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创业篇:从职场人到创业者
第1章 职业经理人与创业独行者的抉择
2011年,我任职的企业(中国500强)发生了一场非常大的内部人事变动。原来的外贸部门总经理A因为业绩不好和管理不善被迫辞职。原来的外贸部门副总经理B本来也打算跟着辞职,但在A的劝说和老板的引导下,B留了下来,以维持原有团队的稳定。随后,B向公司提交了一份公司整改方案,希望借此竞选外贸部门总经理一职。
众人都以为外贸部门总经理一职非B莫属,没想到外贸部门总经理助理C也不声不响地参加了竞选,而且结果令人诧异,C居然竞选成功,跳级当上了总经理,B愤而辞职。身为B直接下属的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开始思考是否要辞职创业的。
辞职创业,看似一个简单的选择,认真思考,我们会发现它是“要不要辞职”以及“辞职后是否创业”两个问题。进一步思考还会发现,创业是关于“我在未来3~5年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
这个就是“战略”,它决定什么样的选择对于我们来说是有价值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战略?
简单来说,战略是一种对未来和全局的规划设计,反推我们当前所要完成动作的过程,它可以简单分解成三个要素。
战略目标:对未来经营活动所能取得的主要成果的期望值。例如,我的目标是在45岁的时候可以退休,这个就可以称为战略目标。
战略规划:对目标进行分解,将事物发展朝着总目标推动。例如,为了45岁能够退休,我必须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在30岁、35岁、40岁和45岁分别需要挣多少钱,这个可以称为战略规划。
战略实施:坚定不移前进,即使牺牲当前利益也在所不惜。例如,我已经规划好要通过创业去实现45岁退休这个目标,此时突然有公司给我双倍年薪邀请我去工作,虽然条件诱人,但我不能去,我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来执行,这就叫作战略实施。
为什么说战略决定什么样的选择对于我们来说是有价值的呢?
因为价值永远是一个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例如榴梿,对于喜欢吃的人来说它是“水果之王”,但是对于不喜欢吃的人来说则难以下咽。战略,简单来说是确定“我们期望的到底是什么”,从而确定什么样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是有价值的,以及价值是多少。
例如,我可以选择继续留在原来的中国500强公司,两三年之内,应该可以当上外贸部门总经理。
我也可以选择辞职,然后换一家公司,年收入应该可以直接翻一番。
我还可以选择辞职,然后去努力创业,但收益未知。
假设不以战略为前提,单纯看收益的话当然继续留在原公司是最好的选择,可是当我们将选项和“45岁退休”这个战略目标结合起来看时,会发现潜在收益最大的(即使乘上成功概率之后)其实是创业。
说完收益,我们接着说成本。
经济学定义的“成本”,和日常生活中的成本不一样。
日常生活中的成本是这样的:一套空调的材料成本X元、管理成本Y元、物流成本Z元,那么X+Y+Z就是这一套空调的成本。
但是经济学当中,成本的概念更多指“机会成本”。
什么意思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有两个兼职打工的机会。一个是肯德基,一个是麦当劳。当你选择肯德基的时候必然会放弃麦当劳,反之亦然。被放弃的那一个选项所能够带来的价值,是你本次选择的机会成本。
所谓机会成本,是当你面临多个方案选其一时,被舍弃的最高价值选项。譬如阅读这本书的时间,有些人拿来吃饭睡觉,有些人拿来玩王者荣耀,有些人却能挣许多钱。选项不同,机会成本不同,时间价值自然也不同。
那么,在是否应该辞职创业这件事情上,我们应该怎么计算机会成本呢?
请拿出一张纸,分别写下“继续打工”“辞职打工”“辞职创业”三个选项。然后,在每一个选项下方,写“我将收获什么”以及“我将付出什么”。收获标记为正分,付出标记为负分。最终每个选项的正负分相加,自然能够得出每一个选项的总得分是多少。
假设继续打工得80分,辞职打工得60分,辞职创业得40分,当选择辞职创业的时候,机会成本就是继续打工的80分。这意味着,辞职创业的机会成本过高,并不划算。
从这个角度出发,创业者在创业一段时间之后一算账,发现收入与支出相同,表面上看不赚钱也不亏钱,然后安慰自己至少还能活下去。但实际上大概率是亏钱的,因为没有计算机会成本,没有计算假如不创业而选择打工的话工资会是多少钱。譬如我有一位朋友,从企业离开后开了一家咖啡店。有一次我问她:“开这样一家咖啡店,一年能赚多少钱?”她笑着回答:“还不错,今年赚了20万元。”
这算是辞职创业成功吗?确实,表面上看她一年能收入20万元,但她在企业上班时的薪酬,一年有50万元。这样一比较,辞职创业的机会成本就太高了,远没达到“盈利”的程度。
最后,再来说一说风险。
所谓风险,是某一件事情可能存在的不良影响。在创业之前,我们都会将未来想象得特别美好——很快能签到单,很快能招到人,很快能赚到钱……在真正开始创业之后,对于风险和困难的估算不足,准备不充分,结果“撞得自己满头包”。
风险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我们不可能完全规避风险,只能尽力让风险可控。
尤其是对于创业这样的不可预知的工作,我们更应该尽己所能将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到,然后问自己:“当问题发生时,有备选方案吗?当问题发生时候,后果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吗?”
我在创业的这些年里,遇到过很多困难,走过许多弯路,我能一路走到今天,靠的是所有最差的后果都在我的承受范围之内,即使问题发生,我也不会“伤筋动骨”。
综上所述,在考虑是否要辞职去创业时,应该考虑三个维度:价值、成本和风险,然后在这三个维度中寻找一个最有利的平衡点。
除此之外,还要深思以下三个问题。
1.我离开企业,是因为“问题”还是“机会”?
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因为问题而离开的人,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却未必知道自己要什么,而后者往往会陷入不停跳槽的死循环。
2.我明确“创业三要素”了吗?
(1)我掌握市场端了吗?
我了解市场吗?我了解客户的业务吗?我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只是私人情谊,还是我能够给他带来价值与利益,即使更换公司也不会改变?
(2)我能力足够了吗?
例如对于初创企业而言,获取订单的销售能力是最重要的,包括从无到有的破冰能力、挖掘客户真实需求的能力、完美呈现解决方案的能力等,这些能力我已经具备了吗?
(3)我掌握供应端了吗?
不是拥有一个开工厂的朋友就能称为“掌握供应端”。除了掌握足够的行业知识之外,还得明确重点供应商是否真的具有市场竞争力,是否与我理念相同、能力互补以及利益绑定。
3.我辞职之后非得创业吗?
10年前我刚刚辞职创业时,只有20万元的存款。根据当时的消费水平,如果我没有办法在半年之内盈利,就得马上回企业上班。即使能够在半年之内盈利,由于我离职前的年收入约为30万元,假如没办法在创业一年之内盈利30万元以上的话,就属于“机会成本太高”。
但在半年之内创业盈利,且在一年之内盈利超过30万元,谈何容易啊!
所以表面上我们向往创业,其实真正向往的是创业成功后的财富和自由生活。我一没有钱,二没有资源,靠着一个“莽”字踏上创业路,这样的创业就只是在赌而已。能够在后来走上正轨,纯粹是自己运气好。
但话又说回来,创业本来就是一件“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的事情,即便考虑得再多,往往也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折腾。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传说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有一次带领弟子们来到一片麦田,让他们每一人在麦田中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规定所有人都不能回头,且每个人都只能够摘一支麦穗。第一个弟子刚刚走了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还有许多更大的麦穗;第二位弟子则一直犹犹豫豫,舍不得下手,直到终点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最大的麦穗;而第三位弟子则把麦田分为三份,走第一份麦田时,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在第二份麦田里验证他之前的判断是否正确,然后在第三份麦田里摘取了最大的那一支。
在现实的世界里,很多时候并没有最佳决策,只有最满意决策。我们不可能准备完美再出发,很多时候只能够边走边调整路线。对于创业早期的人来说,要做出一个好决策除了需要科学考量之外,还要赌一个人的眼光和勇气。所以,如果决定做,就不要犹豫不决,畏首畏尾,否则很可能最终创业未果,打工也毫无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