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想找小学的玩伴玩怎么办?

../Images/44973-2-01.jpg案例

初中开学以来,每天心雨回到家,妈妈就主动和她聊天,想了解心雨有没有交到新朋友:“今天同桌和你聊天了吗?在班里有没有聊得来的同学呀?”心雨却总是一副不太感兴趣的样子:“同桌好像没跟我讲话,她和后桌聊动漫,我没看过不太感兴趣;班里的同学都三五成群的,他们好吵,我不想加入他们。我今晚写完作业后再用一下你的手机,我要和子萱(在另一所初中的小学同学)聊天。”心雨妈妈听了,心里有点着急:“子萱有没有交到新朋友呀?你现在在班里也可以交一个子萱一样的好朋友呀!”心雨还是慢吞吞地回应:“没有吧,我不想和他们讲话,有子萱就够了。”当天晚上,心雨还在社交媒体转发了一条动态:“上了初中,才知道小学的友谊有多纯真……”妈妈评论说“初中的友谊也很可贵”,结果心雨直接删掉了这条评论。

家长真是为孩子的各个方面都操碎了心:孩子只想找小学的玩伴,这样怎么能融入新班级呢?在初中交不到朋友怎么办呢?这样下去我的孩子不会被孤立吧……

../Images/44973-3-01.jpg解析

青少年时期,友谊可以给孩子提供社会支持,满足孩子独特的心理需要,好朋友可以充当孩子的“避难所”,帮孩子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大量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友谊对孩子的社会能力、社会适应等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这个时期,孩子和同伴建立高质量的友谊是极为重要的。心雨现在刚升入初中,以前的好朋友还能继续相互联系,而且她也满足于这样的社交现状,这是很可贵的,并没有什么不妥。

但是,心雨妈妈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友谊往往具有阶段性,不在同班、同校的朋友,可能会因为共同经历减少而逐渐疏远;而新班级的同学错过了最初的熟识机会后,再想发展友谊就没那么简单了。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心雨确实会产生社交焦虑、孤独等感受。

因此,孩子只想找小学的玩伴,家长要先了解现在的情况,了解孩子的感受,然后分情况进行不同的引导。

../Images/44973-4-01.jpg 家教指导

(一)了解孩子的感受,分析孩子的性格

要想知道怎么帮助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区分孩子此时的行为是主动的(自己愿意找小学玩伴),还是被动的(因为没法融入初中环境而只能找小学玩伴)。

了解孩子,可以从每天和孩子聊天做起。心雨妈妈每天都问心雨在班里发生的事,这就是非常好的方法。不过这还不够,聊天不能只是一问一答式的,否则孩子即便回答了,家长获得的信息量也很小。在和孩子聊天时,要重点关注和追问孩子在这件事情中的想法和感受,孩子说完后也不要急着对孩子进行说教,因为我们不是为了教育孩子才和他们聊天的,而是为了了解他们。像心雨妈妈评论“初中的友谊也很可贵”就属于说教,不仅起不到引导作用,还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根据小学几年来对孩子的观察,来判断孩子此时的情况。如果孩子从小就喜欢一个人待着,或从始至终只有一个好朋友,从来都不喜欢热闹的话,那说明孩子的性格可能就是内向的,现在不交新朋友也是舒服的;如果孩子小学时经常和同学们出去玩,上初中后才突然变得不喜欢和现在的同学交往,那说明孩子可能确实遇到了交友困境,正处于社交焦虑、害羞、退缩状态,需要家长的帮助。

(二)对内向的孩子:了解、接纳,提供适宜环境

家长首先需要了解“内向”这种人格特点。如果孩子喜欢一个人待着,并且一个人待着时也能过得充实而愉快,那就是内向的表现,这是一种人格特点,它不同于害羞,更不是病理性的问题。网上流行的“i人”就是指内向的人,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的内心体验,专注点少而精,喜欢深入思考话题,追求社交的“质”更胜于“量”。

在社会文化中,我们往往希望孩子能外向、开朗,这样才能“在社会上吃得开”,但内向也很好,家长应当接纳孩子的内向,并给孩子提供适宜的环境。比如,孩子一个人待着时喜欢做什么呢?如果喜欢看书,就在家庭能力范围内多给孩子买书,让孩子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如果有人嫌孩子不够外向开朗,家长也要站出来维护孩子。

(三)对焦虑的孩子:增强信心,教授沟通技巧

如果孩子并不是主动选择只找小学的玩伴,而是觉得融入不了初中的新环境、找不到新玩伴,那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害羞;另一方面是环境的排斥。

害羞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人类特质,轻微的害羞会让人在众人面前感到不适,严重的害羞会让人无法正常生活。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Zimbardo)做过一个5000人的调查,结果发现,超过40%的人都觉得自己现在感觉害羞;在东方学生群体中,这个比例超过了60%。害羞的原因往往是,自己曾经经历过或者目睹过人际关系中的挫败,从而对社交丧失了信心,对自己进行贬低,而不愿意再尝试社交了。所以要减轻害羞,就要提升自己的价值感。家长可以平时多夸夸孩子,注意要夸得具体、有理有据,让孩子多关注自己的优点。还可以在家里备一些沟通方面的书籍,或者从自身做起,在和孩子的沟通中运用一些沟通技巧,让孩子在和同学交流时也能运用起来。比如,在不知道说什么时,倾听和附和可能有助于提升对方的好感;而在和别人争论或请求别人时,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就很有用,我们可以首先客观描述事实,然后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接着告诉对方自己的需求,最后提出一个具体的请求。

当然,除了帮孩子从改善自身做起,家长也可以和老师进行及时交流,了解孩子班级的氛围,万一班级存在排斥甚至欺凌的现象,这也是帮老师及时发现苗头、进行遏止的重要线索。家长也可以请老师、同学家长帮忙,鼓励友善的同学们多和自家孩子交流,帮孩子尽快融入集体。

(四)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过分插手孩子交友

虽然本文讲了帮助孩子的办法,但最后也提醒家长们:请不必过于焦虑,孩子已经有了小学的社交经验,也有自己的同辈甚至网络交友圈,只要孩子自己能从中汲取到自己认为足够的人际支持,那无论是只想找小学的玩伴,还是不再找小学的玩伴,都是很正常的。请相信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的社交问题上,家长可以帮忙,但不要替代包办;可以引导,但不必过分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