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10.王恢自杀,韩安国郁郁而终

武帝对王恢没有进攻单于的后勤辎重,而是擅自撤军异常震怒。王恢解释说:“一开始是计划等匈奴进入包围圈,我再伺机攻击匈奴的辎重,可以大获全胜。现在单于的主力撤军,我率领的三万汉军将寡不敌众,只能自取其辱。不战,我自知难逃一死,但为了替陛下保全三万将士,我只能这么做。”很显然,武帝并不满意王恢的解释,将他交给廷尉署,廷尉叛王恢贻误军机,当斩。

王恢太缺乏政治高度了,首战匈奴,如果不能一战制胜,更是需要以死战来捍卫战的决心,这是汉武帝政治集权的需要,武帝宁愿拿三万将士的性命来换一个政治博弈的主动权。而王恢为了活命,又做出了一个愚蠢的选择,他用千金贿赂田蚡,通过王太后向武帝求情。此时的武帝正面临着主和派的压力,如果他接受了王太后的求情,那就意味着他主战决心的动摇。武帝说:“最先倡议马邑之谋的是王恢,为此调动天下几十万军队,设计了一场很大的军事行动,纵使抓不到军臣单于,如果王恢攻打匈奴的辎重,也会有所斩获,也能安慰将士们的心。不杀王恢,怎么向天下人交代。”王恢知道武帝的态度后,才彻底明白过来,但为时已晚,最终只好自杀。首倡对匈奴作战的王恢,忠心可鉴、勇气可嘉,却这样草草地给自己画上了句号。其实,王恢如果多一些政治智慧,下狱后,不去走关系,而是高举必战的旗帜,为汉武帝解压,说不定他还能有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战争很残酷,政治比战争更残酷。

马邑伏击战后,性格沉稳的韩安国得到了重用。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处于忠厚之心。虽然他本人贪财,但举荐的都是廉洁之士,比他自己贤能。如他在梁国举荐的壶邃,臧固、郅他都是天下有名的士人,士人也因此称赞、仰慕他。武帝也认为他是有治国之才的朝廷重臣。

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五年,丞相田蚡去世,韩安国顺理成章做了代理丞相。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韩安国在一次为武帝引导车架时,不小心从车上摔下来,摔伤了腿骨。武帝原来打算正式任命韩安国为丞相,派使臣来探望他,发现他脚瘸得厉害。堂堂大汉帝国怎么能选一个瘸子做丞相呢,于是改任平棘侯薛泽做丞相。韩安国在家休养了几个月,脚伤好了,武帝任命他做中尉。一年多后,调任做卫尉。但此时的韩安国,随着卫青等新贵的崛起,已经被汉武帝逐渐疏远。时运不济,韩安国就这样与丞相之位失之交臂。

卫青攻击匈奴,在龙城大败匈奴。第二年,匈奴又大举入侵,韩安国担任步兵将军,驻扎在渔阳。韩安国活捉了一些匈奴散兵,俘虏说匈奴已经逃得远远的。韩安国就上书说现在是农忙时节,请求暂时停止军屯,恢复边境农业生产。可是一个月后,匈奴入侵上谷、渔阳,韩安国的军营中只有七百多人,出去和匈奴交战,根本抵挡不住。韩安国受伤,撤回军营坚守。匈奴掳走了1000多百姓和大量牲畜财产。武帝听说了大怒,派使臣责备韩安国,并派韩安国向东移动,驻扎在右北平,因为这时匈奴俘虏说,匈奴要从东边入侵。

韩安国很早就担任御史大夫和护军将军,后来逐渐被排斥疏远,职位不断下降。后起之秀卫青等有战功,日益尊贵。韩安国郁郁不得志。领兵驻守又被匈奴侵袭,损失很大,心中惭愧,希望能被朝廷召回,结果又被派往东部,心中郁闷,几个月后竟然吐血而死。

班固评论:以韩安国的远见卓识,已经达到人生顶点,后因坠落车下受伤,忧惧而死,成败利钝,莫非命中注定,可叹!

韩安国在汉景帝至汉武帝初期的政治稳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在调和诸侯与中央关系、维护皇权方面贡献显著。在汉武帝转向对外扩张的背景下,韩安国的谨慎态度显得不合时宜,他的失败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局限,也反映了汉初“黄老之术”与武帝“积极有为”政策之间的冲突。他的经历折射出西汉中期政治与军事战略的转型,也揭示了个人命运与历史潮流之间的深刻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