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女帝不愿退位,天下恐将大乱!

上官婉儿小心翼翼地问:

“陛下,为防备铁勒部联合匈奴、突厥。”

“我们是否需要派兵北上抵抗?”

武照停下脚步,眼神锐利:

“不!现在最紧要的是平定内乱。”

“外敌尚远,内忧方急。”

“若国内大乱,即便铁勒不攻,我大周也将不保。”

她迅速做出决断:

“传朕旨意,派娄世德率禁军讨伐江南徐继业。”

“务必要将这个叛贼碎尸万段!”

“另外,派王校杰率安西军北上。”

“镇压幽州、并州的叛乱。”

上官婉儿领命刚要退出宫门,却突然停下脚步,面色有些为难。

“怎么了?”武照敏锐地察觉到上官婉儿的异常。

上官婉儿犹豫片刻,最终还是如实相告:

“陛下,文武百官正跪在太极殿外,请求觐见。”

“他们有何事?“武照冷冷地问。

上官婉儿低下头,声音几不可闻:

“他们...他们请求陛下召回李昊皇子,并......“

她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个字几乎听不见。

“他们要朕做什么?”武照厉声追问。

上官婉儿咬了咬牙,终于说出那几个字:

“他们请求陛下退位,让李昊回京继承大统。”

此话一出,武照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宫内的侍女太监们无不瑟瑟发抖,生怕女帝暴怒之下迁怒于他们。

“荒谬!”武照一掌拍在案几上,声如雷霆。

“朕辛辛苦苦治理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如今北方蛮夷一叩边,这些大臣就想让朕退位?”

“一个个国家蛀虫!忘恩负义的东西!”

她站起身,袍袖一挥:

“传旨,朕立刻召见众臣!”

太极殿前,文武百官整齐跪成两排,气氛凝重。

当武照的仪仗出现在殿门外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武照一身明黄龙袍,头戴十二旒冕,神情威严,缓步走向大殿。

众臣连忙磕头行礼:

“臣等拜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照面无表情地坐在龙椅上,冷冷地环视众臣:

“朕听说你们有事要奏?“

一位老臣战战兢兢地上前一步:

“陛下,北方铁勒改国号为唐,拥立李昊为帝。”

“如今四方响应,民心不稳啊!”

另一位大臣也道:

“陛下,李昊毕竟是太宗皇帝的嫡孙,血脉正统,如今他归来,或许...”

“够了!”武照猛地拍案而起,龙颜震怒!

“朕当初派李昊和亲铁勒,是为了稳定北方边疆,减少战事。”

“让百姓少受兵灾之苦。”

“如今他不思报国,反而勾结外族来犯,是为逆贼!”

“诸位大臣不思如何抵御外敌,反倒想着迎接叛贼,是何道理?”

文武百官噤若寒蝉,无人敢言。

武照继续道:“李昊此举,分明是叛国投敌!朕无错!

朕向来爱民如子,减轻赋税,修建水利,使国泰民安。

若只因他是李氏血脉,就要朕退位,天下岂非要大乱?“

说到这里,武照的声音更加严厉:

“朕最后警告各位,若再有人提此事,朕必诛其九族!退朝!”

太极殿外,群臣望着武照离去的背影,一片哗然。

众人面面相觑,神情各异,有人愤懑不平。

也有人忧心忡忡,更有人面带惧色。

随着退朝钟声响起,文武百官怏怏而退,心中充满了无奈。

没有人敢大声出言,只是低声议论着,眼中流露出无尽的失望与绝望。

“李昊皇子已经率铁勒举兵南下。”

“檄文传遍天下,民心所向,陛下为何还如此固执?”

“陛下不愿退位,执意与民众为敌,恐怕天下将大乱!”

兵部侍郎卢崇义低声说道,眉头紧锁。

礼部尚书王元礼叹息道:

“陛下从来心志坚定,一旦决定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她视大周江山如己出,又岂会轻易交出?“

“可李昊毕竟是太宗皇帝的嫡孙,李唐血脉,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啊!“

刑部尚书郑思齐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与愤懑。

众人议论纷纷,却无人能想出应对之策。

忽然,一位老臣提议道:

“大理寺卿狄大人德高望重,又深得陛下信任。”

“不如......请他出面,向陛下进言?”

此言一出,众人眼前一亮,纷纷表示赞同。

狄怀英作为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大理寺卿。

是当朝重臣,更是内阁大臣中最受武照信任的一位。

若由他出面劝谏,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群臣簇拥着来到狄府,见到了正在书房中批阅奏章的狄怀英。

狄怀英身着红色官袍,面容沉静。

眉宇间透着几分智慧与稳重。

见到众臣来访,他微微一怔。

随即放下手中的毛笔,起身相迎。

“诸位大人,何事如此急切?”

狄怀英声音平和,眼中却闪过一丝警觉。

王元礼上前一步,将女帝在朝堂上的表现一一道来,最后恳切地说道:

“狄大人,如今北方李昊已经举兵南下,国内多地响应,形势危急。

陛下却执迷不悟,非但不召回李昊,还要与之为敌。

此举恐怕会引发更大的动乱啊!“

“是啊,狄大人。“卢崇义也上前一步,

“您在朝中素有威望,又深得陛下信任。

若由您出面劝谏,陛下或许会回心转意。”

狄怀英听完,沉吟片刻,脸上露出思索之色。

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庭院。

那里有一丛盛开的梅花,在冬日中显得格外坚韧。

“诸位大人的忧虑,怀英心中明白。”

狄怀英转过身来,面向众人。

“本官也认为,李昊皇子乃李唐正统。”

“若能回归,对稳定民心确有裨益。”

听到这话,众臣眼中都流露出希望之光。

狄怀英却接着说道:

“然而,诸位也了解陛下的性格。”

“既然她刚才在朝堂上已经大发雷霆。”

“此时若再提此事,只怕会适得其反。”

“不如等她怒气消散,再缓缓劝谏。”

此话一出,刑部尚书郑思齐急切地说道。

“可北方形势紧急,恐怕等不及了。”

狄怀英摇了摇头,语气坚定:“欲速则不达。”

“陛下虽有固执之处,但向来爱惜人才,重视民生。”

“等她冷静下来,我定会找机会进言,劝她以大局为重。“

众臣见狄怀英态度坚决,也不好再强求,只得纷纷告辞。

离开狄府时,众人脸上都写满了失望。

“看来连狄大人都无能为力了。”王元礼叹息道。

“是啊,如今局势已经难以挽回。“卢崇义摇头道,

“只怕天下将大乱咯.......”

众人默然,各自散去,心中充满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