方的水平线表示廷班甘腾的领地范围,沿着这两条线分布着各种山峰、树木和长方形地物(水库?),它们似乎是边界标志。带有加号的圆圈,据报道表示阔叶林。

图片由约瑟夫·E.施瓦茨贝格提供。

图版37 推测为爪哇中部小块地区的行政地图(见原书正文第773-775页)

这张相当现代的地图(大概绘制于19世纪中叶)用墨水和七色水彩绘制于欧洲纸上。虽然地图方向朝南并采用爪哇语的文字说明,这幅地图仍然可能是在当地荷兰官方的授意下绘制的,有可能用来协助图中所绘230个左右的村庄(kampongs )征收赋税,这些定居点分布于涂有各种颜色的区域,这些区域可能是低层政区。右边的空白处有两个黑色的圆圈,大的是默巴布火山,小的是特洛莫约火山,两座火山的山顶相距16公里。

原图尺寸:37.9×53.6厘米。

经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许可(ace. no.Rés. Ge. D 7776)。

图版38 与英属缅甸中南毛河一带边界争端有关的掸人地图(见正文第794-795)

这幅可能绘制于1889年的地图覆盖了大约25平方公里的区域。该图采用大比例尺,相当精确。地图绘制于掸纸上,文字说明采用汉掸字,后来用铅笔添加了缅甸文注记。采用明亮的色彩区分中国(地图上半部,用黄色)和两个臣服于英国的缅甸邦国(较大的用红色,小的是用黑色)的版图。

原图尺寸:75×163厘米。

经剑桥大学图书馆许可(Scott LR. 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