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五成?四成!
- 三国:从徐州开始再造季汉
- 爱潜水的小明
- 2022字
- 2025-04-11 23:30:08
刘备闻言,闷在胸中的那股气顿时呼出,心中大石也已然落地,躬身作礼说道:
“如此,便谢过医师了。”
对面之人也如刘备一般作礼。
他面前的人是当今皇叔,无论如何都是不可怠慢的。
随后,他为吴普开了几个调养身子的方子便就此离去。
刘备也进入屋内,瞧着躺在榻上的吴普,不觉心中多有自责。
“主公,孙伯符听闻子布先生已然到此,便匆忙前来拜访,如今已在外等候多时。”
不多时,一位下人上前汇报。
“就说我欲在此照顾吴普,难以接待。先生,”
说话间,刘备转头看向身后的张恒,
“便由先生你与子布前去接待如何?”
“是。”
张恒应了一声之后,便与张昭一道出门而去,独留刘备、吴普在此。
.
“先生!”
孙策见张恒到来,迅速上前作揖,满脸笑意。
“策已然恭候多时!为何不见皇叔?”
张恒与其解释一番后,孙策便了然于胸,暗自思忖道:
“果真是名副其实的贤君。”
“这位可是张昭,张子布先生?”
孙策对着张恒旁边的一位高冠广袖的老者作礼,颇为恭敬。
“在下张昭。”
不待张恒开口介绍,张昭便开口说道。
“久安说先生可助我平定吴郡四姓,还望老先生倾力相助!”
孙策再度躬身行礼。
张昭见如此恭敬的孙策,心中顿时对这位少年将军多了几分好感,笑道:
“将军且宽心,在下受人之托,定然倾力相助。只是,”
张昭忽地犹豫起来:
“昭却不能保证此事一定能成。”
“先生尽力而为即可。”孙策也没有强迫一定要他办成。
但是由于是张恒在担保,故而孙策心中也有几分底气,觉得张昭处理此事问题不大。
于是两人相互交谈一番之后。
张恒上前一步,向着孙策拱手说道:
“孙将军,在下有一事与将军相商,不知可否移步一叙。”
这让孙策有些吃惊,自相识张恒以来,张恒还是第一次邀请孙策商议事项:
“先生相邀,自是可以。”
于是,便做了一个请的手势,与张昭走向了一间房间当中。
张昭对此也是没有跟上去。
张恒既然有要事与孙策相商,还是独自相叙,便也不好随同前去。
他也不是喜欢探究他人之事的人。
便是坐了下来,喝着茶盏中的茶,小小抿了一口:
“好茶!”
.
一间房间内。
张恒、孙策二人跪坐于案前,喝着茶水,探讨着张恒所说之事。
“与糜竺合作?”
孙策听着张恒所说的与糜竺合作一事,心中不免有些震惊。
见张恒很郑重地点了点头,孙策便起身在屋内踱步思索。
“糜竺乃是徐州富商,更与我主关系匪浅,此为互利之事,将军大可放心。”
一旁的张恒依旧在煽风点火,企图让孙策接受。
踱步的孙策在心中暗自思忖道:
“他说的倒是没错,与糜竺合作倒不是一件坏事。他乃是徐州富商,对于盐铁交易熟悉。借助他的商队可将吴郡之盐售往天下,其中利润不可想象。”
“而且,此举亦可加深我等与刘备之间的关系,等同于我等是同一战船上的。只是......”
孙策忽地皱了皱。
“我等所得利润仅为三成,倒是太少。”
张恒看着孙策来回踱步的模样,心中不禁一笑。
他虽无法得知孙策心中想法,但从其面上表情来看,也能猜出一二。
“定是为了利润之事在沉思。”张恒心想。
原本张恒与糜竺所定分成为四六分成。
但适才与孙策言说之时,张恒故意将此说成了三七分成,孙策定然会觉得不平衡。
毕竟盐场是在他吴郡手中,煮海为盐的依旧是他孙策,而糜竺要做的,便是将所得的盐尽数抛售。
他觉得自己出力太多,自是不愿意仅仅拿三成。
“先生,你所说此事自是极好,乃是双方互利之事,策也是颇为赞同。只是......”
孙策苦笑了一下:
“只是我等所得利润未免太少了一些。可否再商量商量?”
“那孙将军如何想?”
“可否五五分成?”孙策向张恒伸出五根手指。
张恒亦是佯装苦笑:
“将军,糜竺所得利润虽占七成,但其多数利润乃是收归国库所有,最终落在了他手上的,不足一成。将军所得三成,已是不少。”
“这...”
孙策有些支支吾吾了。
张恒见孙策如此进退失据的模样,佯装出一副割肉心痛的模样,甩了甩衣袖:
“罢了。如此,便四六分成。如此已是极限,还望将军切莫再说。”
孙策见状,想要再度言说,但见张恒那有些锐利的眼神,便只好拱手同意。
张恒见状,便上前与孙策握了握手,表示合作愉快的意思。
孙策虽不知晓这是何意,但依旧是随着张恒一同做了个握手礼。
“这位久安先生果真好生奇怪,不仅智谋过人,就连礼仪都如此独特。”
孙策心中暗想。
光阴如落花流水,此后很多时间里,孙策经常在其他场合见到这样的握手礼。
于是他好奇地上去打听,他们都说这样的握手礼是从一位深不可测的儒士身上学来,说这样是表示尊敬的意思。
孙策听后只是笑着低头摇了摇,他不用想都知道这位儒士是谁。
.
公元199年,四世三公的袁术击败幽州的公孙瓒,夺取了他的幽州,并且吞并了公孙瓒余下的兵马粮草,一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
公孙瓒自焚于高台之上,一代雄主,就此落幕。
此时,天下震荡。
天下诸侯手下的文臣武将一时间便如同炸开锅一般,都在探讨是归附刘备,抑或是归附袁绍,才能在这乱世中保有性命。
有人觉得袁绍四世三公,名望颇高,且兵强马壮,地广粮多,远非刘备所能比。
也有人觉得,刘备乃是乃是大汉皇叔,乃天下正统,且颇为仁义,应该归附刘备方是正道。
一时之间争论不休。
有些诸侯为了不压错宝,于是便两边讨好,企图在夹缝当中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