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是指细菌感染鼻窦黏膜引起的化脓性炎症,以鼻流浊涕,鼻塞,头痛为主症的一种疾患。鼻窦是头骨和面骨中围绕鼻腔周围的一些含气的空腔,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鼻窦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以青少年为多。5岁以上儿童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成年人中男女性别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常游泳、跳水及飞行者较多发。寒冷季节比其他季节多发。无明显地域性。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归类于中医学慢鼻渊病。“鼻渊”一词最早出现在《内经》,《素问·气厥论篇》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流不止也”,说明人们早就认识到鼻渊是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对本病的认识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宋·赵佶《圣济总录》中谓:“夫脑为髓海,藏于至阴,故藏而不泻,今胆移邪热上移于脑,则阴气不固,而藏者泻也,故脑液下渗于鼻,其证涕浊出不己,若水之有渊源也。”

近年来,有关鼻窦炎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采用标本兼顾、内外同治的方法,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病因病机】

一、中  医

本病多由急性鼻窦炎失治误治或感冒反复发作引起。《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鼻为呼吸之气出入之门户,故鼻窍通畅,呼吸之气出入畅利,则肺气通利;肺的经气通于鼻,鼻窍才能司呼吸而辨香臭。外邪侵袭,邪滞鼻窍,肺气失宣;或脏腑虚损,鼻窍失养,水湿痰浊上犯,停聚鼻窦而致鼻塞、流脓涕。清代费伯雄在《医醇义》中提出:“脑漏者,鼻如渊泉,涓涓流涕,致病有三:曰风也,火也,寒也。”其病机主要是痰浊、湿热内蕴,正气虚损,病变脏腑主要与肺、胃(脾)、肝、肾有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以肺为本,病久可累及脾(胃)、肝、肾,导致湿热内蕴或气阴两虚。

1.肺经蕴热

肺经素有蕴热,或热邪壅肺,肺失宣畅,邪热上攻,壅遏鼻窍,发为本病。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中曰:“鼻涕多者,多由于火,故曰肺热甚,则鼻涕出。”清·陈士铎《辨证录》中提出:“人有鼻塞不通,浊涕稠黏,已经数年……是肺经郁火。”

2.脾气虚弱

脾主运化,为升清降浊之枢纽,鼻渊日久,脾虚运化失健,气血精微生化不足,营气难以上布鼻窍,湿浊内生而为病。《素问·玉机真藏论篇》中说:“夫言脾为孤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说明脾气亏虚,运化失常,则清窍失养而为鼻渊。

3.肺气亏虚

久病体弱,或病后失养,而致肺气不足,卫表不固,易为邪毒侵袭,且又清肃不利,邪毒滞留鼻窍,凝聚于鼻窦,伤蚀肌膜而为病。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谓:“肺主气而通于鼻,其气为阳,诸阳之气,上荣头面。若气虚受风冷,风冷客于头脑,即其气不和,令气停滞,搏于津液,脓涕结聚,即不闻香臭。”

4.肾阳亏虚

久病失养,以致肾阳亏损,摄纳无权,温煦失职,鼻窍鼻窦失养,则外邪、异气易侵,鼻涕渗漏不止而致鼻渊。元·戴原礼《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鼻》亦指出:“有不因伤冷而涕多,涕或黄或白,或时带血,如脑髓状,此由肾虚所致。”张介宾《景岳全书·鼻证》则明确提出久病者“非补阳不可”的治疗法则:“凡鼻渊脑漏虽为热证,然流渗既久者,即火邪已去,流亦不止,以液道不能扃固也。故新病者多由于热,久病者未必尽为热证。此当审察治之。若执用寒凉,未免别生他病。其有漏泄既多,伤其髓海,则气虚于上,多见头脑隐痛及眩运不宁等证。”孙一奎撰《赤水玄珠》亦云:“脑漏,有老人肾经虚寒使然者,用八味丸及暖肾之剂而愈”。

二、西  医

1.本病最多见于感冒、急性鼻炎及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之后。

2.变应性鼻炎、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肿瘤等鼻腔疾病,妨碍鼻窦通气、引流,可引发本病。

3.邻近鼻腔的病灶感染,如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某些磨牙根部的感染,鼻部外伤,异物穿入鼻窦,游泳时跳水姿势不当(如立式跳水),污水进入窦内等,均可引起感染。高空飞行迅速下降,窦腔与外界形成相对的负压,将鼻腔分泌物吸入鼻窦等也能造成发病。

4.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机体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者接受放射治疗等情况下可发生真菌性鼻窦炎。现在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可能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环境污染有关,也可能由于体检工作普遍开展、影像学的进步使真菌性鼻窦炎发现率提高。

5.全身抵抗力降低,如过度疲劳,受凉受湿,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以及生活环境不良所致。全身性疾病如贫血,内分泌功能不足(如甲状腺,脑垂体和性腺等功能减退),急性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猩红热,白喉等均可诱致本病发生。

【临床表现】

一、症  状
1.鼻塞

鼻塞为鼻渊的常见症状之一,由鼻涕淤积或鼻黏膜肿胀所致。患者多因此而就诊。

2.鼻涕

鼻涕也是鼻渊的常见症状之一,可由鼻前孔流出,也可向后流至咽部。

3.吸鼻

鼻涕较浓稠时,患者常用力向后抽吸,以图将鼻涕经口排出。

4.嗅觉障碍

鼻涕黏稠,阻隔气味分子与嗅觉细胞接触,或嗅区黏膜病变,对气味分子感应失常都可导致嗅觉障碍。

5.头痛

急鼻渊常有明显头痛,位于前额、头顶或枕部,可为钝痛或剧痛,并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慢鼻渊则多有头部隐痛、昏沉或压迫感。

6.咳嗽、痰多

由鼻涕向后倒流并且刺激咽部所致。

7.鼻周疼痛

鼻渊患者常有鼻内及鼻周疼痛、沉重感,并在低头、用力、擤鼻涕、咳嗽及跳跃等活动时使鼻窦受到震动而加重。

二、体  征

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中鼻道及嗅裂等处为明显。前组鼻窦炎可见中鼻道积脓,后组鼻窦炎可见嗅裂积脓,或脓液自上方流至后鼻孔。

【辅助检查】

1.鼻腔镜检查

在前鼻镜或鼻内镜下观察,鼻腔内可见脓液,鼻腔黏膜充血水肿。前组鼻窦炎脓液位于中鼻道,后组鼻窦炎脓液位于嗅裂,或向下流入鼻咽部。

2.鼻窦X线摄片

鼻颏位和鼻额位摄片可显示鼻窦黏膜肿胀,窦腔混浊、透光度减弱,有时可见液平面。

3.CT扫描

可显示窦腔大小、形态及窦内黏膜不同程度增厚、窦腔密度增高、液平面或息肉等,并可更清楚地观察窦壁是否受损及窦腔黏膜病变的程度。

4.鼻窦MRI检查

可见鼻窦内长T2信号,可以与鼻窦软组织影像鉴别。

5.鼻窦超声波检查

主要用于上颌窦、额窦的检查,可发现窦腔内积液、息肉或肿瘤。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 断 标 准

1.有感冒、急性鼻炎等病史。

2.以大量黏液性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或头昏为主要症状,可伴有嗅觉减退或丧失。

3.鼻腔检查可见黏膜充血、肿胀、鼻腔或后鼻孔有较多的黏性或脓性分泌物。

4.鼻窦X线摄片、CT扫描、MRI扫描有阳性表现。

二、鉴 别 诊 断
1.西医

本病应与慢性鼻炎、神经性头痛、鼻腔鼻窦肿瘤鉴别。

2.中医

本病可与鼻窒及鼻菌等疾病鉴别。

【常见并发症】

鼻窦炎因窦腔蓄积脓涕并向周围侵蚀而成为病灶性疾病。正确认识并及时治疗鼻窦炎对于防止其传变具有重要意义。

1.眶内并发症

鼻窦与眼眶相邻,而且骨壁菲薄,鼻窦炎症可向眼眶扩散。并发眶内炎性水肿时首先出现眼睑水肿,并发眼眶骨膜下脓肿时开始有眼睑充血、肿胀和压痛,或上睑下垂,眼肌麻痹、视力下降或复视,甚至失明;鼻窦炎还可引起眼球后视神经炎,表现为视力下降和剧烈头痛,可致失明。

2.颅内并发症

额窦炎时易引起颅内并发症。并发硬脑膜外脓肿时症状不典型,诊断比较困难,除鼻部症状外头痛加重,卧位尤甚,可有恶心呕吐,脉缓等证;硬脑膜下脓肿时自觉症状有头痛,发热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对侧面部及上肢肌肉瘫痪或抽搐;脓肿破溃后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

3.骨髓炎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经久不愈者易引起额、蝶、筛、上颌骨骨髓炎。以额骨骨髓炎常见,除鼻窦区压痛外,头痛性质是闷胀样钝痛。X线拍片显示骨质结构不清、死骨形成和鼻窦骨壁缺损。

4.周边器官感染

鼻窦化脓性分泌物从鼻咽部向下流注,可引起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病。

5.呼吸道感染

窦腔脓性分泌物进入呼吸道可引起气管炎、反射性支气管哮喘等病。

6.消化功能紊乱

鼻窦脓性分泌物常被患者咽下,刺激胃肠,出现胃肠不适,食欲减退,腹泻或便秘。

7.远处感染

化脓性鼻窦炎作为感染病灶,还可引起感染性多关节炎、腱鞘炎和皮肤病。

【治疗】

一、一 般 措 施
1.预防感冒

鼻渊常由感冒引起,所以预防鼻渊,首先要预防感冒。勿穿湿衣裳、鞋袜,因背冷脚冻,易引起伤风感冒。患上呼吸道感染时,要积极治疗,以免并发本病。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方法对所有的人来说都具有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及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的积极作用。

3.注意饮食

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忌辛辣、刺激性和油腻食物;戒烟酒。

4.积极防治鼻腔病变

鼻腔本身病变,如鼻中隔偏曲,各种鼻炎、鼻息肉、肿瘤等影响鼻窦开口通气引流,常为鼻窦炎的诱因。过敏性鼻炎患者也可能并发过敏鼻窦炎。

5.治疗临近组织器官感染

慢性扁桃体炎、增殖体炎、慢性咽喉炎、蛀牙、牙槽流脓、口腔溃疡等很容易引起鼻渊,故应及时治愈。

6.防止窦腔进水

游泳、跳水时要注意鼻窦进水感染,所以凡头部入水前应先深吸气,入水后用鼻呼气,以抵住水入鼻内。凡头部不浸水游泳,均应用口吸气,用鼻呼气。从高处脚朝下笔直跳入水中很容易使水进入鼻腔鼻窦,引起鼻窦炎。

7.注意擤鼻方法

有鼻涕时,不宜捏住鼻翼使劲擤,以免鼻涕窜入鼻窦。可用拇指堵住一侧鼻孔,擤另一侧鼻子。

二、中 医 治 疗

本病辨证以正虚邪滞为主,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在临床实践中,可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一)辨证论治
1.痰浊阻肺

主症:鼻涕白浊,量多,味腥,鼻塞,头昏蒙,检查见鼻膜肿胀,色淡红,鼻道有较多浊涕;可见咳嗽痰多,胸闷,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治法:宣肺化痰,除浊通窍。

方药:二陈汤加减。半夏、陈皮各15g,茯苓9g,甘草5g。若鼻涕黏稠难出,可加苍术、厚朴等;若鼻涕清稀量多,可加干姜、细辛等;若鼻塞甚者,可加苍耳子、辛夷花等。

2.肺经蕴热

主症:涕黄黏量少,可流向咽喉部,鼻塞;检查见鼻膜红肿,中鼻道有稠涕。可有头痛、咽痒,咳嗽,吐少量黄痰等症;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实有力。

治法:宣肺清热,解郁通窍。

方药:辛夷清肺饮。辛夷、百合、枇杷叶各6g,黄芩、栀子、麦冬、石膏、知母各9g,升麻、甘草各5g。若浓涕量多,可加鱼腥草、败酱草等;若头痛甚者,可加菊花、蔓荆子等。

3.肺虚邪滞

主症:黏涕量多不止,色白不臭,或涕液清稀,鼻塞时轻时重,嗅觉减退,头部隐痛或胀闷不适;检查见鼻甲肿大,鼻膜色淡,鼻道有较多黏涕;平素易患感冒,遇冷感寒则病症加重,自汗恶风,气短乏力,咳嗽痰白,舌质淡红,苔白,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祛邪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诃子、甘草各3g,桔梗9g,鱼脑骨15g(煅过存性,为末),荆芥、细辛、人参各1.5g。若畏风怕冷、清涕如水者,可加桂枝、干姜等。

4.脾虚湿滞

主症:黏涕色白量多不止,不臭,鼻塞较重,嗅觉减退,头昏痛;检查见鼻甲肿大,鼻膜色淡,或呈息肉样变,鼻道有较多黏涕;可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肢体困倦,纳少便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祛湿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各10g,白扁豆15g,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各20g。若鼻涕浓稠量多者,可加陈皮、半夏、枳壳、瓜蒌等;若鼻塞甚者,可加苍耳子、辛夷花等;若涕中带血者,可加白茅根、仙鹤草等。

5.肾阳虚衰

主症:鼻涕清稀,量多不止,鼻塞,嗅觉差,鼻痒,或喷嚏时作,每遇风冷则症状加重;检查见鼻膜肿胀色淡,鼻道有较多清涕。常见形寒肢冷,精神萎靡,夜尿频多,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散寒通窍。

方药:济生肾气丸减。熟地黄160g,山茱萸、山药各80g,牡丹皮、泽泻各60g,茯苓 120g,肉桂、附子(制)各 20g,牛膝、车前子各 40g。每次 6~10g,每天2~3次。

以上方药,水煎服,每日1剂。

(二)特色专方
1.谷精汤

谷精草30g,青葙子15g,蔓荆子、决明子、薄荷(后下)、酒黄芩、菊花各10g,蝉蜕、生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饭后半小时分服。具有疏散肝经风热、清利头目的功效,用于治疗肝经风热,或气分郁热,或头面阳经郁热,或风热上犯之鼻渊。

2.取渊汤加味

玄参30g,当归、浙贝、焦栀子各9g,辛夷、柴胡各3g。气虚者加党参12g,病久者加丝瓜络10g,胃弱者加生苡仁20g。日用量:2~4岁1/2剂,4~9岁2/3剂,>9岁1剂。具有清泻胆热、清宣肺窍之功,治疗儿童鼻窦炎并发支气管炎有良好的效果。

3.升麻解毒汤

升麻、葛根、黄芩、鱼腥草、蒲公英、甘草、苍耳子、桔梗、白芷、黄芪、党参、皂角刺各5g,茯苓10g,水煎2次,分2次服。本方有清泻胃火,宣肺通窍的功效,可用于脾胃热盛型的儿童鼻窦炎。

4.清窦汤

辛夷花、苍耳子、金银花、黄芩、蚤休、浙贝、川芎各12g,白芷6g,桔梗9g,生薏苡仁30g。加减:流黄浊涕量多者加龙胆草、鱼腥草、车前子;有虚象者加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头痛者加蔓荆子、白蒺藜。每日一剂,水煎服,5剂为一疗程。

(三)中药成药
1.千柏鼻炎片

千里光、卷柏、羌活、决明子、麻黄、川芎、白芷等。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风,宣肺通窍。每次3~5片,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实证、热证者。

2.荔花鼻窦炎片

角花胡颓子、薜荔。功效:祛风利湿,消炎解毒。每次3片,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实证、热证者。

3.补中益气丸

党参、炙甘草、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功效:补脾益气,升阳举陷。每次5~10g,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脾虚证者。

4.香砂六君丸

党参、白术(炒)、茯苓、陈皮、半夏(制)、木香、砂仁、炙甘草、生姜、大枣。功效:益气健脾,和胃。每次3~6g,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脾虚证者。

5.附桂地黄丸

肉桂、附子(制)、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功效:温补肾阳。每次6~10g,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肾虚证者。

6.右归丸

山药,附子,杜仲,熟地,当归,山茱萸,枸杞,菟丝子,鹿角胶,肉桂。功效:温补肾阳,填精益髓。每次5~10g,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肾虚证者。

(四)针灸疗法
1.体针

选取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穴位及鼻部穴位为主,常用巨髎、四白、迎香、风池、合谷、丘墟、列缺、足三里、阴陵泉等,每次2~3穴,每日1次,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7日为一疗程。

2.耳针

取内鼻、额、上颌、肺、胃、肝、胆等穴,每次2~3穴,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3.穴位注射

选取体针穴位1~2穴,注入鱼腥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每穴 0.2~1ml,隔日 1 次。

4.电针

取迎香穴,消毒后,将电极置穴位上固定,按患者病情及耐受度调节电流强度,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7天为一疗程。

5.灸法

取迎香、上星、前顶等穴,悬灸10~2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适用于虚证患者。

(五)外治疗法
1.滴鼻法

可选用滴鼻灵、鱼腥草液、葱白滴鼻液、鹅不食草液等,滴鼻,每日3~4次。

2.吹鼻法

可用冰连散、瓜蒂散等,吹入鼻内,每日3~4次。

3.熏鼻法

用制川乌、制草乌、金银花、薄荷、柴胡、钩藤、玄参、白芷各15g,加水文火煎30分钟,取汁,浓缩至500ml,置电炉上加热,吸入药汽30分钟,每日2次。

4.雾化吸入

用苍耳子散为基本方,白涕加诃子,黄涕加夏枯草,头痛重加菊花、蔓荆子,鼻塞重加石菖蒲,属寒加荆芥、防风、羌活、细辛;属热加鱼腥草、龙胆草、连翘、黄芩、栀子;清阳不升加藿香、厚朴、桔梗、升麻、柴胡。将以上药物加水煎取汁,雾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10~20分钟,10日为一疗程。亦可用鱼腥草注射液、清热解毒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兑入薄荷冰少许进行超声雾化吸入等。

5.上颌窦穿刺

适用于无发热而鼻窦积脓者。按常规方法行上颌窦穿刺,生理盐水洗净窦内脓液后,注入鱼腥草液、黄连液或庆大霉素等,每周1~2次。

6.热敷法

将汤剂药渣趁热用布包裹,熨敷鼻部及鼻窦投影区。

7.负压置换疗法

用吸引器吸除鼻腔脓液,适用于儿童患者。

8.超短波疗法

将电极放置在患病鼻窦区,治疗5~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9.激光疗法

用氦-氖激光器等,照射患病鼻窦区,每次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

三、西药常规治疗
1.抗生素

对慢性鼻窦炎患者选择性地应用长期低剂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是有效的,可以减少细菌感染的毒性和细胞损害。

2.糖皮质激素

鼻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主要药物,可与口服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抗炎作用明显。但长期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有产生全身不良反应的风险。

3.抗组胺药

可以明显减轻喷嚏、流涕和鼻塞症状,但对鼻息肉的大小无明显影响。

4.黏液促排剂

在标准的治疗方法上加入黏液促排剂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

5.血管收缩剂

能收缩鼻腔肿胀的黏膜,以利鼻窦引流。但血管收缩剂不宜长期使用,会有引起继发药物性鼻炎之虞。

6.鼻腔冲洗

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手段,也是鼻内镜手术后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

7.手术治疗

鼻内镜下鼻窦手术为目前首选方法。在鼻内镜明视下,彻底清除各鼻窦病变,充分开放各鼻窦窦口,改善鼻窦引流,并尽可能保留正常组织,是一种尽可能保留功能的微创手术。此外还有还有上颌窦鼻内开窗术、上颌窦根治术、鼻内筛窦切除术、鼻外筛窦切除术、额窦钻孔术、额窦切开术、蝶窦切开术等,可根据病情选用。

【特色疗法述评】

1.本病的发病是由于感染、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黏膜纤毛功能障碍、变态反应、全身及其他因素,单独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造成了慢性鼻窦炎的迁延不愈。采用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慢性鼻窦炎的疗效,西药与中药可以联合使用,以达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2.近年来,现代医学对鼻窦炎的病因探索取得了更深入的进展。传统观点认为,慢性鼻窦炎虽是处于非细菌性感染的炎症反应状态,但是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本病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包括细菌超抗原和细菌生物膜的发现,证明二者分别在诱导炎症发生和导致炎症持续存在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在鼻窦被细菌感染后,炎性细胞、前列腺素、组胺等递质的释放,导致了炎症反应的发生,多种细胞因子在炎症过程中活跃表达,如:GSK3β、IGF-1R、IL-6、IL-1β、IL-17、IL-25 等。

3.经过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中医对本病的认识逐渐丰富和完善,总结出肺经风热、脾胃热盛、肝胆湿热及肺脾肾虚等证型。总的来说,在临床上鼻窦炎的热证多于寒证,实证多于虚证。近年来,现代医学深入研究鼻窦炎的病因病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中医对鼻渊的病因病机理解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首先,中医学认为,肺主鼻,肺气通于鼻,肺气充沛,则鼻窍通畅,肺气虚、肺经热盛则宣降失常,鼻塞流涕。在中医辨证施治的过程中,用中药宣肺通窍或温补肺脏可对鼻窦炎起到较明显的疗效,也印证了中医肺主鼻理论的正确性。现代医学认为,在组织结构和病因病理上,鼻窦和肺及支气管也具有明显相似性。二者均为呼吸道的组成部分,通过黏膜相延续,并有连续的基膜,均可产生类似的组织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呼吸道黏膜表面的纤毛功能障碍,可以同时导致哮喘和鼻窦炎的发生。其次,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湿热也是导致鼻渊发生的原因之一。脾胃为后天之本,升降之枢,运化正常则清窍得以濡养。如脾胃运化失职,湿热上蒸,蒙蔽清窍而致鼻渊。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鼻窦炎与食管反流有一定关系。胃内容物可通过反流、喷嚏或呕吐等逆行至鼻窦,从而导致或加重鼻窦炎。采用药物治疗食管反流可以减轻鼻窦炎的症状,同样,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治疗,也可以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由此可见,脾胃与鼻窦在鼻窦炎的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另外,中医认为鼻与肾也有密切的关系。肾为气之根,肺气濡养鼻窍,有赖于肾的精气充养。肾气亏虚,肺失温煦,可导致鼻窍失养而发为鼻渊。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发现,在肾脏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出现的某种蛋白的表达,同样存在于慢性鼻窦炎的上皮和间质中。有人发现在肾移植患者的5年随访观察中,肾小管波形蛋白的表达和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浸润可作为早期慢性肾衰竭的标志。波形蛋白是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的中间产物,其为细胞外基质成分沉积和胶原纤维形成提供支架,在慢性鼻-鼻窦炎中可能也存在这种作用。这表明,鼻窦和肾脏在某些疾病发病过程中存在一定关联,这也为中医采用温阳补肾的方法治疗肾阳亏虚型鼻窦炎,提供了理论支持。

4.中药药理学的研究逐渐深入,中药治疗鼻窦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中医学术流派的存在及个体化辨证施治的特点等多种原因,多局限于小样本的临床疗效观察,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等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的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若能加强对本病中医药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有机结合,将临床用之有效的复方进行药理研究,本病的中医药治疗将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5.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及物理治疗鼻窦炎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通过治疗达到改善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消除鼻黏膜炎症反应,可以起到标本兼治的功效。

总而言之,本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中药复方的药理和剂型探索方面,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随着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以及针药配合等法的综合运用,中医药在鼻窦炎的治疗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具有整体调理、多途径、多环节的特点,如果能够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今后有希望取得更大的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史丽丽.波形蛋白在不同类型慢性鼻-鼻窦炎中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26(8):354-356,359.

2.周小军,李凡成.谭敬书升麻解毒汤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1):29-30.

3.张笑芳,解礼杰.取渊汤治疗儿童副鼻窦支气管炎疗效分析[J].四川中医,2006,24(10):80-81.

4.张孜,李云川,韩晔华,等.慢性鼻-鼻窦炎细菌生物膜形态观察[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43(11):840-844.

5.何宁,梁建平,陈俊,等.IGF-1R 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与变应性因素的关系[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22):1019-1024.

6.陈旎珺,倪培华,蔡昌枰,等.IL-1ß基因-31T/C多态性与慢性鼻-鼻窦炎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5):197-200.

(李 浩 李许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