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青龙寺村卷:微产业、小循环
- 侯一蕾
- 1507字
- 2025-04-08 15:33:27
前言
贫困是人类发展至今仍需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产业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产业精准扶贫相对于一般的产业发展,更加强调对贫困人群的瞄准性和特惠性。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研究我国集中连片地区的产业精准扶贫问题、探讨产业精准扶贫机制、研究典型地区精准扶贫的现实问题、从村庄和农户层面探讨产业精准扶贫的效果和现实需求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课题组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开展了调研工作,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主要进行文献综述、调研方案设计、预调研并完善方案。第二阶段为2017年3月至2017年8月,课题组赴陕西省青龙寺村开展正式调研工作,调研形式包括资料收集、座谈、访谈、村及农户调查等。第三阶段为2017年9月至2017年12月,主要进行撰写报告、补充调查、完善调研报告。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发现如下。
第一,产业精准扶贫理论是以贫困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为基础的。产业精准扶贫是在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下,瞄准贫困人口的产业扶贫模式,其靶向性更加明显。目前对于产业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精准扶贫利益连接机制等方面。集中连片特困区产业精准扶贫和脱贫机制的构建是对产业精准扶贫研究的进一步补充,能够为产业精准扶贫在集中连片地区进一步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第二,探讨产业精准扶贫的创新机制。本书认为,产业精准扶贫的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区域层面的外部驱动力,包括扶贫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制度保障等,通过发展地方主导产业提升区域综合发展能力;二是来自贫困户个体的内部驱动力,通过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提升,实现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产业精准扶贫应结合两方面的驱动力:在区域层面建立“大产业、大循环”的产业扶贫机制,提升片区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在贫困群体层面建立“微产业、小循环”的扶贫机制,通过较短的产业链,面向地方或范围较小的市场提升贫困人口的产业发展能力,从而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
第三,分析城固县贫困现状、扶贫发展历程及精准扶贫推进情况。研究发现,通过秦巴山片区多维贫困测度可以看出,该片区目前贫困的主要问题是就业不足、教育及住房问题。就业不足、农民没有充分就业造成的相对贫困,可以通过产业扶贫的方式加以解决。对于教育及住房问题,可以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采取综合措施进行解决。
第四,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当前城固县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相关政策。研究发现,城固县的产业精准扶贫是解决区域整体性贫困的关键。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城固县产业扶贫政策中贫困户生产项目的精准扶贫效果较好,贫困人口受益最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引导贫困户有1~2个种养殖产业项目;另一方面大力培养新兴经营组织单元,建立农户与市场的利益连接机制,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第五,选取城固县原公镇青龙寺村作为案例点,基于村庄和农户调查,采用座谈、访谈以及农户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产业精准扶贫在村层面的实施进行分析和探讨。调查发现:(1)青龙寺村贫富差距大,贫困户家庭人均年收入5608元,远远低于非贫困户12140元的人均年收入水平;(2)在村层面,产业发展政策主要包括企业帮扶、合作社帮扶、贫困户生产项目三个方面;(3)农户对产业扶贫政策满意度较高,具体到各项产业扶贫政策,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对不同政策满意程度有所差异,但农户对于农业技术培训、乡村旅游项目的扶持政策满意度无明显差异;(4)不同主体对于产业发展的需求不同,村集体、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需求差异明显。
第六,基于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提出了城固县产业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城固县产业精准扶贫的进一步推进提供政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