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艺术:一部视觉的历史
- 邵亦杨
- 4526字
- 2025-03-28 17:23:49
第一节
史前爱琴海艺术
地中海在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部分被希腊人称为爱琴海。这片海域南接埃及和北非,东连亚洲,西岸和北岸为欧洲。这里是联系世界各大文明的交通要道和商业枢纽,也是传奇史诗中特洛伊战争发生的地方。早在新石器时期,希腊群岛已经有人居住。公元前3000—前1200年,爱琴海周围岛屿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形态,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基克拉迪(Cyclades)艺术,米诺斯(Minos)艺术和迈锡尼(Mycenae)艺术。
一、基克拉迪艺术
最早的爱琴海艺术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的基克拉迪群岛。这里盛产大理石,在岛上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引人瞩目的大理石雕像(图2-1)。这些雕像尺寸不一,最大的高达1.5米,最小的不过10厘米,人物高度程式化、平面化和几何化,头部、胸部和耻骨都呈三角形,上身宽大而下肢纤细,大多是双手交叉于胸前的裸体女性形象。人物的双眼、头发、首饰等部分曾用色彩涂画,有些还刻意突出了女性性征。这些雕塑被平放在坟墓中,是重要的随葬品,象征着生殖女神。

图2-1 女性雕像,出土于希腊基克拉迪岛,大理石,约公元前2500—前2300年,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
二、米诺斯艺术
“米诺斯”这个名称源于希腊神话中宙斯与欧罗巴的儿子—传奇国王米诺斯。公元前2000年左右,克里特岛涌现出大量宫殿建筑。这些宫殿巨大恢宏、空间开放,适于举行各种大型仪式、典礼和公共活动,也是岛上的行政、商业和宗教中心。这个时期是米诺斯文化的繁荣期,也是史前爱琴海文明的黄金时代,标志着西方文明的兴起。
克诺索斯宫
克诺索斯宫(Knossos,图2-2)是克里特岛上最大的宫殿。它是希腊神话中著名的迷宫,传说是米诺斯为牛头人身的食人怪兽米诺陶(minotaur)所建的住所。传说中雅典国王忒修斯(Theseus)曾经被困在这个迷宫之中,在米诺斯的女儿阿里阿德涅(Ariadne)的帮助下,忒修斯才以线球为标记走出迷宫,最终打败米诺陶。从平面图上看,克诺索斯宫的确像一个迷宫,岛上的地形为这座王宫提供了天然屏障。它的外围没有防御工事,入口并不突出,而迷宫式的房间布局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整个建筑的中心部分不是功能性的厅堂,而是一个开放式的中央庭院,两边有宗教和行政仪式用大厅,厅在中间,周围是生活和工作区。这样的布局显示了整个建筑的多变性和流动性。宫殿随地势坡度而建,有的地方有3层楼高。房间内部的楼梯和柱廊连接天井,保障了采光和通风。柱廊中的木柱以巨大的树干制成,黑色的柱头呈球茎状或者坐垫形,类似于后来希腊的多立克柱式。柱身为红色,呈上粗下细的锥形,与之前古埃及和后来的古希腊柱式相反。

图2-2 居住区的天井,希腊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宫,约公元前1700—前1400年
克诺索斯宫壁画
在克诺索斯宫和米诺斯的其他一些宫殿中,绘有装饰性壁画,描绘了米诺斯人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不同于古埃及的干壁画,米诺斯人创造了最早的湿壁画。他们先在粗糙的石墙上涂上一层白色石灰泥,然后趁湿泥未干时迅速涂上稀释过的矿物颜料。由于石灰泥在干燥的过程中吸收了颜料,湿壁画通常比干壁画具有更持久的效果。可惜这些壁画被发现时已不完整,现存可见的都是修复后的面貌。
《公牛跳跃》(图2-3)是克诺索斯宫最著名的湿壁画,描绘了米诺斯的“跳公牛”仪式。这是一种高难度的动作。跳牛者需跳到半空中,先抓住牛角,再翻越牛背。画家抓住了最精彩的瞬间:牛的四肢伸开,呈一条直线,用尽全力飞奔;而跳牛的男青年则稳稳地跳到牛背中间,身体垂直倒立。公牛的强壮衬托出跳牛者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幅画可以看到典型的米诺斯壁画程式:描绘对象呈侧面,不分明暗;女性皮肤洁白,男性皮肤呈黝黑色;画面周围由几何图案构成宽带装饰,如同精美的外框。尽管这幅画在构图和造型上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壁画有相似之处,然而,其中纤长、活跃、自信的人物形象显示了克里特人的独特面貌。
塞拉岛壁画
塞拉岛(Thera)上的米诺斯壁画保存得最好。塞拉岛位于克里特岛以北约100千米,今称圣托里尼岛(Santorini)。岛上的壁画出土于阿克罗蒂里城(Akrotiri)的考古发掘地。大约公元前1628年,一场巨大的火山爆发将阿克罗蒂里城全部埋在了火山灰和浮石之下,使米诺斯的晚期文化(约公元前1670—前1620)得以幸存。考古学家在一些两层楼高的房屋中发现了一系列装饰壁画,其中一幅保存完好,几乎占据了整个墙面,即壁画《春天》(图2-4)。画面上描绘了嶙峋多彩的岩石、在清凉的海风中摇曳多姿的百合花和在明媚的春光中上下翻飞的燕子。这是现存最早的一幅纯粹的、没有人物在场的风景画,画家用简约的黑色轮廓线和明亮的色彩勾勒出春天的韵律,不仅捕捉到岛上的风景地貌,还表达了愉悦的感受。尽管在形式技法上可以看到古埃及的影响,然而,米诺斯湿壁画的轻松活泼与古埃及干壁画的沉稳严肃迥然不同。

图2-3 《公牛跳跃》,希腊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宫,湿壁画(经过大面积修复),约公元前1450—前1400年,178.2厘米×104.5厘米,赫拉克里翁考古博物馆

图2-4 《春天》,希腊圣托里尼岛,阿克罗蒂里城德尔塔2号房间,壁画,约公元前1650年,约高2.5米,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
米诺斯陶瓶画
与壁画一样,米诺斯陶瓶画的灵感也源于爱琴海的自然世界。在米诺斯文化中后期,人们已开始使用转轮制造陶器,因此可以创造出各式各样造型圆润的器物。米诺斯陶工在小型器物上描绘生动的自然图形,与陶瓶的弧形外观相得益彰,其中以海洋为主题的作品最为常见。在克里特岛出土的一个陶罐(图2-5)上,出现了一条生动的黑色大章鱼。它双目圆睁,伸出强有力的触手缠绕着整个蛋壳色的陶罐。一丛丛海藻漂浮在章鱼触手之间的空隙中。海洋生物的弧形图案突出了罐子的体量感,并且与整个圆罐的形式相互呼应。
《执蛇女神像》
米诺斯时期,克里特岛的宗教活动主要集中在天然场所,如山洞或树林中,没有大型的神庙和神像。在克诺索斯宫发现的执蛇女神的釉陶雕像(图2-6)是米诺斯文化中期小型雕塑的代表。这位女性胸部袒露,头上顶着一只猫,围裙上装饰着象征女性性征的三角形图案,双手各举一条弯弓般的小蛇。在古代文化中,蛇通常象征生殖力,而猫科动物象征权力,可见这件雕像很有可能是关于生殖的母神像。这件雕像的正面呈现方式显示了古埃及的影响,但是人物的服饰,比如纤细的束腰、塔形裙子属于典型的米诺斯文化特征。

图2-5 《章鱼瓶》,出土于希腊克里特岛,约公元前1500年,高27厘米,赫拉克里翁考古博物馆

图2-6 《执蛇女神像》,希腊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宫,釉陶,约公元前1600年,高29.5厘米,赫拉克里翁考古博物馆
米诺斯文明是如何消亡的?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仍有争议。塞拉岛的火山喷发很可能是导致米诺斯文明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大约公元前1450年,来自希腊大陆的迈锡尼人入侵克里特岛,占领了克诺索斯官。至公元前1375年时,迈锡尼人已经不再居住于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宫最终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被毁。此后,爱琴海文明的中心转移到希腊本土。
三、迈锡尼艺术
在占领克里特岛之前,迈锡尼人已经在希腊大陆上建起了自己的城市,只是在经济上依赖于克里特岛。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迈锡尼文化进入盛期,开始主导整个希腊地区。迈锡尼的名称来源于荷马史诗,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的统帅阿伽门农(Agamemnon)就是传说中的迈锡尼国王。迈锡尼地区由一系列壮观的城堡组成,在荷马笔下,除了迈锡尼城堡外,还有皮洛斯(Pylos)和梯林斯(Tiryns)等城堡。经过考古发现,梯林斯城堡是迈锡尼文化中保存得最好的城堡。
梯林斯城墙
梯林斯城堡(图2-7)被诗人荷马称为“巨墙之城”。它坐落在伯罗奔尼撒东北部的阿戈斯(Argos)平原的岩层上。大约公元前1365年,这里的居民开始不断加固城堡的防御工程。他们用巨大的石灰石建起城墙,最大的石块重达5吨,整个城墙厚达6米。如此雄伟宏大的城墙令人望而生畏,在古希腊传说中,这是独眼巨人塞克洛佩斯(Cyclopes)的功绩。因此,梯林斯的城墙也被称为“独眼巨人墙”。这种城墙环绕的封闭式城堡与开放式的克里特宫殿形成鲜明对比。
迈锡尼城堡的狮门
迈锡尼城堡入口的大门被称为“狮门”(图2-8)。它建于公元前1250年左右,夹在大型石墙之间。来犯之敌必须通过一个约6米宽的通道,在此过程中,他们很容易受到两边城墙上守卫者的伏击。大门边,两根厚重的石柱支撑着一条巨型石梁。石梁上方嵌有三角形的缓冲带,可以减轻大门承受的重量。三角形石板上刻有一对高浮雕狮子,它们身体强壮,相对而立,前爪搭在祭坛上,姿态庄严肃穆。夹在中心的柱式与祭坛都是米诺斯风格,而守护狮的形象很可能来源于两河流域和古埃及狮身人面像的传统,将它用在城门上赋予了迈锡尼尊严与力量。

图2-7 梯林斯城遗址,约公元前1400—前1200年
“阿特柔斯宝库”
迈锡尼文化中的城墙和狮门建于传说中特洛伊战争发生前的50年左右,印证了荷马史诗中迈锡尼人好战的记载。在这个时期,富有的迈锡尼人开始建造奢华宏大的墓葬。其中最好的墓葬位于迈锡尼城堡,建于公元前1250年左右。由于希腊人误以为这是传说中阿伽门农之父阿特柔斯的藏宝之处,墓葬因此被称作“阿特柔斯宝库”(Treasury of Atreus,图2-9)。在壮观的入口大门前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道两侧排列着精心切割的方石。大门上方有与狮门类似的三角形缓冲带。坟墓内部是一个蜂巢型大墓室,被称为圆墓(tholos)。在圆形的地基上,是由多层石块构成的高耸的、蜂窝状剖面的圆拱顶。拱顶高达13米,镶嵌镀金花饰以模仿夜空中的繁星。这种没有支撑物的大拱顶建构技术复杂,是罗马万神殿的前身。

图2-8 狮门,希腊迈锡尼,石灰石,约公元前1300—前1250年,狮子像高2.9米

图2-9 “阿特柔斯宝库”内部,希腊迈锡尼,约公元前1300—前1250年
《阿伽门农面具》
“阿特柔斯宝库”中的宝物早已全部流失。不过,考古学家从迈锡尼城堡早期的其他墓葬中发现了一些精美的随葬品。在迈锡尼城内的一些竖井式王室墓穴中,出土了一些用黄金打造的死者面具,它们是古希腊最早的面部雕像。尽管与古埃及的图坦卡蒙面具相比,迈锡尼的黄金面具还显得较为“原始”,然而,这些真人大小的面具已经有了独特的写实特征。1876年,当一个保存完好的男性黄金面具出土时,考古学家们以为看到了阿伽门农的脸孔,因此它被称为“阿伽门农面具”(图2-10)。然而,这个精致的黄金面具制作于公元前1600—前1500年,比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早300年左右,应该属于比阿伽门农更早的迈锡尼国王。
《瓦菲奥金杯》
在迈锡尼的墓葬中发现的许多文物都显示了米诺斯文化的影响,有些甚至出自克里特工匠之手。伯罗奔尼撒半岛瓦菲奥(Vaphio)地区出土的一对金杯(图2-11)尤为出色,从中可以看出米诺斯人与迈锡尼人之间的交往。这对金杯制作于公元前1500—前1450年左右,以浮雕的形式表现了猎牛的场景。其中一只上刻画了强壮的公牛冲撞猎人并从网中挣脱逃跑的场面;另一只刻画了猎人在牧场上拴住公牛的情景。两只金杯的图像互为参照,但艺术风格有所不同,像是出自不同艺术家之手。

图2-10 《阿伽门农面具》,出土于希腊迈锡尼王室墓穴,黄金,约公元前1660—前1500年,高30.5厘米,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

图2-11 《瓦菲奥金杯》(一对),出土于希腊瓦菲奥,黄金,约公元前1500—前1450年,8.9厘米,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
带牧场风景的金杯看上去工艺更为精细,接近于米诺斯文化细腻宁静的风格,而另一只则更多地显示出迈锡尼文化粗犷崇武的倾向。
尽管迈锡尼文化以坚固的城堡著称,它还是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衰落下来,原因有可能是北方民族的入侵,也有可能是城邦间的内部战争。无论迈锡尼人是否真的进军过小亚细亚的特洛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都相信,他们的祖先建立过爱琴海文明的黄金时期,是史诗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