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飞逝的时光岁月

一转眼,时间就过去小半年。

天启元年的这一年,中原地区虽然出现小片区的干旱。

但总体年景还是不错的。

朱云飞在商山别院封地内,种植的红薯,土豆,玉米,辣椒等新式农作物。

也在九月下旬,全面丰收。

十亩实验田,红薯种植了四亩,玉米和土豆各种植了两亩多地,剩下五分田种植了辣椒等多种瓜果蔬菜。

朱云飞的身份问题,收取当天,朱云飞并没有出现在田里。

而是由王铁锤带领一帮庄丁,忙活了三天,才把田地里粮食收了回来。

“殿下,红薯一亩地收获足足有十一石之多,真的让人难以置信啊。”

负责计数的宋瑶,尽管是亲眼目睹,但仍然有些不敢相信。

十一石就是一千六百五十斤的亩产,这样的亩产,在大明朝绝对是前无古人的佳绩。

一脸兴奋的宋瑶,看着朱云飞激动的汇报道。

“还有土豆,也有八石五斗,就是玉米也有六石之多,这简直是奇迹啊。”

“瑶儿,你不会记错了吧,真有那么多?”

张嫣好歹也是小地主家庭出身,亩产四五石粮食,基本是一种常识。

可直接翻了一倍多的收成,而且还是旱地,不是水田。

这样的结果,让她也是一脸不敢置信。

倒是朱云飞一脸坦然,微笑着说道。

“没有什么好惊讶的,这样的收成,只能算是还算不错。”

“再说这些都是带着水份的,晾晒存放下来,会缩水三成。”

“而且红薯和土豆不耐储存,最多存到来年秋收前,基本就会腐烂。”

“所以这些粮食,都只能用来应急,无法替代小麦和水稻。”

听到朱云飞这么解释,张嫣还是很高兴的说。

“那也很不错呢,秋收现在边储存边吃,这样就可以节省小麦和稻谷。”

“而且种植只需要旱地,水田之中,依旧可以种植粮食,百姓们即便不能富裕,也能解决温饱问题了。”

“嫣儿姐姐说的有道理,来年要是能够推广种植,商山乡的百姓,可就不愁没有粮食吃了。”

宋瑶也是一脸憧憬之色。

对于这个问题,朱云飞则是只能苦笑。

现实的问题是,没有朝廷允许,他们现在种植的粮食,实际是不被允许的。

这也是为何这些新式农作物,明明在数十年前,就在沿海有进入大明,却始终没有普及种植的原因。

朱云飞在自己封地内,种植一小片,是没有问题的。

但要是推广大面积种植,那就是违反朝廷制度,属于违法的行为。

所以朱云飞也并没有打算,现在就进行推广种植。

他的打算是在唐王府的封地庄园内,执行内部种植。

然后等待干旱年岁,在小面积散发一些种子出去,给庄园附近乡里的百姓种植。

“好了,今天是个丰收节日,咱们就在山庄内,好好庆祝一下。”

“王管事,你去安排一下,后天重阳节,在别院内置办篝火晚宴,请乡亲们来庆祝丰收和佳节。”

朱云飞大手一挥,豪气的说道。

“小人遵命。”王铁锤恭敬的拜道。

岁月匆匆,不知不觉之中,一年又一年的时间,悄然之中流逝。

在朱云飞的执掌下,唐王府的各大庄园。

每年都在加大种植桑田,以及红薯,土豆和玉米等新式农作物。

随着各大庄园新式农作物的丰收,南阳府各县的一些百姓,也开始偷偷在旱地种植起了新农作物。

因为都是自家自留地小片种植,南阳府衙基本也不管。

虽然天启一朝,短短的七年之内,爆发了激烈党争。

权势熏天的魏忠贤,把朝野内外的文官集团,打的几乎毫无还收之力。

但远在朝堂之外的南阳府,这七年之中,却是风平浪静。

在朱云飞的扶持下,许复这七年来,一步一个脚印。

如今已经做到正四品知府一职。

而谢文锦这个前任知府,因为卷入党争之中,与前任巡查御史袁化中,皆死在了争斗之中。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年轻的皇帝朱由校。

偶然之间,在御花园划船落水,仅仅过去半个月,突然病重驾崩。

在朝野哗然,满朝震动的情况下,年仅十八岁的信王朱由检,在灵前继位。

并为先帝发丧,开始了他的执政时期,并定下次年改年号为崇祯。

而这一年,既为公元1628年。

年轻的皇帝继位,便雄心勃勃的启用了袁崇焕为蓟辽总督。

制订了五年平辽的宏图伟业。

然而,辽东女真的乱象还没开始平息。

持续三年有余的旱灾,却在关中地区彻底爆发。

以高迎祥为首的第一代农民义军,在陕北举起大旗。

仅仅数月时间,就攻略十余个州府。

当义军叛乱的消息传出,朝野身上下一致震动。

而在南阳城内,已经苟了八年之久的朱云飞,听到关中大乱的消息,却忍不住大笑而起。

“来了,终于来了,属于我的时代,终于来了。”

站在大商山山南之巅,望着关中方向,张开着双臂的朱云飞,深吸一口气,心中多年的郁结之情。

在这一刻,仿佛得到全部的宣泄。

这八年来,朱云飞虽然一刻都没有闲着。

但就像一只笼中之鸟的他,只能默默耕耘在大商山之内。

方圆六百里的大商山境内,东南西北中四个方向,以及中部深山之中。

在他的一手设计筹建下,修筑了五座各自能够藏兵三千人的坞堡。

而这些年来,朱云飞在大商山内,收纳了一万多流民。

这些流民有一半是青壮之人,一半是这些流民家眷。

他们被朱云飞收留之后,主要是在山中修筑坞堡,并参与一些军事训练。

朱云飞对他们的管理,也是是军事化管理。

无论男女老少,统一以军队模式,进行系统管理。

一万两千多名从关中,中原地区逃难下来的流民。

在朱云飞长年累月的军事化管理下,人人身上都有了一些杀伐之气。

朱云飞以一千户为一个单位,任命了十二个千户。

这十二个千户,都是他这些年,一手带出来的弟子。

因为这些千户,全部是从蹴鞠队中的挑选出来成员,人人弓马娴熟,身强力壮。

而且都是他收养的孤儿,像这样的弟子,在唐王府,现在足有三百余人。

这些弟子大多数书都是十二岁开始,就被朱云飞收留在府中,进行培养训练的。

可以说这些弟子,也是朱云飞现在手中的骨干力量。

“宋先生,天下即将大乱,我们筹备的力量,应该足够支撑我们,在南阳站稳脚跟了。”

从大商山下来,来到乌云岭中部坞堡,朱云飞挥退左右。

给坐在下首的宋献策,倒了一杯茶,举起茶杯显得从容而自信的说道。

转眼八年时间过去,如今的朱云飞已经二十五岁。

二十五岁的年纪,显然是风华正茂的年纪。

多年来的训练,把朱云飞的肌肤,晒成了古铜色。

如今的他身高已经达到七尺有余,约莫一米七八的样子。

猿臂蜂腰的身躯,健壮的犹如一头矫健的猎豹。

刀削般的脸庞,轮廓分明,俊朗有形。

一双鹰目锐利中透着慑人的锋芒。

“殿下,长风镖局已在襄阳,荆州,武昌三地,建立了稳固的势力,城中的的兵力部署,尽在我们掌握之中。”

“只要殿下登高一呼,我们不但能够迅速占领南阳,还能快速拿下湖北。”

“即便拿下整个湖广布政司行省,也绝对不会有什么难事。”

在朱云飞的目光注视下,宋献策端起茶杯,一脸轻松而自信,给出了他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