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再遇外汇券贩子
- 逆流1981:从北影译制组开始
- 喝一杯冰美式
- 2126字
- 2025-03-18 00:10:48
要说哪儿的外汇券贩子密度最高,决计不是胡同串子,而是列车卧铺车厢。
七八十年代,每趟列车大概会预留百分之五左右的车票,这些车票被称为“机动票”,这些预留下来的机动票在一趟列车抵达终点站后就失去了效用;
于是拥有特权的乘务员可以借机倒卖,只收现金,不留凭证,既是裁判又是选手。
1989年有一部电影叫《顽主》,葛优在里面出演,有一个情节就是他拿着伪造的“部位介绍信”倒卖卧铺票。
所以八十年代相亲,除了问工作单位,问父母成分,问三转一响,通常还会多一问:
“欸,你搞不搞得到卧铺票?”
这就和今时今日相亲问车问房似的,一个道理。
这种环境下,黄牛票贩子既有门路的,就能既倒卧铺票,又倒外汇券。
更何况卧铺车厢都是什么人呢?国家单位的知识分子、干部,拿的是公文包,穿的是中山装,铁路局还有规定呢,夜间22点后禁止硬座旅客进入卧铺车厢。
这下票贩子更便宜了,一熄灯,简直条条大路通罗马。
许朝面前的就是一外汇券贩子,但和那天胡同口碰见的票贩子不是一个类型,这人穿着中山装,打理整齐,还抹了头油,不像普通市民。
“同志,我也不赚你黑钱,一比二点五,怎么样?”
许朝问:“在火车上卖外汇,不怕被乘务员发现?”
那人笑着哎哟了一声,仿佛听着了什么相声:“小同志,这你就外行了,就单管硬卧和软卧几节车厢的乘务员,我都门清儿,别说我们了,他们自个儿都倒腾这些,我们每天还得交流交流呢。”
许朝笑了笑,问:“听你的口音,好像不是BJ本地人?”
“我是南方人,宝安县的,哦不,现在叫SZ市了,小同志,你不用担心这东西来路不对,这两年宝安成了特区,搞外汇的法子多的很!要是真被抓了,也一点事都没有。”
许朝好奇了:“这话怎么说?我记得倒卖外汇被抓了挺严重啊。”
那人笑说:“哎,是严重,但我是遵守政策方针啊,两年前,就是七九年的时候,中央亲自下达的文件,把宝安定性为‘出口商品基地和新型边境城市’,我就说我这外汇是搞外贸得来的。
你无非就是查户籍,查身份证,对不对?这外汇券都是我根据新政策做贸易辛苦赚来的,那句话怎么说来着?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许朝暗骂了一句无奸不商,但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外汇管理真没那么严格,尤其是深圳,现在是经济特区,有批准出口的红利,外汇流通更甚。
王朔之后写了本小说叫《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切入点就是主人公在卧铺车厢倒卖外汇券,看来这丫也没少买,不然哪能这么清楚。
他被说的心痒痒,但还是克制住了,一来是现在的确没有外汇券的用武之地,二来虽然能当不动产存着,但万一出站进站检查查出了外汇券,他又不是宝安人,几张嘴都说不清。
那人似乎看出了许朝的为难,也不强求,换了个话题:“小兄弟,不要外汇券就不要了,我这有两盒邓丽君的磁带,你要不要?现在香港、台北可流行这个。”
许朝没听过邓丽君,他懂事那会儿已经开始流行周杰伦了。
他头一回知道邓丽君还是小时候看《家有儿女》,里面夏东海很喜欢邓丽君,那是他第一次得知邓丽君的名字。
“这个可以,多少钱?”
“一盒15,两盒30,不算多赚你吧?”
81年查音乐文化还不算严,这时候被查出邓丽君磁带倒是没什么,何况他还是北影厂的人,搞艺术嘛,接触点港台文化是情理之中。
但后两年就不行了,1983年上峰直接把邓丽君磁带定性为“传播资产阶级腐朽文化”,这还是头一回特地为某一件产品发文件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过后两三天,剧组大伙都没了刚上车的精气神,许朝也就和张导聊聊剧本,闲来没事想想下本小说写什么。
到了乐山招待所,张导特地给大伙放了一整天假修养精神。
大佛剧组的主要取景地在凌云寺,这是唐代的古迹,中途似乎因为灭佛事件陷入残损,明清时期进行重修。
剧本里关于寺庙的取景大概占了一半篇幅,剧组在凌云寺呆的时间肯定不会少。
一天休息,翌日整个剧组紧锣密鼓地忙起来。
搭景的搭景,化妆的化妆,刘小庆戴着川剧脸谱。
小庆姐是戏份最重的,学习任务也最重,不仅有体委两位教练指导武术,由于人物设定,她还得练习变脸。
今儿刘小庆身边多了一位女同志,四十来岁,有一些微胖。
这位叫许倩云,是川剧变脸的传承大师,被张华讯请来专程指导刘小庆学习川剧变脸。
相比之下,许朝简直是来旅游的,既不需要学习变脸,也不用练习拳脚功夫。
他拿着台词本在现场逛,此时葛存壮葛大爷正被化妆组两位姑娘围着,一个给人化妆,另一个不知道在捣鼓面皮状的什么东西。
许朝好奇,问道:“同志,你这是制作什么呢?”
那位化妆组女同志晃了晃手里的东西:“我在帮道具组做脸谱,这是用猪膀胱做的,切成薄膜,做成脸谱才有弹性。”
许朝又看向另一边:“这个呢,这又是什么?”
“这个呀,这是待会给咱大爷用的假眼,是用硫化乳胶制作的道具,我跟你说,这东西可难整了,还有那‘铁钩手’,每天得花两三小时给咱大爷上妆呢。”
今天拍的是梦婕和沙舵爷的对手戏,在电影里算是高潮。
按张华讯的意思,先把最容易杀青、拍摄难度最大的部分解决掉,后世很多电影也是如此,先拍高潮部分,再拍其他的小情节,让演员们减少压力。
这场戏需要刘小庆从一处将近3米高的跳台跳下来。
这时候威亚不普及,得真跳,而且武士指导马贤达同志设计的打斗一贯力求真实。
剧组在高台下头铺设了软垫等道具以防不测。
刘小庆站在高台上,照着武指之前的示范,纵身一跃。
然后就是平地一声惊雷。
“哎哟!”
“小庆姐!你没事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