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1—1954年湖北省整党运动研究
- 聂继红
- 2885字
- 2025-04-25 19:40:08
三 研究内容、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本书研究内容主要采取总—分—总的思路展开论述。首先对湖北省整党运动的基本概况作历史性的客观概述,然后按照整党运动的历史过程通过专题研究的方式进行力求客观的全面叙述分析,在此基础上对1951—1954年湖北省整党运动的特点、意义、成效、经验教训、现实启示进行理论总结。分章节来看,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正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部分:导论。导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意义、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界定、研究内容、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一章围绕湖北省整党运动的基本概况展开。首先从全国全面开展整党运动的背景及湖北省整风运动的开展和整党运动前省内的思想状况和组织状况展开论述。然后对湖北省整党运动的历史概况进行总体概述。
第三部分:第二章至第六章。以专题研究方式围绕“三反”运动中的整党工作、整编运动中的整党工作、土改(复查)运动中的农村整党工作、“新三反”运动中的整党工作、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农村整党工作展开历史考察。每个专题研究独立一章,每一章从运动的背景、与整党运动的结合及其如何展开整党工作的过程进行历史考察,最后对运动中整党工作的成效、不足与经验进行总结。
第四部分:第七章。在综合全书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北省整党运动的特点、意义、成效、经验和历史启示进行理论总结和升华。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按照当时中共中央的部署和整党运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本书主要是研究湖北省的城市与农村开展整党工作的情况,不包含湖北省军队的整党运动。
(二)研究方法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方法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紧紧围绕1951—1954年湖北省整党运动这一研究主题展开体系化研究。从基本的历史档案文献出发,尊重历史的客观性,在充分利用可资利用的原始档案文献、湖北省地方党史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对1951—1954年湖北省整党运动进行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尽量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文献研究法。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北省整党运动这一研究内容,查阅了湖北省档案馆、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以及武汉大学图书馆等大量馆藏文献资料。湖北省省级及地市县级的省志、地方志、市志及组织史著作资料,湖北省省级及地市县级党史研究室编著的相关党史书籍及湖北文史资料、史料汇编、人物传记、文献选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了与整党运动相关的大量历史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可信度高、与研究内容紧密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提炼,围绕研究的思路和结构不断完善对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和运用。
2.比较法。把宏观考察和微观分析相结合,既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北省整党运动中各地区、各部门开展情况的个案比较,也关注当时整党运动在全国的开展情况,并做出一定的宏观和微观比较分析。在对湖北省整党运动进行论述时,注意把其放到全国大环境宏观进行考察,力求达到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北省各地方整党运动的开展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深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北省整党运动地域性特点的认识。
3.个案研究法。在写作过程中,依据客观的可靠的历史资料,从历史史料中挖掘、选取湖北省内各个地区在整党过程中的典型事例,通过典型事例的个案研究,突出同一事件在不同地区所具有的地域特性。
(三)研究的创新点
历史研究要不断走向深入,就必须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原貌。到目前为止,党史学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北省整党运动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湖北地方党史著作或地方史志的部分章节内容,读者难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北省整党运动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和深入了解。本著作试图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北省整党运动这一地域性的微观主题展开学术研究。尽量还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北省整党运动的基本历程,在客观史料运用的基础上,揭示其开展前后以及诸多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著作试图从湖北省整党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开展过程、特点、意义、成效、经验及现实启示等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北省整党运动展开较为完整地体系化研究,使读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北省整党运动有一个比较客观的系统化认识。本著作在收集、整理和利用大量原始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北省整党运动的基本过程进行系统梳理,着重于挖掘、利用原始档案,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原始性。在研究过程中大量搜集、挖掘、整理、利用原始的档案资料,将档案资料进行合理取舍运用并遵从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形成1951—1954年湖北省整党运动研究的体系化学术著作,这是本著作的创新之处。
[1]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66页。
[2]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69页。
[3]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4]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页。
[5] 《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58页。
[6]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4页。
[7]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1—812页。
[8]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2页。
[9]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3页。
[10]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4页。
[11]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4页。
[12]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2页。
[13]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2—1253页。
[14] 王一帆、陈明显:《中国共产党历次整党整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页。
[15] 万福义、叶扬、赵生晖主编:《中国共产党建设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4—345页。
[16]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页。
[17]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4页。
[18] [英]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柏克政治论文选》,蒋庆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48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21]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页。
[22]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23]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218页。
[24] 高放:《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51页。
[25] 叶笃初、卢先福主编:《党的建设词典》,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26]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29] 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48页。
[30]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6页。
[31]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