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5年,笔者承担了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的项目“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及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5YJC630150)。经过三年的努力,已完成全部研究任务,本书即该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增长速度下降、产能过剩、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增长动力转换和传统产业收缩等多方面挑战,要跳出资源陷阱,摆脱路径依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就必须将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工具,是应对经济新常态,培育新兴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而创新驱动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分类、模型构建、选择、实现机制与评价以及典型案例和政策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总结,以期在理论上拓展和丰富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借鉴和政策指导。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贡献如下。

(1)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特征,创新驱动、创新路径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界定和分析。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研究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从自主创新路径和模仿创新路径角度,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划分为原始创新路径、集成创新路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路径和模仿创新路径,并对每种创新路径的含义、模型构建、主要特征和优劣势进行了重点分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3)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路径、模仿创新路径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选择系列博弈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进行了博弈分析。根据以上分析,基于产业发展差异、知识产权保护、政府支持等不同条件,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选择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并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自主创新路径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拓展和丰富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相关研究内容。

(4)基于对创新路径与创新机制关系的分析,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机制、能力机制、保障机制等三大机制,并对三大机制的功能、影响因素和模型构建进行了分析。基于三大机制关系,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实现机制模型,并运用基于格栅获取的模糊Borda数分析法进行了模糊评价,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各评价指标结果进行了分析,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研究的有益拓展和补充。

(5)以华兰生物公司、安图生物公司、太龙药业公司为典型案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实现机制等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在对美、英、德、日、韩、俄、印度、巴西、新加坡、瑞典等典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启示,提出了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政策与建议,对我国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在项目历时三年的研究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商学院的领导及有关老师给予了热情支持与大力帮助。项目组成员孙兆刚博士、张艳丽副教授、齐念念硕士在内容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处理、案例收集整理及全书校对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提供了很多帮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陈凤玲、关少华、刘争编辑为本书的修改、编辑和出版付出了辛苦劳动,给予了诸多专业性指导和建议。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借鉴和参考了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虽然按照既定研究目标完成了研究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开始,尚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在后续的研究中,将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成果的应用,不断拓展和丰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领域的研究成果。由于笔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闫俊周

2019年7月于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