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的自我认识与文学书写
- 宁雯
- 7310字
- 2025-04-22 17:09:58
三 研究思路
欲探究苏轼如何重视自我、认识自我,并自主地作用于文学和人生,大致需要考察他在具体生活中的实践、自我内心的思考以及文学中的表达这三方面的内容,三者构成了从体验抽绎为思想、提炼为文字的过程,苏轼的自我认识也在这一过程中生发、建立,继而通过文学表达传之久远,获得永恒的价值。而对于后世读者而言,通过可接触的文本去体察苏轼的自我认识,恰恰需要回溯这一过程。因此,本书拟从文学文本中呈示的现象入手,挖掘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个人体验与自我思考,探讨作者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表达。为了全面立体地展现苏轼的主体实践,在他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分析其“自我”的定位及意义,又必须从其面临的重要问题入手分别阐述。以下即对本书思路做一简要的梳理。
苏轼“自我”在其文学作品中的“层出不穷”首先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那些频频可见的自称、丰富精妙的自喻,或侧重于自我定义,或以喻体的参与,对自我特质作出形象化的揭示。不吝笔墨的自嘲和自许,则通过对自己的夸张戏谑与肯定褒扬,呈现了两种自我评价的姿态。上述行为在苏轼的诗、文、词(包括题、序、自注)等文本中竞相出现,使作者不容忽视地凸显于字里行间,并展现出明确的自我表达意愿。这些活跃的文本现象提示我们,苏轼所重视的自我表达,或可成为展露苏轼自我认识的有效途径。
需要明确的是,上述自我表达现象之间具有性质上的差异,无论认识自我、评判自我的角度与方式,抑或出现的语境与隐含的动机,都颇为不同,但它们却共同地包含了“反观自我”的视角,意味着苏轼作品中的表达主体与被观照主体往往共同且突出地指向作者自己。因此,在自我表达的视域下将其并举讨论,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基于“反观自我”的共性,关于诸多自我表达现象的思考便具有了明确的指归。首先,有必要描述苏轼“自我”怎样在频繁的自我表达中得到了明确的凸显,并尝试揭示现象背后的细微心理。其次,作者如此强烈凸显的自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个体?表现出怎样的自我认识?最后,自我表达的内容不仅包括他对自我个体的认识,也涉及他如何判断处境、述说心境,评估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换言之,散在的自我表达能够连缀起他的生命体验,对于亲近其真实的人生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透过作者的自我表达,重新审视苏轼形象,初步梳理其人生感受。这一部分的讨论,将为考察他在实践中的自我认识奠定整体的基础。
重视苏轼的自我表达,并不意味着认为苏轼仅偏好以自我为审视对象,恰恰相反,苏轼对外部世界怀有广泛的兴趣和深切的关注,而他的自我表达中也往往存在着与自我相互作用的对象。考察这些互动关系,会将本书的关注点从自称、自喻等形式化的“凸显自我”推进到具体实践中的“重视自我”。
在上述对象中,仕宦是苏轼毕生的事业与最大的困扰。他身处束缚之中,命运跌宕起伏,无不与仕宦密切相连。在这一过程中,他时常为不由自主而自伤,但同时又建立起兀傲的自我形象。居官时的愤激之语与务实之举、贬谪时的不在其位却谋其政、还朝时的位高权重与兴味索然、一生不得归而屡屡言归,苏轼在仕宦中的选择仿佛总与他的境遇呈现某种分裂,而这也为他带来了不合于时的压抑的仕宦体验。从苏轼自己的视角看去,艰难宦途以及其中表现出的诸多矛盾,包括他在其中低落与高昂兼具的自我定位,都可以向力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中寻求解释。
社会关系也是个体无法回避的问题。苏轼的仕宦生涯使得他的社会关系也处在政治的大背景下。除了亲友间单纯的情感联系,他还须面对同僚、政敌等糅合着政治因素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都往往随着政治命运而变化无常。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普通民众对他一以贯之的亲密友好。然而,生性乐观的苏轼对自我在“人世”中的处境似乎更多报以并不乐观的判断,这促使本书去探究他在社会关系中的细微体验,以及他如何做出符合心性的选择。此外,苏轼自我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的因素也可能导致了这些体验的产生,本书将力图对此加以实证性的考察。
自然是苏轼面临的另一重要对象,较于人世,它远为可亲可爱。苏轼在面对自然时常常展露出赤子之心,将自己置于参与者的角色与之互动。但自然的广大也衬托出个体的渺小,自然的不朽则对比出人生的有限,这正是亘古不变的人生悲感的来源。苏轼既对此深有感触,又能以自我的思考给予个体存在的意义,而并非一味自居于渺小的位置。
总之,苏轼自我的价值在与对象的互动中体现得最为鲜明,他主体性的思考往往维护了自我的内心安宁。面对时光流逝、空间阻隔造成的悲感,苏轼能够在反复追和中强化重要的记忆,在关于未来的美好设想中调适心境。当理想的人生设计湮没在无常的命运中,苏轼以看似“随缘自适”的顺应态度,却将“自适”中的主动性发挥到极致。他对于一系列命题的提出与改造,是对自我思考的精当总结,也是对自我与外物之关系的认识。
需要再次厘清的是,苏轼的行为体现了主体意识,苏轼的生活体验具有复杂性,这是两种不言自明的常情。强调苏轼“自我”的视角及其现实体验,意在还原苏轼眼中自我的真实面貌,尽可能揭示一段冷暖自知的人生,这与既有研究中通过作品与事迹总结苏轼人格魅力的思路实异其趣。如果说既往的苏轼研究大多在万象丛生的时代背景下展开,而苏轼是一个始终为聚光灯所追随的对象,本书则意欲让苏轼独自走上舞台,根据他展现自我的需要添加人物和布景。以苏轼自我的视角统摄全文,以文本细读为方法,以具体生活体验为依据,重视生活细节,以自我认识、主动选择、思想形成为重点,这将是本书在论述中尽力贯彻的思路。
出于上述考虑,本书拟在分析苏轼作品中自我表达现象的基础上,以苏轼人生中面临的重要对象分章,进入全面立体的考察视域,力图勾勒出细节丰富的苏轼,并探讨他如何自我定位与自主选择,如何从具体的人生经验中产生思考、汲取智慧,从而安置自我并作用于人生。
[1]王水照:《走近“苏海”:苏轼研究的几点反思》,《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
[2](宋)释道潜:《东坡先生挽词》其十,傅璇琮等主编、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卷九百一十九,第十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01页。
[3]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1页。
[4][美]孙康宜、[美]宇文所安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刘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468页。
[5][美]孙康宜、[美]宇文所安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第465页。
[6]李贵:《论苏轼七律的自我意识——兼及苏轼在七律史上的地位》,《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7]杨理论、骆晓倩:《宋代士大夫的自我意识与身份认同:从苏轼诗歌说开去》,《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注:笔者于2017年5月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论文中关于苏轼文学作品中自称的研究于2018年6月单独发表,其后又读到杨、骆二位先生于2018年5月发表的大作,与拙文关注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颇有暗合之处。为免读者误解,特此说明,并在研究综述中予以增补。
[8]杨洋:《试论苏轼词主体意识的强化》,《皖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9]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陶文鹏:《自嘲的丰富情味》,《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1期。
[11]黎烈南:《从王禹偁、苏轼等人的诗歌看宋人自我批判的思想闪光》,《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9年第1期。
[12]李永平:《苏轼与俳优传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3]王娟:《探析苏轼的自省与自嘲对其人生态度的影响》,《学理论》2015年第5期。
[14]正木佐枝子:《蘇軾における「東坡」の意味》, Studies in Chinese Literature,1996.12。
[15]山上恵:《蘇軾詩における自注》,《待兼山論叢》,《文学篇》2012年第12期。
[16]顾颉刚:《顾颉刚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17]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周先慎:《论苏轼的人格魅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9]马东瑶:《苏门六君子眼中的苏轼》,《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
[20]翟璐:《宋代笔记中的苏轼》,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3年。
[21]赵义山、田欣欣:《论元曲家笔下的苏轼形象》,《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22]陈建萍、段宏广:《从〈春渚纪闻〉等宋元明时期作品看苏轼的历史形象》,《芒种》2013年第6期。
[23]杨艳梅:《论苏轼词中的自我形象》,《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王树来:《论苏轼词中潜在的自我形象》,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高华:《生命在超越中闪光——苏轼词中的自我形象解读》,《许昌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孙南: 《论苏轼的自我形象——以苏词为例》, 《学理论》2011年第25期。
[24]周慧珍:《苏轼两杭时期散文中的自我形象》,《汕头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25]潘建伟:《自我说服的旷达:对话理论视野中的苏轼“旷达”形象问题——兼谈林语堂〈苏东坡传〉的中西文化观》,《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26]严宇乐:《苏轼、苏辙、苏过贬谪岭南时期心态与作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2年。
[27]梁慧敏:《诗人之笠:杜甫和苏轼戴笠肖像史及其文化意蕴》,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8]孙立:《苏轼词主体意识的再认识》,《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第2期。
[29]杨洋:《试论苏轼词主体意识的强化》,《皖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0]韩丽霞:《论苏轼黄州词强烈的主体意识》,《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1]贾玉荣: 《苏轼诗词中的主体人格精神》,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2]陈友康:《审美主体的生成与人生意义的实现——苏轼人生魅力论》,《东方丛刊》2000年第2辑。
[33]沈广斌:《苏轼理趣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34]苏罗密:《试析苏轼诗歌中生命主体意识的升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35]程磊:《论苏轼早期“山水游宦”中的山水诗心与勇儒人格》,《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6期。
[36]谢青桐:《抵御苦难之后的快意悲情——论苏轼诗体文学的主体情性》,《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7][韩]曹圭百:《苏轼诗所表现的与现实世界的乖离及其消解》,《宋代文化研究》2003年第12辑。
[38]柏颖:《苏轼画论中的自我意识》,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9年。
[39]王水照:《评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诗》,《文学评论》1978年第3期。
[40]曾枣庄:《论苏轼的政治革新主张》,《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第2期。
[41]关于这一时期苏轼政治态度的研究成果,可参见叶帮义《20世纪的苏轼诗歌研究》,载刘扬忠、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2—2003》,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
[42]王水照、崔铭:《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3]林继中:《苏轼的两难选择》,《宋代文化研究》2009年第1期。
[44]周斌:《谈苏轼对政治品格的自我评价》,《魅力中国》2010年第31期。
[45]诸葛忆兵:《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46]诸葛忆兵:《范仲淹与北宋士风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47]朱刚:《从“先忧后乐”到“箪食瓢饮”——北宋士大夫心态之转变》,《文学遗产》2009年第2期。
[48]朱刚:《“日常化”的意义及其局限——以欧阳修为中心》,《文学遗产》2013年第2期。
[49]毛永龄:《苏轼诗中的故乡情》,《乐山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
[50]徐立昕:《试论苏轼诗中的故乡情结》,《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51]屈小强:《苏轼的山水情怀与故乡情结》,《蜀学》2010年第五辑。
[52]彭敏:《苏轼故乡情结的特点与成因》,《芒种》2013年第12期。
[53]冯小禄:《苏轼的“寄生”故乡观》,《文史知识》2008年第10期。
[54]冯小禄、张欢:《杨慎“并州故乡”观的内涵及成因——与苏轼故乡观的比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55]明雅妮:《苏轼的时间意识与其文学创作的美学联系》,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6]徐名侠:《苏轼文学中的自然观》,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7]李光生:《苏轼不归故里的文化考察》,《文艺评论》2012年第2期。
[58]马银华:《此心安处是吾乡——论苏轼随缘自适的人生哲学》,《东岳论丛》2004年第5期。
[59]郝美娟:《此心安处是吾乡——以“归”为中心论苏轼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与建构》,《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60]冷成金:《苏轼诗文悲剧意识的特质》,《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2期。
[61]Kathleen M.Tomlonovic, Poetry of Exile and Return: A Study of Su Shi(1037 -1101),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89.
[62]湯淺陽子:《蘇軾の歸田と買田》,《中國文學報》1997年第4期。
[63]Curtis Dean Smith,“The Dream of Chou-chih: Su Shih's Awakening”, Chinese Studies,2000, 18(1).
[64]张子川:《苏轼涉病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65]彭文良:《苏轼所患疾病考》,《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66]高云鹏:《苏轼诗中的“病兽”意象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67]喻世华:《夜雨何时听萧瑟:论苏辙诗歌的兄弟情结》,《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68]袁津琥:《与君世世为兄弟——苏轼与苏辙的宦海浮沉》,《文史知识》2016年第4期。
[69]付定裕:《夜雨对床:苏轼与苏辙的诗歌对话》,《文史杂志》2007年第3期。
[70]黄莹:《苏轼苏辙兄弟唱和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08年。
[71]赵晓星:《论苏轼、苏辙唱和诗》,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72]梁益萍:《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及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宁波大学,2012年。
[73]林雪云:《苏轼与佛学:以其咏妻妾诗文为主》,《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1期。
[74]朱帆:《苏轼节令诗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1年。
[75]陈川云:《苏轼交游定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76]刘森:《苏轼与王安石政治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2年。
[77]喻世华:《千秋功罪任评说——苏轼与王安石关系及其评价的审视》,《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78]刘乃昌:《苏轼同王安石的交往》,《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
[79]喻世华:《关于章惇历史定位的再认识——兼论苏轼与章惇几方面的异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80]喻世华:《坚守与宽容——苏轼与章惇的交往及身后两极化评价探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81]祁琛云:《进士同年、党争与士人关系——立足于苏轼与章惇关系考述》,《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82]朱飞镝:《苏轼与章惇之恩怨述略》,《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83]王连旗:《苏轼与章惇交往关系初探》,《开封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84]徐丽:《苏轼与章惇交游考》,《蜀学》2010年。
[85]莫砺锋:《苏轼的敌人》,《学术界》2008年第2期。
[86]喻世华:《苏轼与同僚的相处之道及其启示——以居官杭州期间为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87]苏罗密:《苏轼诗歌自然意象的禅趣意蕴探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09年。
[88]洪敏:《苏轼诗词中自然意象的隐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89]章尚正:《苏轼的自然审美观与山水文学创作》,《江淮论坛》1992年第2期。
[90]冷成金:《试论苏轼的山水诗与自然诗化的走向》,《文学前沿》2002 年第1期。
[91]王文捷:《苏轼山水诗文中自然审美观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92]徐名侠:《苏轼文学中的自然观》,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3][日]山本和义:《诗人与造物:苏轼论考》,张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94]湯淺陽子:《蘇軾の自然描寫:杭州通判期の詩をめぐって》,《中國文學報》1993年第4期。
[95]湯淺陽子:《蘇軾の觀物》,《中國文學報》1996年第4期。
[96]西上勝:《「閑人」と自然観賞:蘇軾の黄州期の題跋をめぐって》,《山形大学紀要》(人文科学)2007年第2期。
[97][日]小尾郊一:《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中心》,邵毅平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98][日]小野泽精一、[日]福永光司、[日]山井涌编:《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李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9][德]顾彬(Wolfgang Kubin):《中国文人的自然观》,马树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00]章启群:《论魏晋自然观:中国艺术自觉的哲学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1]明雅妮:《苏轼的时间意识与其文学创作的美学联系》,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2]韩庭彦:《论苏轼词的时间意识》,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4年。
[103]程文俊:《论苏轼词的感伤美》,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104]张连举:《论苏轼词中的时空描写》,《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8期。
[105]徐宇春、姚明今:《苏轼作品中的时间意识》,《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3期。
[106][日]内山精也:《苏轼次韵诗考》,《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朱刚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30—362页。
[107][日]内山精也:《苏轼次韵词考——以诗词间所呈现的次韵之异同为中心》,《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第363—387页。
[108]山口若菜:《蘇軾の「自新」の記録:黄州における三年間の「正月二十日」の詩について》,《筑波中国文化論叢》2006年第3期。
[109]吴海:《浅析苏轼次韵自作诗的“主体”性特点》,《文教资料》2011 年第36期。
[110]王士博:《苏轼惠州诗的浪漫主义特色》,苏轼研究学会编《论苏轼岭南诗及其他:苏轼研究学会全国第三次学术讨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1]朱帆:《苏轼节令诗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1年。
[112]王水照:《苏轼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3][越]阮延俊:《论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14]葛晓音:《论苏轼诗文中的理趣——兼论苏轼推重陶王韦柳的原因》,《学术月刊》1995年第4期。
[115]曾枣庄:《论苏轼对释道态度的前后一致性》,《天府新论》1985年第2期。
[116]张惠民、张进:《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7][越]阮延俊:《论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18]尚雪红:《东坡词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2年。
[119]王水照:《走近苏海:苏轼研究的几点反思》,《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