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与探究

读书有计划

《艾青诗选》共收录98首诗歌,大体以诗歌的创作时间为依据进行编排,故将整本书的阅读划分为四个阶段,建议用四周时间完成。为了保证阅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我们对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重点阅读篇目做了如下规划,可以在阅读时酌情参考。

阅读全书时,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 依照每个阅读阶段的具体内容,善用圈点法和批注法,及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圈点、批注的主要对象有: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具有审美内涵的意象,能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等等。

2. 综合运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先认真快速地通读全书,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相关注释、旁批和其他权威资料等,对重点篇目和自己感兴趣的篇目进行精读,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象、语言、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等。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背诵一些名篇或精辟的诗句,日后可将其灵活运用到写作中。

3. 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后,对阅读内容进行回顾,并完成“阅读·思考·生活”板块的题目,检验自己的阅读成果,温故而知新。

读书有方法

按步骤鉴赏诗歌

诗歌是一种通过富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诗歌的核心元素是意象,因此,现代诗的鉴赏须格外关注其语言、意象和情感。下面以《艾青诗选》为例,从三方面分析如何鉴赏诗歌。

首先,感知诗歌的语言,准确理解关键词或关键句在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诗歌要求以最凝练的文字表达最深刻的思想和最强烈的感情,所以好诗的语言一定是简练而精粹的。初读诗歌时,同学们要尽可能地去感受诗人遣词造句的用心,要格外留意那些能让整个诗句“活”起来的动词、形容词等关键词,如“……阔笑从田堤上煽起……”(《透明的夜》)中的“煽”,“幽暗而静寂丰富而深邃野蛮而神秘”(《低洼地》)中的“野蛮”。深入阅读后,同学们还要尝试从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诗歌创作过程中常追求语言的“陌生化”,即在内容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事、常情、常理,同时在艺术上超越俗常与老旧,追求形式与情思的新颖独特。因此,书中会有许多新异和独特的诗句,如“欢乐坐着智慧的小艇”(《写在彩色纸条上的诗》),“沉睡的广场,冲进了/醒的酒坊”(《透明的夜》)等诗句,同学们要仔细品读,或体会诗句中的意境,或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以领悟诗歌的魅力。

其次,以“意象”为抓手,循着诗人的想象,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诗人的心较常人更敏感,思维也更跳跃,因此他们在创作时常常将不同情景的不同事物放置一处,使之形成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要想迅速掌握诗人的思维线索,捕捉意象并进行感知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从艾青三四十年代的大量诗作中可以看出,活跃在诗人心灵视野中的两大意象系统主要是“土地”和“太阳”。土地、乡村、旷野、道路、河流等,寄托了诗人对祖国和对大地上的劳动者之爱;而火焰、太阳、黎明、春光等,则代表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当面对诗中形态各异的意象时,同学们还应该注重整体感知。例如,阅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同学们可以先牢牢抓住“土地”这个中心意象,然后有条不紊地将风、雪、赶马车的农夫、雪夜的河流、破烂的乌篷船、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失去田地和家畜的土地的垦殖者等意象串联起来,进而梳理出诗人的描写顺序和情感线索。

最后,涵泳诗情,体会诗歌的深层意蕴。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翻开这本《艾青诗选》,同学们会发现:作者既从社会中寻找诗情,抒发时代之思;又从自然中寻找画意,描绘万物之韵。在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中,艾青的诗歌充满了饱满的激情,他诚恳地倾吐对祖国大地与人民的热爱,热情地传达对光明的向往与希冀,总能引起人的共鸣。1976年,诗人归来,此后的作品虽延续了歌颂光明的主题,但诗风为之一变,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带来的智慧,他的诗歌中增添了议论和说理的成分,浓缩了自己对生命的体悟。若想深入理解艾青诗歌中耐人寻味的哲理,则要揣摩凝集在特定意象中的象征意义。例如《礁石》一诗,显然诗人之意不在写一块石头,而是要借用礁石迎着风浪屹立海岸的形象,象征一种不畏困难、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从而回答“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个要求生存权利的人,遇到连续的迫害该怎么办呢”的问题。拨开意象的迷雾,窥见诗人的本意,进而挖掘诗歌的深层意蕴,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体会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掌握几个具体的诗歌鉴赏的方法

在遵循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同学们要进入艾青的诗歌世界,还可以使用一些具体的鉴赏方法。这里列举几种,以资参考。

1. 知人论世

阅读艾青的诗歌前,同学们可以先查阅诗人的传记资料,全面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梳理诗人的生活经历、心路历程、人生志趣等。如果同学们了解到艾青早年被寄养在贫苦的农民家,便不会讶异这个“地主的儿子”缘何濡染了农民的纯朴和忧郁;如果同学们了解到艾青曾留学巴黎学习绘画,也不会惊诧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极具视觉效果的色与光。此外,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也十分重要。创作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诗歌,即使是同一个题材,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同学们要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加以鉴赏。

2. 吟咏诗韵

艾青是自由诗体的提倡者,他的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散文美,语言朴实、鲜活、自然,非常适于吟咏。因此,吟咏《艾青诗选》中的诗歌时,同学们可先解读诗歌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准确把握其内在含义和外在情韵。然后仔细揣摩其中的感情色彩,体会诗人情绪的变化,根据情感的变化确定吟咏的语气、语调、语音、语速,即确定语气上的情感态度、语调上的高低轻重、语音上的准确无误和语速上的快慢节奏。最后根据内容和诗意表达的需要分析韵律,在把握好基调的前提下,反复吟咏,细细品味。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诗人并不着意于诗句的字数、行数、韵脚的统一,而是通过有规律地运用排比、反复句式,穿插配合着陈述、感叹、呼告等语气,构成了诗歌独特的节奏律动。这首诗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二小节)主要表达诗人对乳母大堰河的怀念和痛悼,所以在吟咏时应注意语气要真诚,语调要低沉,语音要准确,语速要缓慢。

3. 比较异同

阅读名著时,比较异同是我们加深对作品认知和理解的一个好方法。以《艾青诗选》为例,同学们通过阅读艾青不同时期的诗歌,不难发现诗人的诗风所发生的转变;而通过艾青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比较,则能对艾青的诗歌特色和诗学成就有更为全面的把握。比如,同样是写太阳,郭沫若与艾青的诗歌都表现了历史转折时期的一些相通的情绪——对光明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呼唤;但是,在抒情主人公与太阳的关系上,在太阳的象征意义上,两位诗人的处理或隐或显仍有许多区别。在鉴赏诗歌时懂得比较异同,同学们将能从不同视角感受艾青诗歌的艺术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