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剿匪大军

大夏的军事制度是一个各朝代的混合体,以前也是类似唐朝那种府兵加十六卫的模式,不过后来也和晚唐一样,府兵制瓦解,十六卫名存实亡。

不过大唐府兵制瓦解主要是土地政策的问题,其次才是因为战事频繁。

因为土地兼并,府兵都成了穷比,连自己都养不活了,还老是被派去边境打仗,自然就没有了战斗力。

这和明朝的军户,以及大夏现在的厢军情况差不多。兵源枯竭,难以征调,逃兵又多。就算勉强上了战场,也是一触即溃——大家都忙着逃回家当乞丐了。

但是大夏的情况其实还要糟糕些,因为大夏没钱。

大唐的府兵不能打了,朝廷还可以掏银子雇外国人打,因为大唐有钱。什么安禄山、史思明、安思顺、哥舒翰、高仙芝……这些都是外国人。

但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安史之乱就这么来了。

再说回大夏,主要问题还是边境打的太厉害。

不仅是北边的齐国在打,西边南边都有蛮夷的骚扰。

柳瑜的两个哥哥就是在西边南边从军,一年到头都喘不上几口气,几乎没有回家休养的机会。

大夏虽然富裕,但是朝廷却不富裕。

他们把国库打空了,地方上的军队也打空了,现在只能把紧巴巴的银子用在边军和禁军上。

厢军的战斗力那么垃圾,就是因为银子不够。又没有高薪,又没有装备,甚至连土匪都不如。

真正能打的,也就是花了银子的边军,以及稍微差了一些的禁军。

禁军的待遇比厢军要好,战斗力也勉强过的去,但是数量却不算多。

京城所有的卫戍部队加起来,也就五万人左右。其中负责城防的羽林卫占了一大半。然后就是负责城内治安的金吾卫,又占了一小半。

剩下其他几卫,基本上就算不上军队,只能算是一个办公衙门。

千牛卫的情况还好,毕竟是皇帝的贴身卫队,总算还有那么两千来号人马,其他卫差不多就是名存实亡,就剩个光秃秃的衙门了。

如果要出兵打仗,只能带走羽林卫的城防军,千牛卫则是一个统兵机构。

但禁军不可能轻易抽调走大规模军队,毕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卫戍京都,而不是剿匪。

为了消灭九龙山这些土匪蟊贼,朝廷之前就抽调了两千禁军,各种费用已经消耗不少。

现在柳瑜又要出征,基本不会再加派军队。

按照老郎将的估计,给他一两百的护卫就差不多了,也算是起到了一个增援的意思。

至于作战的主力,当然还是之前那两千的禁军,以及地方上拼凑出来的厢军。

柳瑜这下算是明白夏皇为什么会盯上自己了,因为他在南林府表现的太过优秀,带着几百号监察司的士兵就把牛头山土匪打了个屁滚尿流。

监察司虽然也类似军队的结构,但是和正儿八经的军队还是有区别的,无论是装备还是日常的战斗训练,以及战斗模式,都不如真正的军队那么专业。

夏皇认为,柳瑜之所以能带着几百号监察司的人打的这么凶猛,主要就是他手下那些高级战将的原因。

所以他把九龙山剿匪的事情交给柳瑜,就是指望柳瑜手下的那些战将能发挥作用。

柳瑜顿时有些无奈,夏皇还真是太看的起他了。

他那几个保镖虽然强悍,但终究只是发挥一个箭头的作用。

如果背后没有强大的军队,那几个保镖也迟早会精疲力尽,被一群土匪活活耗死。

监察司的战斗力其实不弱,甚至比禁军更有战斗意志。

因为监察司私底下的收入很高,战斗之后的奖赏也很丰厚,所以他们很乐意为聂家人拼命。

他们比禁军差的主要是装备,没有那么多盔甲,也没有太多强弓硬弩。

另外,就是专业方向不一样。

监察司的骑兵冲锋不太专业,步兵战阵也不太专业,他们平时的战斗训练主要是侧重于小规模,小团体的厮杀。

这和大规模军队交战还是有区别的。

另外,峻县还有几百名厢军参与了作战,柳瑜也花了不少银子,这才有了足够使用的兵力。

现在让他去九龙山,事情就未必有那么顺利了。

九龙山的实力比牛头山要强大无数倍,那两千禁军能够用吗?

之前因为聂小青的原因,监察司的军队都愿意为柳瑜拼死战斗,指派的任务再危险困难也都可以接受。

比如说让他们几十号人去守城门什么的。

但是那两千禁军恐怕就没这么好指挥了。

柳瑜没心情呆在军营里,随便点了个卯就回了驸马府。

他不知道会带哪些人马去九龙山,也没有兴趣去笼络军中的部下。

继续等了两天,终于等来了正式出征的命令。

夏皇果然大方,给了他足足一百大军,再给了他一个九龙山剿匪指挥使的身份。

指挥使在明朝是正儿八经的军职,一般是卫所的最高指挥官,比如锦衣卫,还有地方卫所,可谓是位高权重。

但是大夏的指挥使就比较水了。

除了监察司这种特殊单位,其他指挥使基本都是临时设置的虚职。

比如说剿匪这种临时事务,设置一个指挥使,就可以统一指挥和协调各个单位拼凑起来的军队。

但是打完仗之后,这个指挥使就不存在了,以前是干嘛的,就仍然回去干嘛。

那些拼凑起来的军队也是如此,打完仗之后就各回各家,也不需要再接受指挥使的指挥。

这种指挥使还好,虽然是临时的,但暂时还算位高权重。

另外还有官府摊派的一些徭役,比如修桥修路,运送粮草,同样也会安排一个指挥使。

所以这个官职也谈不上什么品级的问题,反正就是一个临时的负责人。

就跟战前突然委任的大元帅差不多,谁合适谁干。就算之前是赋闲在家钓鱼,只要皇帝看他顺眼,一样可以给出任命。

不过指挥使明显就没有大元帅那么高的职权,也没有大元帅那种可以临时管理整个战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