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求追读,求收藏)
- 经营书店:给朱元璋讲靖难之役
- 配一根
- 2013字
- 2023-12-22 08:00:13
“没有!”
李承德摇了摇头。
“呼!”
“还算这个畜生有点用。”
朱家三人立马呼出一口浊气。
最起码他们心中所想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明史历朝文武最厉害的三位皇帝,都可以想象的到,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困境。
京城空虚,瓦剌一下子灭掉大明十几万精锐。
南下,可直取京城,到最后大明只有两种选择。
南迁,或者君王死社稷。
到时候大明将是第二个宋朝的翻版。
不过,看到李承德摇头否定,朱祁镇并没有主张南迁。
三人终于是在这个畜生的身上,找到了一丝朱家的影子。
但随后的话语,打破了朱家三人的幻想。
只听李承德苦笑了一声道:“当时大明军队全军覆没,朱祁镇也被瓦剌部所俘。”
“所以他也就没有计划,主张南迁。”
“不是朱祁镇深明大义。”
“只是人在留学途中,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什么玩意?”
朱元璋眼睛瞪得溜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李承德解释道:“当时朱祁镇被瓦剌所部被俘,跪倒在地,请求瓦剌首领也先,放过自己这条命。”
“说,只要放他回去。”
“以后大明对瓦剌俯首称臣。”
“啪!”
朱家三人直接坐不住,立刻站起身。
眼神阴沉,看着彼此。
都从彼此眼神之中,看到了荒谬二字。
他们本以为朱祁镇已经不当人子了。
没想到这个世界还有如此厚脸无耻之人。
朱家祖宗的脸,全让这个畜生给丢尽了。
纵观大一统王朝,历史上只有一对父子皇帝,被异族所俘。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徽宗、宋钦宗。
在靖康之变后北宋亡国,被金人俘虏北上,也是因为如此导致了北宋灭亡。
这俩人,早就被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没想到百年之后。
朱家子孙,竟然也冒出了这么一个‘名留青史’之人。
“这畜生,怎么没有死在战场上。”
朱元璋恶狠狠的说道。
其余两人朱棣,与朱瞻基,同时赞同这个想法。
这不是人的玩意,怎么就不死呢?
怎么还有脸活在这个世上。
就当朱家三人担心没有皇帝的大明王朝,该何去何从的时候,他们再次听到李承德转递了一个坏消息。
“也就是朱祁镇被俘的同年。”
“也先首领带着十余万骑,和朱祁镇,发起了对京城的围攻。”
“就当也先部被紫荆关堵住去路的时候。”
“‘大明战神’朱祁镇再次登场。”
“他凭借自己皇帝的身份,要求守关兵将,打开城门,放瓦剌部进入。”
“从此,‘大明战神’朱祁镇就此改名成,‘叫门天子’。”
“畜生尔敢!”
朱元璋此时眼中充血,要不是现在朱祁镇还没生下来。
朱元璋早就一刀,杀了这个畜生。
大明的皇帝,竟然要求自己的兵将,给敌人开城门。
真是天下之滑稽。
从未见过如此厚脸无耻之人吗?
难道他不知道廉耻二字?
他还是大明的皇帝吗?
不。
他还是人吗?
朱元璋此时的感受,也是朱棣与朱瞻基的想法。
尤其是朱瞻基。
他简直不敢想象。
自己竟然生出了这么个玩意。
这真的是我生的孩子吗?
不。
肯定不是。
一定不是。
就当朱瞻基怀疑人生的时候。
李承德道:“守城的兵将并未因皇帝的话语而开门。”
“虽然他们知道,违抗圣旨是杀头的罪。”
“但他们明知道死,但还是一如既往的坚守。”
“因为他们知道。”
“他们的身后,则是老婆,孩子,甚至是关系到整个大明王朝的去留。”
“好,不愧是咱大明的兵将。”
这一生都在巩固皇权的朱元璋,此时非但没有愤怒,而且还欣慰的笑出了声。
即便皇上在敌人对面。
也并没有迂忠。
而是一直用后背扛起了大明的江山。
这才是大明兵将。
“好样的!”
而一直沉默不语的朱棣,此时开了口。
他向李承德问道:“也先,攻破紫荆关应该是时间问题。”
“等瓦剌部,攻破紫荆关之后,应该可以直取京城了吧。”
“那大明是不是已经做好南迁的准备。”
大家都是久经战场的马上皇帝。
在朱棣道出关键的时候,朱元璋,朱瞻基,立刻反应了过来。
虽然紫荆关兵将舍生忘死。
但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援军,没有后勤。
也抵抗不了多久。
而这个时候的京城,可以想象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色。
皇帝被俘。
大明十几万的精锐,被瓦剌屠杀殆尽。
人心,士气,必定是前所未有的低迷。
这个时候。
只有南迁,是唯一的办法。
当然这是在没有朱元璋,朱棣,朱瞻基三人在场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
如果三人其中一个在场的话。
必定,无人敢言南迁。
按照他们三人的性格。
必叫也先瓦剌部,又来无回。
但可惜,三人早已成为历史。
没有主心骨的大明,终究是一盘散沙。
朱元璋,朱棣,与朱瞻基,心中无不悔恨,他们已经潜意识的认为大明必会南迁。
而大明未来,肯定会步入宋朝的后尘。
说不定,至此以后,大明将再无一人踏足北方。
这让戎马一生的三位,心中产生了无尽的无力感。
不管他们多么努力,总归是做无用之功。
一个不孝子孙,瞬间便将他们心血毁于一旦。
而就当朱元璋三人已经认定大明必定南迁的时候,李承德摇了摇头道。
“没有,大明没有南迁。”
“因为有一个人站了出来。”
“谁?”
朱元璋三人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连忙问道。
“兵部尚书于谦言,南迁者,可斩也!”
“随后招募民兵,整缮器甲,分遣诸将守九门,迁徙附郭居民入城,调配通州积粮。”
“上言,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
说起这句话的时候。
李承德莫名地忽然想起了《出师表》里的一句话。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天下之重,一肩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