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第30章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郭文明喜欢我,可是我并不喜欢他。”郭文明的故事还没讲完,王园园同学抢着说道:

古今中外,母亲、母爱成为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白发亲娘》……一首首动听的歌曲无不倾注着人们对母亲的挚爱。无论是中外大家,还是古今英雄,都无法完全诠释母亲的伟大。

妈妈拢共生下我们姐妹四人,我最小。为此她和父亲总是没日没夜地忙碌,可是他们从来没有任何怨言。每到寒风凛冽的冬天,妈妈会用一些旧报纸把门和窗户糊上,说是给我挡挡风寒;还会将干净的稻草垫在我们床上,睡在床上总能嗅到一股淡淡的草香。

四个小孩,四张嗷嗷待哺的小嘴,吃饭喝粥需要下饭菜,所以每年冬天“腌咸菜”就成了母亲的必修课。她用她细皮嫩肉的脚板底对抗那些颗粒粗大的盐巴。夏天的时候,她总是早早地帮我们洗好澡,然后将卸下的门板用凳子搁好,铺上席子给我们纳凉。而她却坐在一边用扇子轻轻地为我们驱蚊。待我们甜甜地睡着了,她又用木桶拎着全家的衣服去河边洗。待夜里渐凉,妈妈才将我们几个抱上床,放好蚊帐。然后,她又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纳鞋底。所以每年春节,我们都能穿上妈妈亲手做的新鞋过年;每每梦中醒来,都能看见她一个人独自忙碌的身影。

因为孩子多,收入远远不够开支。妈妈每个月总会向朋友亲戚借钱渡过难关,甚至借过鸡蛋,借过盐。有个邻居是医院里的医生,小时候我常见到妈妈被他叫走,因为年龄小也不知道他什么意思。长大后我问医生叫她干嘛?医生告诉我妈妈是O型血,她经常去医院“卖血”挣钱,知道实情后我不禁泪流满面。原来妈妈滋养我们的不只是她的乳汁,还有她那新鲜的血液。

高三的时候,刘文友坐在我后排,我常常装作请教难题,然后目光停留在他的身上。当他抬起头的时候,我又不敢正视他。

有时为了看到他的面容,我进教室时会偷偷地瞥他一眼,心中充满了紧张。

我知道刘文友也很喜欢我,不过他比较保守,我有时午休时睡着,他会为我盖上衣服。我们那时候经常调换位置,不过都是一个小组全部调,我们还是前后桌。

我后来不知哪里来的勇气,给他写了一首诗:

夜草如碧丝,

思念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我心里真的好害怕,怕他拒绝,怕他小看我。

当天郭文明约我出去看电影,并且说还有其他同学。我以为也有刘文友,可是却没有。

晚上回宿舍,舍友告诉我,刘文友来找过我几次,而且买了很多好吃的。

郭文明后来经常讨好我,而刘文友和我却渐渐疏远了。

后来我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刘文友也考上了扬州大学。我给他家里写过几次信,可是却没有收到回信。

郭文明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他不断给我写信,说他很痛苦,打算当和尚。我写信告诉他,他的这份痛苦以后会化作美丽的回忆,让人怀念。

有谁不曾为暗恋而受苦?我们总以为那份痴情很重、很重,可是有一天摹然回首,我们才发现它一直很轻、很轻。

我们以为爱得很深、很深,来日岁月会让你知道,它不过很浅、很浅。

最深和最重的爱,必须和时日一起成长。

我上大学的时候,又爱上了一个男人,男方名叫何华,是我的一位导师。他当时离异、单身,还有一个十八岁的孩子。我喜欢成熟的男人,所以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他。

当时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我的父母,他们都是中学教师,都很讲面子,他们觉得我应该找一个年岁相当的男友,而何华比我父母还大两岁。

但我认为我们之间有共同点,特别是他对古典文学的认真态度和不懈追求让我敬佩,因此我不顾父母反对,干脆和他住到一起。我把他的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让他专心致志地搞他的研究,他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我的照料。

我们的关系被人反映到学校领导那里,领导多次找我谈话,他们觉得老师和学生恋爱败坏了学校风气,劝我们立即中断关系。

我虽然看起来柔弱,其实很倔强,我明确表示宁可退学也不可能中断和何华的关系。何华也是个我行我素的人,因为他是中文系的一块牌子,学校想找他这样的人很难,所以他有恃无恐,谁也不放在眼里。

虽然不合时宜,但我们的恋爱毕竟是合法的,校领导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1984年,何华的儿子也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他要求与父亲同住。何华于是对我说道:你还是到宿舍楼住吧,我儿子来了,你在这里不方便。

我惊呆了!我们虽然没有结婚,可在一起也一年多了,我还打掉了一个孩子。本来说好我毕业后就结婚,现在儿子来了就赶我走,那么我成了什么人了?

我和何华大吵了一架,然后就搬进了女生宿舍。

何华的儿子十分懂事,他知道我们之间在恋爱后,主动找我说他不愿跟父亲住,叫我住回去,而他却住到学生宿舍。我一听自然求之不得,可何华却认为是我的主意。

1987年大学毕业,我要求与何华正式结婚,可是何华却拒绝了。他说我们之间只是朋友关系,他从来没有想过要与我结婚!

我满腹委屈,可是又无可奈何!这就是令我非常崇拜的教授吗?这就是我一心要嫁的男人吗?他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在学术上卓有建树,受人尊重,可在现实中怎么会是这种人呢?

我本来想读研究生的,可是失望之下,我再也不想呆在南京了,大学毕业后就回到如皋市大明中学任教。

我喜欢看书,看书有很多好处,比如增长知识,学得技能,开阔眼界,抚慰心灵,提升认知……哪一样都离不开读书,所谓开卷有益,举不胜举,数不胜数。不管春暖秋凉,还是夏热冬寒,无论阴晴雨雪,抑或雷霆风暴,每一个季节,每一天都适合读书。每一个季节,每一天都应该读点书。冬季北风呼啸,山寒水瘦,万木萧疏,鸟兽迁移或蛰伏,大自然调成相对安静的模式,连大街上的行人都明显减少了。人们习惯闭户,将寒风关在窗外,围着火炉,以“窝冬”的方式抵御寒冷。此时,沉静的心正适合拾起一本书,一页页读下去,你会发现,书中自有炭火暖,书香相伴过暖冬。

中国古典诗词是我每天早晨必读的文字。古典诗词是最凝练的艺术,常常以精炼的笔墨传达出丰富而庞大的内涵和信息,不同于消遣类的书籍,真正读懂它们,需要沉浸式阅读。

清晨,从一夜的酣眠中醒来,正是最清醒的时刻,大脑处于最佳状态,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理解和吸收字句中的知识。中午我会读几页散文。午饭后,坐在床上,倚靠着床头,暖暖的被窝包裹住身子,拿起一本书,读上几页,读着读着,暖意融融中,睡意袭来,抛书小睡。

散文通常语言朴素,清新自然,篇幅不长,读起来是很放松的感觉,相当于赏花,某一朵花的颜色和香味是自己喜欢的,那就多注目一会儿,凑近鼻孔深吸几口,说不定它们会进入中午的短梦中,把梦也熏得香香的,暖暖的。晚上下班回家,收拾完毕,我或是坐在书桌前写点什么,或是在桌上摊开一本书,读点什么,脚下放一个小电炉。彼时,总会想起“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诗句。晚上会根据近期目标看一些相关的书籍,文学类、哲学类、财富类、参考类书籍,不一而足。

我不仅喜欢看书,也喜欢写作,但我一直活得很清醒,我知道文字不是我的全部。我只是有空时才写作,做饭,做家务,我一样没落下。

何华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去了BJ,这时何华又给我写信,要求跟我重归于好,并且支持我到母校读研。

一开始我很激动,可是冷静下来之后我还是拒绝了!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在爱情的征途上踩过一些坑,受过一些伤。那种被欺骗、被背叛的感觉,仿佛是一次次的刀割在心头。但是我们为何会在这样的伤害面前选择妥协呢?也许正是因为我们心里深处的那份爱,让我们不愿放下,不愿轻易放手。

爱情有时就是这样不可抗拒的力量,它像是一阵微风轻轻拂过,就能在你的心灵里掀起波澜,曾经的伤害仿佛被这微风吹散,剩下的只有那份美好的回忆,让你不由自主地陷入往事的温馨中。于是心软成了情感的代名词,妥协成了情感的写照。

回想那一次次的妥协,我们会觉得自己像是个软弱的小孩,被情感牵引着,一次次走进感情的陷阱。但是当我们在反反复复的伤害中徘徊,也需要问问自己,到底什么时候才是妥协的尽头呢?难道真的要一次次地被伤害,才能明白坚持和放手之间的平衡吗?

爱情固然重要,但是在爱情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对自己内心的关爱。当我们被伤害时,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这样的伤害,我还能忍受吗?这样的妥协,还值得吗?”

所以,与其不停地去妥协和原谅,不如停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我们要懂得,爱情不是让我们成为懦弱的俘虏,而是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在爱情的道路上,我们要懂得坚持,要懂得宽容,更要懂得保护自己的底线。

可能在那个一瞬间,你会发现放手也是一种勇气,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我们会突然明白,自己不再是那个任由情感左右的软弱小孩,我们可以在保护爱情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当我们真正懂得爱自己,才能在爱情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当我们决定告别伤害,也许会有一段时间的空虚和寂寞。但是请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在我们彻底释放了过去的包袱之后,我们才能够迎来更加纯粹和美好的爱情。就像告别了深夜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