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中的近代中国与世界
- 陈丹编著
- 6503字
- 2022-04-02 11:22:23
二 有关鸦片战争的影视作品
(一)《林则徐》(电影)
这部电影由郑君里、岑范导演,叶元、吕宕编剧,黄绍芬、曹威业、周诗穆摄影,赵丹领衔主演,海燕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摄制。该片是历史人物传记片,也是新中国电影中的经典性作品,同时还是在美国上映的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195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对于新中国来说,10周年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节点,要好好庆祝。所以拍摄的这部电影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特点,其一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其二是在美国上映。
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将民族的特点融入进去,这是该电影能在艺术上获得成功、受到民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电影的海报上,林则徐拿着望远镜,穿着斗篷,风尘仆仆的样子。这是林则徐的经典形象。电影中赵丹饰演林则徐给人一种正气凛然的感觉。从电影在船上拍摄的一个镜头中,可以观察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布局。中国人站在高台上,而外国人则在台下。中国人俯视外国人,高高在上,而外国人则仰视林则徐,突出了林则徐的高大。
这部影片在塑造人物时,着意于意境的创造,在意境中烘托人物的感情,使影片有一种雄浑壮阔的风格。编导者对浩瀚的史料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剪裁与提炼,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朝野上下广阔的历史画面,同时,塑造了林则徐这一个“民沾其惠”“夷畏其威”,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英雄形象。影片饱有一种含蓄、和谐、疏密得当的意境及鲜活、洗练、韵味悠长的抒情色彩。
(二)《林则徐》(18集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的制片人为张德新,编剧为郑怀兴,导演为宋昭,徐正运扮演林则徐,由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福建华兴信托投资公司、林则徐基金会联合摄制,于1997年献映。开拍之前,该剧制片人张德新首先邀请文学界、史学界专家,集中研讨,修改剧本。该剧全面吸收了史学界近年来关于鸦片战争和林则徐的研究成果,深刻剖析了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忠于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全剧以深沉的理性思考和史诗般的笔触,以林则徐禁烟为主线,突出表现以他为代表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地与外国侵略者和清皇朝腐败势力展开斗争,表现了林则徐作为‘放眼世界第一人’、最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远见卓识。全剧情节丰富,风格凝重,并将时代悲剧与历史回归相结合,具有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艺术震撼力。”[1]
林则徐为福建人。这部电视剧中塑造的林则徐形象,与同名的电影相比,给人的感觉不再是单一的,而是趋向多元化。
(三)《鸦片战争演义》(26集电视剧)
又名《鸦片战争风云》,是1997年由广东省主要影视制作部门制作的26集电视剧,作为香港回归的献礼。领衔主演为李保田(饰演道光皇帝)、许还山(饰演林则徐)。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塑造经典的艺术形象,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颂扬中华民族誓死反帝反侵略的爱国精神,揭示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内在原因。
主要欣赏其中的两个片段。
片段赏析1:魏源、林则徐对于世界的认识。在这个片段中,林则徐对于世界地图是怎么评论的?他说世界这么大。林则徐本来认为中国在世界的中心,而实际上中国在地图的东方。他又问:英国又在什么地方呢?广州呢?从这个片段中,我们认识到,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林则徐一开始的认识也是有局限性的,但是他能够在当时的情势下积极学习,改变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
片段赏析2:林则徐写给义律的信。关注点有:林则徐对于中英贸易的认识,对于洋人的称谓。林则徐是怎样认识中英贸易的?他认为中国人需要外国的商品吗?如果英国人没有中国人的商品会怎么样呢?林则徐称呼洋人为“夷人”,好的洋人就是“良夷”,坏的外国人就是“奸夷”。
关于林则徐对外商以及外贸的认识,在其《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中有比较好的展现。[2]从中选出几个句子进行重点解读。
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恩莫大焉。
若追究该夷人积年贩卖之罪,即已不可姑容。惟念究系远人,从前尚未知有此严禁,今与明申约法,不忍不教而诛。
闻该夷平日重一信字,果如本大臣所谕,已来者尽数呈缴,未来者断绝不来,是能悔罪畏刑,尚可不追既往。本大臣即当会同督抚两院,奏恳大皇帝格外施恩,不特宽免前愆,并请酌予赏犒,以奖其悔惧之心。此后照常贸易,既不失为良夷,且正经买卖,尽可获利致富,岂不体面。
上述几段中,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字词。
“谕”:从上至下的文书,上级给下级的命令。一个谕字,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待外国人的心态。这个时期的中国人,他们对于外国人的心态,还是高高在上的。
“茶叶”:在对外贸易中,茶叶一直占据出口的大宗。文中的“大黄”,是一种中草药。它的作用是促进人的新陈代谢。大黄,“草本植物,叶子大,花小,淡黄色。块有苦味,可做泻药”。这种药材是当时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外国人如果得不到这两样商品,就没法活下去。文中“命”的意思,不是命令,而是生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其中“听”,任凭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任凭你们每年将这些商品贩运到外国去。“绝不靳惜,恩莫大焉”,“靳”,读jìn,“吝惜”的意思,整句意为:一点都不吝惜,对你们的恩情是多么大啊!
“远人”:文中的远人带有何种感情色彩,是褒义的还是贬义的?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这里的“远人”是带有贬义色彩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以后的内容会对其进行解释。
“信”:当时人一般认为英国人还是比较讲“信用”的。于是用此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果英国人按照中国的要求,缴纳鸦片,而且不再贩卖,那么林则徐会请皇帝开恩,宽恕以往的罪行,而且还有犒赏。此后,外国人照常跟中国进行正常贸易,那么就是“良夷”,做正经买卖,还能获利,岂不是很体面!
这里,为什么林则徐将外国人称为“夷”,我们后面将会对此进行解释。
(四)《鸦片战争》(电影)
这部电影的编剧是朱苏进、倪震、宗福先、麦天枢。由著名导演谢晋执导,其主要演员及所饰演角色为:鲍国安饰林则徐、姜华饰关天培、李维新饰邓廷桢、李士龙饰韩总兵、苏民饰道光皇帝、林连昆饰琦善、鲍伯·派克饰颠地、威廉士·西蒙饰义律。
该影片获得1997年第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配角奖(林连昆)、最佳摄影奖(侯咏)、最佳录音奖(来启箴、王学义)、最佳道具奖(张先春);1997年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1998年第二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这部影片取景逼真,观众的感受也更加真实。比如摄制方购买退役的旧军舰以打造英方的侵略舰;英国议会辩论的场景在牛津大学拍摄,动用了众多的外国演员,其中不乏教授、讲师,创下了电影史之最。这部大制作、大手笔的影片,在世界许多地方展映。在中国国内展映时的海报是横幅的,用中英文书写的影片名“鸦片战争”位于海报左下角,我们从而认识了鸦片战争的英语说法,即“Opium War”。海报的正中间是鲍国安饰演的林则徐的大头照,这个形象在画面中所占比例较大,此外还有琦善、颠地、妓女蓉儿、关天培等人的头像,大小不一,错落有致,这些形象在海报中出现,都具有一定的含义。
该影片在日本的海报除了改成竖幅外,与上述海报的形式相似,林则徐还是居于中间,在海报的下面1/3处,分别用中文、英文和日文写出了影片的名字,其中日文的标题最大,即“阿片戦争”(あへんせんそう)。中国在爆发鸦片战争的时候,日本对这场战争十分关注。当时的日本和中国一样,都是闭关锁国的状态,而中国的国力要比日本强大得多。中英之间交战的整个过程,通过风说书的形式传到日本,同时日本也通过各种书籍了解鸦片战争的相关情况。日本人还就鸦片战争写了《海外新话》《海外新话拾遗》等小说,此外还有研究鸦片战争的历史著作,如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斋藤竹堂的《鸦片始末》、佐藤信渊的《海陆战防录》等。[3]正是鸦片战争吸引了西方的大部分力量,使得日本能够偷安;同时,这场战争促使日本反省,他们吸取了中国的经验教训,积极谋求改革。鸦片战争的刺激,对于当时的日本而言是非常大的,他们吸取了中国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不同的开国方式,并积极谋求维新改革。150多年后,日本对于中国拍摄的这部关于《鸦片战争》的影片也同样予以密切关注,由文部省选定并在日本国内放映。
这部影片,以文学化的视角呈现鸦片战争的历史,加深了我们对于鸦片战争的认识和思考,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哲理。
在观看该影片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情节。
情节1:英国女孩与中国男子的辫子。当时男性将头顶的头发剃掉,后面的头发编成辫子。清初颁布“剃发令”,是让被征服者表示臣服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削弱其反抗意识,巩固清朝统治,实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政策。而汉族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因而清初的“剃发令”引起了强烈的反抗,清政府随之进行血腥镇压。有没有辫子成为是否臣服清朝统治的一个标志。由于历史的原因,辫子问题在有清一代都很敏感。清初颁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发”和“服”的改变具有不寻常的意义。1895年12月孙中山“剪辫易服”就寓意着他要反抗清政府,进行革命。清朝男性的发型经过变化,到了晚清时候,辫子就演变成了影片中见到的样子。这个辫子在英文中称为“pigtail”(猪尾巴);日本人将拖着长尾巴的中国人叫作“支那猪”。尽管是猪尾巴,但是能剪掉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剪掉发辫,是表示反抗清政府的一种典型举动,若被政府发现,有杀头的危险。影片中有一个叫“何善之”的角色,在海外漂泊时把头发剪掉了,要回国时,被迫戴上假发。一个英国女孩觉得他戴上辫子特别可笑,因而取笑他的假发。而当官府发现何善之戴着假发后,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可想而知。
情节2:歌妓与外国人。歌妓在社会中地位低下,有些歌妓卖艺不卖身,而影片中的歌妓受到鸦片烟的影响,还是卖身了。这也就罢了,但假如碰到卖身的对象是外国人,怎么办?这种卖身对象的区别,又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什么思想?
情节3:林则徐获取国外信息。林则徐通过何善之了解外国的情况,让他读外文中对于林则徐的描写,其中有一段文字指出:“钦差大臣林则徐,祖籍福建,家族穷苦,二十岁成为举人,二十七岁考中进士,为官至今,在盐政、海运、治河等多方面政绩昭著,深受皇帝信任。此人杀伐决断,心深不可测。”林则徐听后,问何善之:“洋人的消息一向这么迅速吗?”何善之解释说,洋人认为,谁知道消息越早,谁挣钱就越多。林则徐听后,总结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仍旧在用中国经典的话语进行总结。
情节4:官府问罪行商。鸦片流入中国,钦差大臣林则徐将何敬容等行商捉拿问罪,林则徐指出行商“富可敌国”,不仅要没收他们的家产,还要他们的脑袋,且询问他们与官府中的何人勾结,并让行商传谕洋商,让他们呈缴鸦片。何敬容后来对颠地等洋商说:“老夫的性命不保,你们的黄金日子也到头了。”他的儿子何善之将其翻译为:“my days are numbered,so are your golden days.”洋商经过投票,拒绝交出鸦片,并写了一份“禀帖”交给行商,转交给官府。林则徐看到这个禀帖后,决定封仓。鸦片在中国泛滥,清政府没有直接捉拿外国人,而是在衙门里对一群行商进行审讯,这是为什么?洋商用禀帖的形式向清政府表达意见,这又说明了什么?
情节5:林则徐对于中外餐具的认识。影片中,林则徐让何善之穿上西装,用外国餐具吃饭,何善之拿上刀叉,演示使用方法。林则徐问随从林生有什么感受,对方说:麻烦,多费一只手;林则徐接着说:中国的餐具,举一反三,变化无穷。到了影片的末尾,林则徐对于餐具又有新的评价,这个时候他的观点变化了,认为连餐具都用铁器的国家,不可小觑。
情节6:英国女王对远征中国的解说。女王认为,她如果是林则徐,也会焚毁鸦片,但是现在不是鸦片的问题,也不是少数几个贸易商的生命或财产受到威胁和侵害的问题,如果其他各国仿照中国的做法,拒绝自由贸易,英帝国在一年内就将不复存在;英国必须给中国教训,让其知道“自由贸易”的原则,这才是出征的真正原因。女王认为,英国有义务开辟远东的贸易市场,她不希望这件事由其他国家来完成。女王说,谁掌握了中国,谁就拥有了整个东方。
情节7:英国议会就派远征军问题的辩论。首先发言的两个议员不赞成派兵。一个说,中国人口非常多,有四亿,如果欧洲有这么多人,早就分裂成为数百个国家了,但中国却一直处于一个皇帝的统治下,而且说同一种语言,这难道不令人害怕吗?而且这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他认为,英国人应该同中国人贸易,而不是打仗。另一个议员身份也很尊贵,他说,中国有两个有着奇怪名字的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庄子,他们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比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还要早,而且他们的思想比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更加深奥,英国人得花许多时间才能明白他们的思想,才能了解中国;中国北方有一堵长达几千英里的长城,南方有长达几千英里的大运河。该议员说:“我们也许可以打败他们,但是我们却永远无法征服他们。”他说,他此生有一个重大的心愿,就是到中国游历,但是他宁愿游过去,而不是坐英国的军舰过去。其后颠地进入议会开始游说议员。颠地一开始出场的时候,因为他的身份卑贱,议员们议论纷纷,不想听他说话。为了让议员能听自己讲话,颠地首先打出感情牌,提到他们在中国所受到的待遇,他说自己的女儿因生病而无法同来,而且有可能两人再也无法见面。颠地向在座的议员倾诉说,在华英国人和英国的权益被侵犯了,他们指望英国派军队去救助他们,因此英国驻华代表义律写了一封信,已经转交给了首相。颠地接着说,还有三件礼物要送给议会。于是颠地拿出三个宝贝,以其为例向各个议员介绍中国。第一件是青铜器,造于两千多年前,上面的神圣花纹表现了中国人最高的理想,青铜是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金属,那时的中国人称他们为“汉代”;第二件是由一整块玉石雕刻而成的精美玉壶,它是唐代制作的,那时的中国繁荣鼎盛,其经济实力非常强大;第三件是一个精美的陶瓷花瓶,它的形象就像现在的中国那样,华丽、高傲,瞧不起周围的一切,甚至瞧不起青铜器和玉器,但是它内心中除了虚荣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个陶瓷花瓶,只要轻轻一碰就会粉碎。颠地用一根手指把花瓶推到地上,它的确摔得粉碎,然后颠地接着说,这就是当今的中国:清朝表面上高傲、自大,却不堪一击。其后议会进行投票,以271票比262票的微小差距,决定派远征军到中国。
情节8:琦善与英人谈判。这部影片中对琦善这个角色的塑造比较人性化,而林连昆因饰演琦善还获得了最佳配角奖。影片中,琦善先是把巴麦尊给皇帝的上书交给皇帝,皇帝就此问道:“巴麦尊是什么人?”在朝堂上,道光皇帝说:“那英吉利不过是一个弹丸小岛,做大清的属国都不配,怎么敢随便地给朕上书?”一位大臣说:“依臣所见,对英夷不能姑息,天朝化外子民众多,什么法兰西、米利坚,都学这样,那还了得,应当迎头痛击,驱逐出海,才为上策。”皇帝和大臣的这种天威天朝意识表现得十分明显。琦善则对他们描述了自己亲眼所见的英国军舰的情况:“那英人船坚炮利,霸居海上,奴才在大沽口亲眼看见了……那英人的战船舰炮,为奴才生平所未见,那战船航行在海上,它竟比烈马还快,那舰炮,分上下三层,发炮时,如雷霆万钧。”琦善的描述展现了他认识出现的变化,其夸张的表情和言辞让人印象深刻。然而,琦善的天朝意识是否发生了改变呢?在他与义律等人谈判中,琦善的天朝意识被充分地表露出来。谈判本是兵临城下的求和,但是琦善却不说求和,而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赐和”,而英国人也不管对方怎么说,只要能获得实际利益就好。其后,琦善又给英方提供许多生活用品,并告诉对方,他们此后就是天朝的客人了,一切饮食都由清政府款待。这种款待英国人的做法,是一时迫于无奈,还是有成例呢?这也是本讲要涉及的内容。
此外,电影中还展现了铁刀砍杀洋人的场面,展现了冷兵器对抗热兵器时的悲哀,清政府武器水平的落后也在影片中表露无遗。
当然电影用文学化的手法展现历史情景,情节不尽是真实的,但这部电影反映出当时人的思想和心态。由其作为引导,我们可以思考的问题是:第一,影片怎样展现英国的强大及中国的落后?第二,影片中如何体现了清政府的封闭意识、自大意识?第三,影片中对中国人思想的转变是如何呈现的?中国人当时如同井底之蛙,最终在东西方的碰撞下,不得不摒弃传统的华夷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