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思维与西医不同,它更强调一种恒动与辩证,万事万物都不绝对,而是相对的。
“聚湿成痰是实证没错,但是再往深了想呢?”顾屿的声音在几人中间响起。
听到这个问题,庄瑶好看的眉头微微皱起,“是脾?”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如果脾出现问题,那么身体抵御湿邪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
顾屿点了点头,“这是主要的一点,脾主运化,其中一点就是运化水液。”
“吸收,输布水液,调节水液代谢都是脾的作用,但水液代谢又不全是脾在起作用。”
“而是由肺,膀胱,脾,肾,三焦等脏腑共同协调完成,脾在其中则是起到上腾下达的枢纽作用。”
“所以聚湿成痰的根本原因是患者肺、膀胱、脾、肾、三焦其中一者或多者出现了问题,而不是见到湿邪就单单将它归结于脾。”
“那么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上,杨过明到底是实证还是虚证?”
“是虚证,至少是脾气虚!”这次庄瑶没有犹豫,直接脱口而出。
“这是怎么判断的?”林医生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的,从刚才脾主运化开始他就有些疑惑。
脾不是淋巴器官吗,具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什么时候还能调节水液代谢了?
“在中医的理论里,实证有邪气盛实的特点,而虚证则是身体自身的正气不足。”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将身体比作国家,那么一个就是外来的强盗,一个则是内部的腐朽。”
“这就注定了实证起病急、病程短、症状剧烈,而虚证则起病缓、病程长、症状缠绵。”
“奥~”林医生恍然大悟,“因为杨过明患病时间长而且病情一直反复所以判断他是虚证是吗?”
顾屿摇了摇头,“如果要靠病程长短和病情反复来判断虚实,然后才能用药,那中医就不是临床医学了,而是丧葬医学、事后诸葛。”
“......”李医生有些牙疼,好像是这么个道理,不是中医都这么弯弯绕绕的吗。
“是因为患者产生憋气感的时候浑身出冷汗啦。”庄瑶笑嘻嘻的对李医生说道,“这是虚证的一个表现。”
原来是这样的吗!
林医生恍然大悟,原来中医只需要一个出汗不出汗就能预知到这么多东西,真是神奇。
“所以这是一个因为正气虚弱,所以导致外邪入侵的症状?”方雨婷听懂了刚才的内容。
顾屿朝方雨婷投去一个赞许的目光,继续说道:“水饮凌心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心、脾、肾虚,水不化气而内停。”
“而且是阳虚。”
庄瑶和方雨婷一同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只有林医生站在原地,瞪着从离开校园后就消失的愚蠢眼神一脸懵逼。
他真的很想问怎么又从气虚转成阳虚的,但是看到大家似乎都懂的样子,他只能暂时将疑惑咽了回去。
听不懂,一点都听不懂思密达。
顾屿顺手从一旁摸出一张便签和签字笔,“既然是阳虚证,那么我们的开方思路就是补足正气、阳气,扶正自能祛邪。”
“当一个国家兵强马壮时,列强才不敢轻易来犯。”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尊严只在剑锋之上。”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就是通阳化饮,但我刚刚发现杨过明依旧有四肢不温,畏寒等阳虚证。”
“这表明原来的方子补阳之功还不够,所以需要......”
【叮咚】
一道清脆的响声传入顾屿的耳中,
【触发任务:附子的救赎】
【作为回阳救逆的第一药,附子因本身含有的毒性而被许多医生恐惧】
【任务要求:请使用附子引火归元救治一位患者】
【任务奖励将根据宿主所使用的附子量进行评估奖励】
【使用附子量越大,获得稀有奖励的概率越大。】
顾屿握笔的手微微一顿,随后神色如常的接着上一个字继续书写。
吧嗒,签字笔清脆的弹簧声回荡。
顾屿将写好的便签递给李医生,随手将刚刚不知道哪里薅来的签字笔插进自己胸口的口袋中。
“这是我根据杨过明现在的证候随证加减的方子,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附子9克,肉桂6克,以复心肾四气。”
9克是他认为最适合杨过明的剂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
按照现行《药典》的制度,他其实最多可以开到15克去完成系统发布的任务,去换一个理论上更好的奖励。
但治病不是儿戏,他也不会为了一个系统任务就去拿患者的生命开玩笑。
他还年轻,他还有数十年的时间去肝影响积分,去兑换那些商店中的医术。
即使下一刻系统消失永远归于沉寂他都不会后悔。
如果只是一个随机奖励就能轻易的动摇他的内心,随意改变他的方子,左右他的治疗思路,那他干脆从这一刻离开医生这一行就好了。
方向错了,越努力越是反动。
凡大医治病当无欲无求,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反之,则为含灵巨贼。
李医生接过顾屿递过来的方子,扫了一眼,有了昨天方子的疗效打底,现在他对顾屿的医术非常的信任,直接就将方子分为两份发给了梁军主任和林志杰。
省院没有自己的中药房,这次又是正经的联合会诊,所以方子会以省院梁军的名字发给附属医院的对接人,由附属医院将药煎好后送到他们省院。
很巧,他们和附属医院的对接人就是林志杰林医生。
当然,一会还要和患者家属进行再一次的沟通。
毕竟方子出现了改变。
“所以,患者服药七天内就能回到‘亚健康’状态出院,但因为是阳虚证,想要达到你们所说的痊愈还需要长期服药,但已经不影响日常生活。”
李医生回忆了一下刚刚学到的“新知识”,稍稍总结了一下。
顾屿点了点头,“差不多,不过杨过明的情况也不用长期服药,新方子下去大概再有三剂他的病就会有极大的改善。”
“等明天这个时候我再来一次,开个善后方,最多也就六天左右就好。”
其实很多人对中医有个误解,那就是中医不仅治病慢就连调理身体也非常的慢。
实则不然,中药的药效其实起效很快,明明是能治病救急的药,为什么会在调理身体上没有效果甚至效果很弱见效慢呢。
那是因为调理对医生的医术要求更高,上医治未病,疾病的风还未吹起,医生就要看到健康的麦穗会倒向何方。
用药也要比真正起病时要轻上许多,人之偏性用药之偏性纠之,用药重了反而会将健康的天平推向另一个极端。
许多小医馆的医生调理便是这个样,寒多了便用热药,结果用着用着,反而成了热病,于是又开始调寒药,来往数次才真正算上健康。
但杨过明的情况不同,他是从病的方向出发,天然的在辩证方面就简单很多,顾屿又是从病程最重的时候下药,用药反应都看在眼里,对病情的把控更是经验丰富。
六天,绝对能真正的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