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医大师张震中医实践领悟与研究心得(第2版)
- 田春洪主编
- 7字
- 2022-04-24 11:37:04
第一章 直言中医
第一节 中医学是具有相应科学性的人类医学
中医学是具有中华深厚文化底蕴的人类东方医学,是关于人体生命活动、健康维护、疾病诊治的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起源于古代,依托我国原创的哲理性医学理论和实际临床疗效,延续发展至今,历久不衰。其中蕴含着较先进的学术思想、独树一帜的诊断学范畴,不断积累的临床经验,并与人文观念有所交融的丰富内容,其主要理论与诊疗方法具有相应的科学性。至于其科学性究竟如何,必先了解当今科学与科学性的含义,明确科学的本质属性与特征,才有衡量和评价的标准。
从总体上看,科学乃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及其思维规律的知识体系。无论各种知识体系都不断经受着社会实践的检验而获得发展深化与提高,并以各学科特有的概念范畴、定理或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着客观世界有关事物的本质与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意识形态,同时又是人们赖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事物的行动指南和有力武器。
古代人民由于受生产力发展程度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对于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只能是笼统、粗疏和直观的。对于各种知识的理论概括都不可避免地包含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框架之内。我国古典哲学中近似物质概念的“五行”与“气”和接近于对立统一观念的“阴阳”等范畴便很自然地成为中医学构建其基本理论、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的理想工具和自然依据。人类的任何知识及其体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验方法的增加、更新和完善,认识的深化与发展,才纷纷从哲学的框架中解脱和分化出来,逐渐形成各种独立的自然或社会等不同的学科。而且每门学科均处于不断的细化的过程之中。学科与学科之间又必然相互交融渗透,衍生出相应的远缘杂交或边缘科学。但凡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检验而被证实了的知识体系,无论其分化程度如何,都蕴含着相对真理的成分和合理的内核。
因此,知识体系的科学性,一般都表现为:第一,各学科的理论体系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不易达到绝对权威的程度,但其主要理论中所含有的相对真理的成分和合理的内核则始终不怕被质疑、被否定或被攻击。第二,每一门学科均有其相应的适用范围和难以避免的局限与不足,并非在任何情况或场合下都有同样的功用。第三,任何知识体系,均来自人们对社会实践(包括科学实验)结果的思考与总结,都是人们对实践反馈或实验获得的信息的理论概括。
中医学形成于距今2 000多年前,是我国历代医家们长期诊疗实践的经验结晶与原创的理论概括,是“原生态”的知识体系,主要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以个体化诊疗技术、灵活多样的治疗方法为基础,以较安全而确切的疗效为依托,延续发展到今天仍受患者信赖。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与不足,但其核心理论与实用技术始终不畏质疑、攻击与否定。如20世纪初余云岫中医师赴日本学习西医归来,撰写《灵素商兑》等专著,借瑕以掩瑜,攻其一点,全盘否定中医。继而则有“废止旧医案”的提出,1914年南京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更公然宣布“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等谬论,欲置中医于死地,终未得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期卫生部领导王斌等同志认为中医是“封建医”,拟通过组织中医师学习西医而改造中医,后经党中央制止并号召西医师学习中医。近年来民间又有否定中医之逆流涌动,但中医学术仍巍然屹立,继续受众多患者的信赖。
诚然,中医学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憾和不足,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由于受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医学尚未能从古典哲学的框架完全脱离,诊疗理论和技术虽有特色和优势,但发扬不足,适用范围亦有一定局限。然而中医学却始终十分重视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历代医家皆有不同程度的开拓与创新。当今西方医学已成为国际主流,而中医学仍为维护人民健康所需要,据初步估算,我国每年约有2亿以上的患者接受着中医中药的治疗,而更多的患者则由综合医院的部分西医师给予西药加中成药的治疗或给予纯粹的中药制剂治疗。这都由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中医药学具有的相对科学性。随着国家的重视、社会的关注、研究工作的进展、继承创新成果的不断取得,中医学必将充分展示其作为现代自然科学之一员,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