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中原百姓:我们成了'乱臣贼子'?

浑都罗眼前一亮,拍案叫绝:

“好主意!我们就这么做!”

他站起身,环视四周,声音洪亮:

“传令下去,全族备战!”

“我亲自率军前往铁勒部,会一会这位'大唐皇帝'!”

此话一出,一旁的呼卜骨却是忧心忡忡地问道:

“单于,您亲自前往是否太过冒险?”

浑都罗摇了摇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事关重大,我必须亲自确认。”

“况且,如果那李昊真是天可汗的子孙。”

“我也想见识一下,这位英雄后裔的风采。”

说罢,他看向自己心腹老臣:

“奢里曼,王庭就交给你了。”

“务必警惕其他部落的动向,尤其是那些突厥人。”

“他们一旦有异动,务必要做好防备。”

“任何人敢在我走后捣乱,你大可先斩后奏!”

奢里曼闻言恭敬地低下头:

“单于放心,老臣必当严守王庭,确保后方安全。”

浑都罗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后目光再次转向呼卜骨:

“你认为突厥人会如何选择?”

呼卜骨思索片刻,回答道:

“阿史那奢比离开时,面色凝重。”

“我猜测,突厥人应该也在考虑要不要响应铁勒人。”

“不过,以那突厥可汗的性格,他应该不会坐视铁勒部一家独大。”

“很好。”浑都罗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那我们更要抓紧时间了。”

他高声宣布:“三日后,我亲率精锐士兵,前往铁勒部!”

帐内众人齐声应和:“恭送单于!”

散会后,浑都罗独自一人站在王庭高处,眺望着远方。

夕阳西下,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

“李昊,唐朝皇子…”

他低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大唐,这个曾经强盛一时的帝国,如今竟要在草原上复活。

浑都罗心中升起一丝难以言喻的情绪。

是兴奋?是担忧?亦或是一种预感——

一场足以改变草原格局的风暴即将来临。

而他,匈奴单于浑都罗,绝不会在这场风暴中缺席。

入主中原,这个梦想已经在匈奴人心中埋藏了太久太久。

也许,机会终于来了!

第二天,洛阳城的街头巷尾,百姓们正在议论纷纷。

“你们听说了吗?”

“北方的铁勒部改国号为大唐了,说他们才是正统!”

一个中年商人低声对周围的人说道。

“真的假的?”旁边的人惊讶地问。

“千真万确!据说那个被送去和亲的皇子李昊,现在已经在北方称帝了!”

“李昊?就是先皇的那个遗子?”

“没错!就是他!听说他是被女帝逼迫下去草原和亲的!”

“之前其他的皇子都是被武后给害死的!”

人群中发出一阵惊呼。

“天啊!那我们岂不是成了'乱臣贼子'?”

一个老者忧心忡忡地说。

“谁知道呢?女皇确实是从李家手中夺取的江山。”

“按理说当今陛下确实是跟着篡位者。”

“嘘!小声点!被官兵听到,可是要掉脑袋的!”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四下张望,唯恐有官府的探子在附近。

“不过话说回来,”

等确定周围没有可疑人物后,那个中年商人又开始说道。

“李昊既然是太宗皇帝的嫡孙,那铁勒部确实可以说是正统了。”

“可我们总不能投奔北方去吧?”

“况且,铁勒部那么远,又是蛮夷之地。”

“我们过去了能有什么好日子?”

人群又陷入了沉默。

突然,一个衣着破旧的乞丐大声喊道。

“武后是妖后!她篡夺了李家的江山!我们应该支持李昊!”

话音刚落,几个巡逻的士兵就冲了过来,一把抓住了那个乞丐。

“大胆刁民!竟敢诋毁陛下!拖下去,斩了!”

乞丐被拖走的时候还在大喊。

“武后是妖后!李昊才是真龙天子!大唐万岁!”

围观的百姓们面面相觑,不敢出声,但眼中都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几个士兵威胁地环视了一圈。

“都散了!再敢聚众议论朝政,一律以谋反罪论处!”

百姓们不得不散去,但这样的议论并没有因此停止。

反而像野火一样,在长安城内迅速蔓延。

夜幕降临,张敬之坐在自家书房里。

手中拿着一份密报,眉头紧锁。

油灯跳跃的火光映照着他疲惫的面容。

桌上堆满了奏章和情报,每一份都预示着风雨欲来。

“大人,情况不妙啊。”

他的心腹幕僚踏入书房,轻轻关上了门,确保无人偷听。

“怎么了?”张敬之放下密报,揉了揉太阳穴。

“今天城内抓了十几个人,都是因为议论铁勒部改国号的事情。”

“而且,有消息说。”

“江南几个州府的官员,对此事反应异常。”

“可能已经动了异心!”

张敬之长叹一口气,他站起身,走向案几,给自己倒了杯茶。

茶香缭绕,却难以抚平他内心的波澜。

“你可知道,昨夜我梦见了高宗皇帝?”

他突然说道,目光穿透书房的窗户,望向远方。

幕僚一愣,没想到首辅大人会说出这样的话。

“在梦中,高宗皇帝问我,'大唐江山,何以至此?'我无言以对。”

幕僚对此无言以对,而张敬之的声音里更带着几分沉重。

“李氏在位多年,根基深厚。”

“陛下虽然励精图治,但毕竟是女子。”

“又是得位不正,民心难以真正归附。”

他踱步到窗前,望着夜色中的长安城。

满城灯火,看似繁华,却掩盖不住暗流涌动。

守城的士兵数量比往日多了一倍,街巷中的探子也比平时频繁。

“我担心,一旦李昊真的率兵南下。”

“朝中和民间可能都会有人响应。”

幕僚走到张敬之身边,压低声音:

“大人,前日朝中几位大臣私下聚会。”

“议论此事时,有人竟说'天命或将转移'。”

张敬之眼神一凛:“谁说的?”

幕僚闻言立即答道:“裴阁老。”

“裴严举?”张敬之冷笑一声。

“他可是陛下一手提拔起来的。”

“当初更是一力支持废除前太子,助陛下临朝称制。”

“没想到他也开始动摇了。”

幕僚点了点头:“大人,那我们该怎么办?”

张敬之沉默片刻,走回书桌前,翻开一本古籍。

“你看这《春秋》有云:'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作为臣子,我们也应当忠于国家,而非一人。”

他合上书,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先按照陛下的吩咐去做吧。”

“加强城防,严查可疑人员。”

“至于派刺客刺杀李昊的事情,你去安排,但不要操之过急。”

幕僚眼中露出惊讶:“大人您的意思是拖延时间?”

张敬之走到窗前,窗外月色如水,一轮明月高悬。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朝代更迭,也是天道循环。”

“我只是想看看,这风向会往哪边吹。”

“李昊若真有能耐,或许他才是天命所归。”

幕僚震惊地看向张敬之:

“大人,此举若是被陛下知道…”

张敬之摆了摆手,脸上浮现出苦笑:

“陛下胸怀大志,却难容异己。”

“前朝皇子,要么死,要么远嫁。”

“可天下非一姓之天下,百姓何辜?”

他转身面向幕僚:“我只是实话实说罢了。”

“陛下虽然治国有方,但她终究是女子,也不是李唐正统。”

“李昊若真有才能,兴许能给天下带来新的希望。”

幕僚犹豫了一下,低声问:“大人,那您这是想…”

张敬之敲了敲桌子,打断了幕僚的话:“我什么都没想。”

“我只是一个老朝臣,希望这天下太平。”

“无论是谁在位,只要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好皇帝。”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不过,这些话只能在你我之间说说。”

“对外,我们还是要忠于女皇的。”

“毕竟,现在的朝廷都是她的眼线。”

幕僚郑重地点了点头。

突然间,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两人相视一笑。

“时候不早了,”张敬之挥了挥手。

“你先回去休息吧,明日还有大事要办。”

幕僚躬身告退,留下张敬之一人在书房中。

首辅大人望着桌上的密报,目光深沉。

风雨将至,他却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无论是忠于武照,还是暗中支持李昊,都是一场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