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场中基于欲望主体的文学存在方式动态研究
- 赵玉
- 1609字
- 2025-04-22 17:27:22
序
周宪
赵玉新作《媒介场中基于欲望主体的文学存在方式动态研究》即将面世,嘱我为她的新作写几句话,我欣然同意。我始终认为,一个青年学者的第一本学术著作的刊行,其重要性非同一般,它是一个学者学术生涯的新起点,也代表了知识界对其研究的认可。
赵玉的这本专著讨论的是当代文学所面临的全新问题,就像这本书书名中的三个关键词所标示的那样——“媒介场”“欲望主体”和“文学存在方式”。在今天的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中,这三个概念或许我们都不陌生。但是,把这三个概念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研究系统,乃是作者的用心所在,它反映了作者力图解答当代文学困境的学术雄心。
其实,文学的当代困境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从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到米勒的文学终结论,再到鲍德里亚的艺术消亡论,不一而足。赵玉的可贵之处是寻找一个解决这一困境的方法,她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效的研究路径。首先是对当代媒介场的考察,当代电子媒介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文学的版图,囿于传统的印刷文化的文学已被彻底改观。新媒介的出现颠覆了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印刷文明已被数字文明所取代。所以,媒介场成为今日文学生存方式的新语境,其特征之一就是多媒体共生。其次,在这样的语境中,文学的主体,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或是批评家,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认知方式,也迥异于传统印刷文明时代的文学主体,作者给了一个颇具时代特征的说法——“欲望主体”。在一个多媒体、跨媒体或全媒体的时代,主体需求的多样性已不再是乌托邦,而是直接的现实。所以,媒体场成了主体欲望实现的场地,欲望主体依赖于媒体场,媒体场滋生出欲望主体。这既是当代文学最直观的场景,也是当代文学所面临的难题。更进一步,作者分别从创作主体、阅读主体和批评主体三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解析了他们是如何介入文学实践的,并给出了一系列有说服力的答案。
在我看来,赵玉新著的一个突出特色在于其研究理念的创新。她着力重构文学与媒介的复杂关系,独辟蹊径地把焦点对准多媒介场域中的文学,这可以避免基于单一媒体解释的方法论缺憾。无数文学发展的新趋势提醒我们,当代文学不再拘泥于任何一种媒介,而是处在多媒体、跨媒体和全媒体的复杂情境中。正是在这样的复杂系统中,文学的主体性改变了,文学的创作形态变化了,阅读和批评的状态也随之改变了。这本书提醒我们,不充分考虑媒体场的复杂性,我们对当代文学的判断必然会失之偏颇。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本书努力避免技术决定论的弊端,对媒介场的分析不是单纯的技术考量,而是注重技术与主体性的交互关系。这种交互关系呈现为某种辩证的状态:技术在改变主体,影响主体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同时,主体也在改变技术,技术所重构的主体反过来助推或改变技术。这也许就是当代文学的真实境况。
就我对当代网络文学和电子文献的了解来说,赵玉的判断显然是发人深省的。中国流行的网络文学,以往人们认为其不过是印刷文明纸质文本文学的网络版,但今天看来,网络文学远不是印刷文明时代的纸质文本文学所能比拟的。此外,西方人所说的“电子文学”(electronic literature)更是激进,完全改变了传统以纸质文本为载体的文学形态,将各种新技术融入其中,以至于从传统的文学观来看,根本算不上是文学了。这使我想起了美国波普艺术领军人物卡普罗的一句名言:波普艺术就是要“创造不像艺术的艺术”。在同样的意义上,也可以说“电子文学”就是不像文学的文学。
如果从文学漫长的历史演进史来看,今天新媒体对文学的挑战也许根本算不上什么,因为文学从来就没有亘古不变的存在方式,它始终处在不断的嬗变之中,有时变化微小,有时变化巨大。而今天显然是一个文学巨变的时代。
另一方面,媒介的演进与文学存在方式变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媒介在不断地重塑文学的主体性。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或许我们有理由接着说:“凡一代文学有一代之特异的文学主体。”这大概是赵玉这本新著希望我们注意到的文学史的问题意识。
是为序。
2017年6月于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