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林森印象

——《心力》序一

李天柱

我认识刘林森并认知他的文学素养,是从他给陈峰《逝去的古城硝烟》写的序开始的。当时给我的印象是,这个年轻人,这么有文学才华,而且明事理,有见地,确实是不多见的。后来从《中卫日报》上屡屡看到他的作品,读来怡情、爽口,令人反复咀嚼,回味再三,享受文学之美感。后来竟不自觉地不断寻觅他的足迹,发现他从财政局到教育局,又从旅游局到职业学校,再到政府办、市人大,一路转换升迁,好评不断。原来这是一位政坛新秀,被识者发现,而提携和重用。你看他协助力群市长起草的报告,极少官话、套话,没有人云亦云的随风之作,多是清新隽永、务实克难之谈。最近我又看到他的文集,文章题材广泛,立意贴近生活,他是站在基层大众的立场为老百姓鼓与呼的人,难怪他的作品受到广泛赞许。

林森的中卫教育的“根”与“土”,是探寻中卫教育史的系列篇章。他倾心钻研中卫教育,探索中卫教育的历史脉络,深情地褒扬和赞美其间的人与事,这种精神和作为,足以使他扎根于中卫教育这片沃土之中,在若干年后,人们在回顾中卫教育的灿烂星空时,必将发现他的名字。

林森还是一个无私无畏、干一行爱一行的人。在他的行政生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倾注在旅游事业中的。我看他关于旅游的一些论述、观点,无不充满诗意。无论是沙坡头沙漠旅游的开拓,还是腾格里湖和沙坡头旅游新镇的开发建设,以及寺口子,南、北长滩,他都用大量华丽而美妙的诗文来讴歌和咏唱中卫的这些美景。

正像林森钟情于教育那样,他也钟情于旅游,以致用豪放的文辞来畅叙他的心愿,舒放他的情怀,使人们为之感染,为中卫的旅游胜景所倾倒、所迷恋。

在林森的工作经历中,职业学校校长,无疑是重要而闪光的一页,在回答“职业教育工作者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一问题时,他说:“我们要以永不衰竭的热情和不断迸发的激情,用十二分真诚的教育教学实践,帮助每位学生健康成长。用博爱之行,引领他们穿越技能的璀璨长廊,用才艺之斧,另劈登堂入室之条条坦途。”他用这种精神对待职业教育,也以这种精神对待组织安排的任何工作。

下面,让我们通过他的文章,直扣他的内心世界。

散文《迁坟》,是以群众的心态,响应政府号召,完成家族宿愿,做出的一桩识大体顾大局的事。读了这篇散文,人们便在“明”线中认识了“父亲”这位退职官员,在对待政令时所持的应有态度,以及在家族中所展示的模范行为,足以令人钦敬不已。在“暗”线中,也深切感受到了“市长”工业上山、少占粮田的战略视野和宏阔气度。

散文《哀思》,是写对自己姑妈——一个农村妇女的勤俭、治家、坚忍、仁厚风范的感恩和思念。读来亲情绵绵,感人至深。

他的文集中,有三篇议论文,甚是令人叹服:《小议“龙凤”心态》《浅议“宽容”》和《上善若水》。

在《小议“龙凤”心态》中,作者说:

“期盼后辈超越前人(包括自己),既是人类改造现实世界的需要,也是知识积累的必然,更是父辈爱心的集中体现。这当然是无可指责的,但问题的症结在于,大部分父母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无根据地异想天开,不切实际地拔高培养子女的目标;一些人甚至把子女奉为‘小天使’,开小灶,设独屋,限制其活动自由,加重其家庭作业负担,如此则本末倒置,适得其反。”

“今天的父辈们,有时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些客观事实,这就是我们精心呵护的新一代,大多未经历过天灾人祸的锤炼和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磨砺,就连对困难的亲身感受也少之甚少,导致其勤劳和耐力都不如曾经历过苦难的父辈。”

“人类创造了现代文明。作为历史积淀和时代结晶的新一代,不仅要充分理解父辈的苦心,正确对待‘龙凤’心态,而且在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一定要增强心理承受力,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全面磨砺自己,抵御住各种诱惑,尤其要增加非智力因素,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健康的心理,锻造健壮的体魄,努力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风貌的新一代。”

作者的这番议论,完全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也符合培养下一代人才的实践观。

在《浅议“宽容”》里,作者说:“如果一个人踩烂了紫罗兰,紫罗兰却把香汁留在他的鞋底上,这就是宽容。”但作者紧接着又作出问答:“这是宽容吗?这是狭隘的宽容。”“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是这样的现状:批评会让人不舒服,谩骂会让人厌恶,羞辱会让人恼火,威胁会让人愤怒,唯有宽容会让人无法躲避,无法阻挡,无法逆反。”

“哲学地看,宽容是深藏于心底的体谅,宽容是智者的力量,宽容是点亮他人智慧的明灯。”

在《上善若水》中,他说:“老子何以将水推崇为上善之物,追根溯源有六个方面,即善借势、会制宜、广包容、能恒忍、甘静寂、利万物。”正因为他对老子的思想和《道德经》理解得如此深透,所以才有了《上善若水》这篇立意深刻的议论文。

认真阅读这部文集,我发现它是一部散文范本,也是一部政论文范本,而且它还是一本诗歌范本。

乙未年冬

李天柱

1931年1月出生,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镇罗镇李嘴村人。无党派民主人士,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中卫中学原校长。1948年高中毕业,次年3月受聘中卫简师任教,先后在柔远中学、中卫县化肥厂工作,1979年又调回中卫中学任教。1980年任中卫中学副校长,1984年任中卫中学校长,兼任中卫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3年夏离休。在担任中卫校长期间,他提出了“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多出人才、办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制定了“从严从细,求活求新”的校训,实践了“成人—成才—成龙”的育人梯层构想,办学质量大幅提高。1986年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1988年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0年被评为“教育世家”,1991年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校长。2005年受聘任宁夏文史馆馆员。2016年1月去世,享年86岁。著作有《教育随笔》《似水流年》《王码打字指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