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东南抗战歌谣社会功能研究
- 李荣
- 2468字
- 2025-04-22 16:57:30
第一节 晋东南概况
一 古代的晋东南
晋东南地区是指山西省东南部,历史上被称为上党地区,1958 年设晋东南专区,为晋东南官方称谓之始,1985 年晋东南专区被撤销。现今“晋东南”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是指长治和晋城两市。长治市历史悠久,古称上党、潞州等,位于太行山和太岳山所环绕而形成的上党盆地中。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长治市现辖十个县三个区和一个县级市:沁源县、沁县、武乡县、襄垣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屯留县、长子县、长治县、城区、郊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潞城市。晋城市全境位于晋城盆地中央,晋豫两省交接处,地理位置优越。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现辖一个市、四个县和两个区:高平市、陵川县、沁水县、阳城县、泽州县、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上党居太行之巅,地形最高,与天同党”,“其山以太行山为宗群,群山皆分脉络”(《潞安府志》卷4),可以看出,晋东南地区地处太行山南麓,境内崇山峻岭,有大小山峰千余座。多山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晋东南的出行困难,三国曹操在建安十一年(205年)征高干时,曾对此地的艰难作了《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催。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唐朝白居易初进上党时,也曾大叹:“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马蹄冻且滑,羊肠不可上。若比世路难,犹自平如掌。”
晋东南历史悠久,所在上党地区属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地之一。在3000多年的历史中,晋东南民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晋东南地区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黍、粟在明清以前是这一区域的主要农作物,清代引进小麦、玉米种植,至此成为新的主要粮食作物。除此之外,上党地区还拥有繁荣的手工业经济,主要是丝织业和冶铁业,潞绸曾与苏杭丝绸平分秋色,成为北方丝绸业生产、交换的中心;铁货运销欧亚,驰名华夏,为一时之冠。[5]
但是,由于特殊的战略优势地位,加之群山环抱,交通闭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稳固,但商品经济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制约了晋东南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 民国的晋东南
1917年9月3日,北洋政府任命阎锡山为山西省省长,山西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内,阎锡山将山西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既是握有山西军事实权的督军,又是拥有山西行政实权的省长,在山西一步步营造起了一个“阎”字号政权。
阎锡山独掌山西军政之后,面对北洋各派系争霸称雄,政治局势纷繁复杂的现实,为了抓住机遇,自我扩张,阎锡山于1918 年提出了“保境安民”的口号,声称严守中立,宣布奉行所谓“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6]从此,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阎锡山致力于山西政治的革新,经济的发展。
阎锡山统治山西时期,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村本政治”和“六政三事”“厚生计划”。村本政治实质上就是企图将国家权力深入社会底层的尝试,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是逐步实行编村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就是将约每百户设定为一编村,小的自然村联合起来,大的市镇分治。村下设闾,闾下设邻。每闾管五邻,每邻管五户。闾设闾长,邻设邻长。编村是在自然村的基础上而来的,和自然村一样,是村民活动的中心,但是它比起小的自然村更大,人口更多,整合度更高。不仅如此,阎锡山为使编村成为“有机体,有精神,有物质,能量具备,运用敏治”的政治活体,还要求编村设立相应的机构,即每个编村建立“村公所”“息讼会” “监察会”“村民会议”以及“保卫团”,并对这些机构的职责做了明确规定。从晋东南地区各县县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村本政治”在晋东南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实施。如《沁源县志》中明确记载:各个编村所设“保卫团”机构“每日轮流值日,与邻村会哨,换岗查路,夜则打更以防患未然[7]。”
“六政三事”即指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天足、剪发六政和种棉、造林、牧畜三事。针对“六政三事”,晋东南各地还成立了棉业品评会试验所、蚕桑促进会、牛场、羊场等,“征集各区棉蚕作成品,品评优劣,以资倡种”,而且,各地的水利、牧畜、造林、蚕桑、种树等都有明显改观。如武乡县,“十里桑麻腰带郭”“夏来桑拓长,秋至禾黍盈”“妇女纺织之风一时盛行,山乡僻壤,草屋茅檐,纺声隆隆,机声扎扎”,种植各种树76832 株,造林百余亩,农家平均养牛1.1 头、马0.19匹、绵羊4只、鸡3只。[8]
“厚生计划”即指“发展实业之六大计划”,包括炼油计划、炼钢计划、机器计划、电气计划以及农业计划和林业计划。之所以兴办工矿企业,从客观条件上看,主要是因为山西的煤炭、铁等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可资利用。初始,在晋东南开办了不少大大小小的煤厂,例如,壶关县韩之铭在潞城西沟创办了机器煤窑,沁源县姚允中在高平县马村兴办了机器煤窑,河南工人王某在晋城创办了四义煤窑,等等。[9]在持续多年的开矿热潮中,一些颇具规模的煤矿相继出现,其中,裕丰公司是晋东南地区规模较大的煤矿企业,该公司采用机器生产,在晋东南煤矿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它有四节卧式锅炉1部,三节卧式锅炉3部,50马力汽绞机一部,水泵数十台,生铁轨道数百米,等等。采煤采用残柱式采煤法,采中层和上层煤,井上运输用人力推大筐于生铁轨道上,提升用汽绞车,水泵排水,自然通风。该企业有工人400余人,采煤分两班作业,每班工作12小时,到1932年,平均日产120吨。该企业从1931年建成投产到1943 年拱手让与日本,其间生产12 年,除去各项费用外,资金增长了约20倍。[10]
总体而言,“村本政治”的实施为稳定山西农村社会,发展山西地方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安定的政治环境。梁漱溟先生在考察晋省时,曾发表演说:“山西这地方,无论如何,我们总可以赞美,地方政府有一种维持治安的功劳。别的地方如广西、广东、湖南、四川、陕西,哪处不是民不聊生?连我们最低要求的生命还保不住,还讲什么别的权利!”[11]“六政三事”和“厚生计划”促进了晋东南经济的发展,对改良社会风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到抗日战争前夕,晋东南地区的大量粮食和农副产品经黎城东阳关、平顺玉峡关等地流向太行,换回必需的日用品,促进了晋豫两省的经济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