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学古人,为不贪找找理由

古往今来,无论怎样的岁月轮回、朝代更迭,总有人因为贪腐葬送前程甚至丢掉性命,也总有人等到东窗事发不可收拾之际方才大梦初醒,然而已经悔之晚矣。

其实,贪腐这种龌龊的东西不是社会的主流,中华民族向来有清廉俭朴的优良传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淡泊名利不贪不腐的名人志士,他们清白做人的故事时代流传,其中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进士陆游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宋越川山阴人。宋高宗绍兴年间应礼部试,为奸相秦桧所黜。宋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官至宝章阁待制。陆游既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又是清廉勤政的朝廷命官,一生主张抗击金国侵略收复失地,爱国之志始终不渝。他的诗清新圆润,格调恢弘。而他不贪不沾洁身自好的品质也为世人敬仰。陆游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其中多篇为教育后代清白做人的家训。他曾经告诫儿子,为官不能有贪心,为民也不能有贪心,教育儿子子龙去吉州任职要清廉自省,“一钱亦分明”。“丈夫穷空其自分,饿死吾肩未尝胁”,贫贱不能移的硬骨头精神至今读来依然掷地有声。

说到贪心,《放翁家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世之贪夫,溪壑无餍,故不足责。至若常人之情,见他人服玩,不能不动,亦是一病。大抵人情慕其所无,厌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使人歆羡,于我何补?如是思之,贪求自息。若夫天性澹然,或学问已到者,固无待此也!

在这篇家训中,陆游指明了贪或者不贪,首先是品性的体现。世上那些贪婪的人,欲壑难填,永远难得满足,而那些天性淡泊或者饱学之士,自然洁身自好,这都不足为怪。其中蕴含的意义,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想不做贪腐之人,就必须加强世界观改造,升华精神境界,才能淡薄名利,不至于失足而成千古恨。

至于一般人,陆游说,看到别人的华美艳服和珍奇的玩赏物品就动心,也是一种毛病。进而分析道,大凡人们的常情都是羡慕自己没有的东西,不满足自己已有的东西。

怎样戒除贪念,陆游开出的处方是两个想一想:一是想一想如果我有这物品,究竟又有什么用处?二是想一想拥有了这些东西,纵然让人羡慕,对我又有什么益处?陆游说,如果真的这么去想,贪婪之心自然就消失了。

陆游的话很有道理,人生在世固然离不开财富做生存的物质基础,但是超出了必需而贪得无厌,或者仅仅出于炫富的心理,实在没有实际意义。不是吗?广厦千间,安眠不过一床;良田万顷,斤粮足以饱腹。看到别人有什么、看到什么最时髦,就一味追求什么,其实活得很累,完全体会不到知足常乐的情趣。

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古人尚且懂得戒贪道理,我们不妨也为不贪找找理由。比方说,贪心太重,最容易杂念丛生,常常由此生出妒忌、愁苦、争执之心,因而消减了内心的满足、平安和喜乐之感,而这一些比金银财富更为宝贵。比方说,贪欲过盛,最容易利令智昏,做出违反人伦道德、违法犯罪的行为,甚至沦落万劫不复的深渊,最终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无可挽回的祸患。比方说,业界人士贪心,难免以假冒伪劣欺世敛财,损害社会公众的普遍利益。比方说,公职人员贪心,极易滋生腐败,难免出现权钱交易,社会就多了一些不公正不和谐,抹黑政府执政形象,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严重时甚至给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最终祸害到百姓、社会、国家……

懂一些道理是戒贪的基础,但与依理而行还有很大差距,不贪最为关键的是品德修养,学学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学学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涵养善念,根除私心,涤荡贪欲,做陆游所说的饱学之士,从而达到天性淡泊的境界,面对花花世界的诱惑心不动、志不摇,如此拒腐蚀,永不沾,方能成为一个无愧于人生、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国家民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