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深圳投资(一)

看着老林一脸得意的样子。

王健也不得不夸赞他的眼光确实毒辣。

但问题在于。

现在的土地转让尚无明确法律依据,全靠村集体和投资者自行约定。

王健记得1987年,深圳才首次公开拍卖土地使用权。

现在介入相当于在政策边缘行走。

不过老林说的没错,

来料加工厂的模式在特区很常见。

港商投资、内地建厂,村集体提供土地。

三方分成,这种模糊的合作模式,反而给了操作空间。

“走,去深圳看看。”

王健突然站起来,抓起搭在椅背上的夹克。

“把那老板约上,明天就去上步。”

老林愣了半秒,赶紧掐灭烟头,问道:

“你疯了?这价格还可以谈的,去的太急,就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王健系上纽扣,嘴角扬起一丝笑:

“十几万,对我来说并不是个大问题。”

。。。。。。

第二天清晨。

两人挤在前往深圳的中巴车上。

车窗漏风,柴油味刺鼻。

王健本想开着商务车去,但还是听从了老林的安排。

王健望着窗外掠过的稻田和鱼塘。

突然想起1980年第一次来深圳时的场景。

那时还叫宝安县。

路上跑的大多是牛车,蛇口工业区刚开始炸山填海。

现在不过四年过去。

公路两旁已经冒出不少铁皮顶的厂房。

偶尔能看到,穿着喇叭裤的年轻人,骑着本田摩托呼啸而过。

......

在上步公社所在地,他们见到了那位姓陈的老板。

此人西装皱巴巴的,领带歪在胸口。

握手时掌心全是汗,他保证道:

“王老弟,你放心,地绝对没问题。”

“我和村支书老周是拜把子兄弟,当年建厂时每亩地年租金才800块。”

“现在整个租期转让费十八万,连厂房设备一起送你。”

他压低声音,解释道:

“设备都是香港运来的注塑机,九成新,就是缺原材料钱。”

王健没接话。

跟着陈老板穿过一片荔枝林。

眼前的厂房是两排红砖平房。

屋顶盖着石棉瓦。

门前堆着半人高的塑料花盆半成品。

再往前走。

是一片低洼的蚝田。

远处,能看到尚未完工的广深公路。

他蹲下身。

抓起一把红土。

这就是未来寸土寸金的福田中心区,现在连个路标都没有。

“租期还有八年,之后呢?”

王健问道。

“到时候再和村里续呗。”

陈老板搓了搓手道:

“现在政策天天变,说不定过,两年就能买断使用权了。”

“小王你怕啥。”

老林在旁边插话:

“村集体的地,只要公社点头,还能飞了不成?”

......

王健没吭声,心里却在盘算。

1984年宪法还没修改,土地不得出租转让。

但特区政策允许灵活处理。

只要合同写清楚“合作建厂”而非“土地买卖”,就能规避法律风险。

......

当天下午。

他们见到了上步村的支书周大旺。

这位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坐在村委会的竹椅上。

脚边卧着条黄狗,

手里攥着个搪瓷茶杯,无奈道:

“陈老板要走,我们也不留。”

“地是集体的,转给你们可以。”

“但有三个条件:”

“第一,厂不能停,至少安排五十个本村劳动力。”

“第二,每年给村里上缴两万块管理费。”

“第三……”

他目光扫过王健,笑着道:

“得挂我们村办企业的牌子。”

老林刚要开口,

王健轻轻按住他的胳膊:

“周支书,管理费我们出,劳动力我们也招。”

“但挂村办企业的牌子。”

他笑了笑,解释道:

“我们想和深圳大学合作搞点新技术。”

“要是挂村办牌子,高校可能不愿意打交道。”

......

“深圳大学?”

周大旺眉毛一挑,问道:

“就是那个去年刚开学的大学?”

“他们有电子系。”

王健点头,解释道:

“我们想做些科技产品,以后说不定能出口香江。”

......

这句话显然触动了周大旺。

特区成立后。

村集体最欢迎能带来外汇,和技术的企业。

“牌子可以不挂。”

他沉吟片刻,退让道:

“但合同得注明‘科技合作建厂’,每年额外给村里五千块技术指导费。”

“租期八年,期满后优先续约,不过租金得按市场价来。”

......

谈判持续到天黑。

最终以转让费十五万成交。

王健当场支付五万定金,承诺三个月内筹齐余款。

离开村委会时。

周大旺突然说:

“王老板,你是第一个来这里谈科技厂的外地人。”

“前两年都是香港人来搞服装厂鞋厂,你不一样。”

王健握着他粗糙的手掌。

突然觉得这句话,比任何合同都更有分量。

......

回到广州后。

王健做的第一件事,是拜访深圳大学。

这所1983年才成立的大学,坐落在荔枝园里,

教学楼还在施工。

电子系只有二十几个学生。

实验室里最先进的设备是几台Apple II电脑。

系主任张教授戴着厚镜片,听说王健想共建实验室。

连连摇头道:

“我们连示波器都不够用,拿什么和你合作?”

而王健早有准备。

从帆布包里掏出一份计划书:

“我们投资三十万建实验室,设备从香港进口。”

“学生可以来厂里实习,研发成果优先转让给我们。”

“当然,专利还是归学校。”

“你知道这相当于,把钱扔进水里吗?”

张教授的手指在计划书上停顿,问道:

“科技研发没个三五年出不了成果。”

“张教授,我要的是五年后的成果。”

王健笑了,点点头解释道:

“1989年,我们的产品能赶上亚洲电子展就行。”

......

这个看似疯狂的计划,打动了校方。

深圳大学,正苦于缺乏实践基地。

而王健的“深圳上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挂靠村集体的名义),愿意提供真金白银。

1985年4月。

双方签订合作协议。

王健以个人名义投资二十五万,深圳大学以技术入股占20%。

这在当时的特区,算是破天荒的校企合作。

......

资金问题接踵而至。

十五万土地转让费,三十万实验室投资。

加上厂房改造和设备采购,至少需要八十万。

王健的服装和家电生意现金流尚可。

但自己的钱基本都投进了番禺的公路和家电厂。

目前家电厂那边的生意不错。

可开发市场和技术研发的钱,也不能断。

再加上上海那边,新成立的集团都需要一定的流动资金。

王健思考再三后,联系到了方女士,借来了她的存款。

方女士倒是没有迟疑。

在留出一部分流动资金后,把手上剩余的一百万全部转给了王健。

......

两个星期后。

王健带着这笔钱回到了上步。

村集体的土地转让合同,终于盖好了公社的公章,

注明“用于科技产品生产,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厂房开始翻新。

深圳大学的第一批实习生进驻,带来了他们手绘的电路板图纸。

王健站在荔枝树下。

看着工人们拆除石棉瓦。

突然发现远处的蚝田正在被填平。

那是特区政府规划的工业区,未来的深南大道将从这里穿过。

......

半个月后。

一个坏消息传了过来。

实验室采购的进口设备在海关被扣,理由是“非生产性物资”。

王健又跑了一趟深圳大学。

带着介绍信,在罗湖海关跑了三天。

最后不得不请村支书周大旺出面。

一通电话打到海关,设备才得以放行。

这件事让王健深刻意识到。

在特区办事。

政策灵活性和人情网络同样重要。

......

当然。

更棘手的是技术团队。

深圳大学的实习生大多是应届生,缺乏实战经验。

研发的第一款计算器样机,总是出现短路问题。

王健不得不托张文渊,从电子厂挖来一位工程师。

月薪八百块,这相当于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

之后。

又是因为厂房的供电不稳定,经常跳闸。

王健咬咬牙,花两万块拉了一条专线。

......

三个月后。

第一台合格的计算器下线。

外壳是朴素的黑色塑料,屏幕只有两行显示。

但在当时的内地,这已经是相当先进的产品。

王健带着样品去了博览会。

被经销商一眼看中,当场签下五千台的订单。

拿到订金的那一刻,他终于松了口气。

这意味着工厂可以维持自行运转了。

而更重要的是。

他在深圳的第一步站稳了。

......

回到广州。

王健也联系到了郭书记。

将自己的情况告诉了他。

虽然公路的过路费,需要优先偿还政府的欠款。

但王健希望郭书记可以帮帮忙,自己这里还需要一定的资金。

“你是在深圳那边用钱啊。”

听到王健的情况,郭书记有些不悦道:

“你也知道。”

“当时为了你的事情,我特意找到了广府市的领导。”

“这件事才得到了解决,深圳那边与我们的关心不大。”

“虽然都在广东,但你在那边发展......”

“我知道您的考虑。”

王健也解释道:

“目前我已经在这边借了政府的贷款。”

“深圳那边我又没有熟悉的人。”

王健知道。

深圳那边的政府资金没有广府这边充足。

况且。

那边用钱的地方也很多。

“先把这笔钱支出来。”

王健陪着笑,解释道:

“等深圳的那边情况稳定,我也会再广府这边办厂。”

“您知道的,我现在的目的是扩展业务。”

“主要是想走出口这一块。”

“好吧。”

郭书记也明白,王健是为了深圳那边的政策。

他也松了口道:

“当时签订的合同是每年的年底前,偿还部分贷款。”

“而实际,我们是每个月把过路的费用收上来。”

“我的权限最多能做到得是,把这笔钱暂时交给你周转。”

“但你要在年底前补上这个窟窿。”

“没问题。”

王健保证道:

“我在上海那边还有业务,年底前一定能按时上交这笔钱。”

离开广府。

带着充足资金的王健,终于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