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英译研究
- 岳曼曼
- 3007字
- 2025-04-28 11:15:10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内容
本书以宇文所安的《诺顿中国文选》和《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这两部古典文学文论英译选集为研究对象,运用描述翻译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他对中国古典文学选集的编译、中国古典文论经典著作的翻译与阐释以及超越“文本细读”的翻译创新思想三个层面来全面系统地探讨汉学家宇文所安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学英译思想和传播方法,进而挖掘西方汉学家文学英译在英语世界中的文化交流意义。
本书一共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为“研究导论”,首先对本书的研究缘起与背景进行概述,然后介绍本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在此基础上明确本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而提出本研究的意义以及创新价值。
第二章为“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英译研究述评”。本章主要全面回顾以及述评国内外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英译研究的现状,将宇文所安的汉学研究与文学英译实践的研究情况结合起来,并从各个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层面中来系统深入评述,具体包括宇文所安的著作评介、国内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英译研究、古典文论英译研究、中国文选的编译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综合研究以及国外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英译研究等。
第三章为“本研究的理论视角”。本章重点介绍本书运用的理论和研究视角,以期对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英译研究提供更广阔、更深入的视域和指导。
首先,在当今新的历史文化语境大背景下,对中国古典文学及文论的英译进行研究,一方面能够经由本国自身的文化语境包括本土的译者进行纵向切入,另一方面也是更具现实意义的,即通过他者的视野来展开横向的深入研究。身为一名西方汉学家,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英译实践和思想不可避免具有其“他性”,这种“他性”也从其创作的译文里得以呈现。本研究正是采用比较文化研究中的一种他者视野,通过此角度来对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研究进行综合的考察。
再者,宇文所安的中国古典文学与文论英译始于编选,成于英译,在西方中国古典文学译介领域影响深远。翻译从本质上具有中介的作用,翻译家们将来自不同语言、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等级的各类文学作品通过翻译创造为另一种语言的作品,在这过程中,文化因素非常重要,此外译者的主体性、自身学术鉴赏力和具操控性的意识形态等因素也很关键。在他者的视野下,异域文化的“他性”与本土文化的“同性”在自由的充满互文性文化差异的空间中通过翻译和协调来得到应有的阐释,从而展现译者自身的文化身份。
第四章为“独树一帜——宇文所安的中国古典文学编译”。宇文所安的中国古典文学编译思想和策略集中体现在其1996年出版的《诺顿中国文选》中,作为异质文学传统的媒介,其独特视角的中国文学史观及对文学作品的编译,打破了常规,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以一种不同的眼光重新审视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本章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描述思路下,以一种宏观到微观的视野,首先论述西方汉学家宇文所安的成就,从其对中国文学兴趣的萌发到汉学界学术地位的确立。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国近代汉学发展史,回顾20世纪后半期北美中国古典文学英译选集的编译概况,把宇文所安编译的《诺顿中国文选》置于其汉学研究的大背景中来考察。接下来将《诺顿中国文选》与西方的两部经典文选:西利尔·白之的《中国文学选集》与梅维恒的《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以及国内的两部代表性文学选集: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袁行霈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进行平行的交叉对比和评析,探讨宇文所安“他者”视角下文学选集编译的不同之处。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英译与其汉学研究密不可分,其独特的汉学研究方式为其编译《诺顿中国文选》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进行汉学专题研究的同时,他非常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学整体性的把握,力图在英语世界构筑中国古典文学的整体景观与文学经典是其文学研究与编译的一大特色。他编译的《诺顿中国文选》及其对文学史的研究描述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流变,展现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话语群体”,以“他者”的视角打破对常规序列的描述以及层次的划定,一方面解构了汉学家心中的中国古典文学史,另一方面透过文本的选择和英译,强化和修正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构筑。本章在结合宇文所安汉学研究与文学英译研究两者的基础上,分析了湖湘典籍《楚辞》的英译以及《诺顿中国文选》一经问世便跻身为英语世界中国文选经典的主要因素以及译者的能动建构。
第五章为“中国古典文论翻译的诗意旅行”。宇文所安在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编选和译介之外,对中国古典文论著作也进行了较为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译介和研究。他集12年心力精心完成的著作《中国文论:英译和评论》是基于他在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讲授中国文学理论期间亲自编译和评述的中国诗学经典读本,也是目前西方汉学界关于中国古典文论最为集中的一部。本章以宇文所安编译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为中心,首先探讨他关于古典文论作品的编选原则,按朝代精选古典文论文本进行细读阐发以及字句的梳理,经由开放多样的文本、译释并重的译文安排深度阐释、解说和英译中国古代文论思想和变化中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然后选取《文赋》《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这几部经典古代文论著作,通过具体的个案文本分析以及与东西方译者哈米尔、杨国斌以及翟里斯的译本进行对比,论述其在对中国古典文论思想进行跨文化阐释和解读的过程中,如何将中国文论经典著作以及经典文论术语等的表层含义、内在思想和诗学内涵传递给英语读者。英译过程中,他采取了一种独具特性的诗学翻译方法,摆脱了为对文本进行连贯性描述的限制,以中国文论核心文本为中心,从一种他者的视域出发,通过中西文论的双向比较与解释阐发,重塑文论翻译话语内涵和话语结构,较好地实现了向西方读者传递文论思想的目的,有力促进了中国古代文论在西方的接受和传播。因此本章通过分析宇文所安文论的诗学翻译,从整体上揭示他的文论研究、英译和评论如何通过中西文论的双向阐发,为英语读者呈现古代文论的文化语境以及传播译者独特的学术视野。
第六章为“超越 ‘文本细读’:宇文所安的翻译思想创新”。前两章分别探讨了宇文所安中国文学选集的编译观与中国文论的翻译思想,本章主要论述宇文所安在英译、解读中国古典文学过程中的翻译思想创新的逻辑进路。宇文所安作为美国汉学家,身处中西文化相遇的重光叠影中,具有中西文学的双向理论视野,他对于中国文学以及话语的理解和研究路径必然与中国的文学研究者们不同,长期浸淫于西方认识论以及方法论之下,这些因素也深刻影响了其对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作品以及文论的解读。宇文所安用其所受的西方文化熏陶以及在其所处西方文化中从外部来反观中国文论,超越文本细读,以一种“他者”的身份来审视、解读和英译中国文学,展现了他独特的翻译创新思维。本章通过选取古典诗歌的译作、文学作品《金石录后序》以及英译过程的副文本因素来揭示他不同文化眼睛下英译中国古典文学的新火花、新发现以及译者独具的西方学术视野。他将文学研究中的“文本细读”方法与“他者”视角有机融入英译中国文学与文论作品之中,具有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重要创新意义。
第七章为“结语”。本章在凝练总结本书的研究内容基础上,首先概括出本研究的两点创新。方法论上将宇文所安的《文选》与《文论》作关联性研究,更有利于整体把握和理解他的学术观点和翻译思想;认识论上,将宇文所安的翻译思想创新逻辑提炼为“以文本细读为起点,超越文本细读,延伸和拓展文本细读”。其次,阐释了本研究对相关研究的启示,最后展望了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