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转型期的行业分割与收入不平等
- 何芸
- 8860字
- 2025-02-24 16:53:03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阐述的是本研究的基本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并明确变量设计以及相应的数据来源、数据处理和分析模型。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遵循“结构主义”的研究范式,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变量中,行业收入是最主要的因变量。为研究行业劳动力市场的三个不同分割场域(行业的体制分割、行业区域分割以及行业的主、次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收入不平等状况及其影响机制,本研究的核心自变量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变量、行业中个体职业阶层变量、区域变量、工作年限、福利待遇、行业内职业晋升机制、行业收入不平等认知变量等;而性别、年龄、户籍、政治身份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研究设计中对所涉及的核心变量进行了相应的操作化处理。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06)”和《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8)》上的相关数据,由于抽样调查的原始数据并不适合直接用于社会研究的建模和分析,因此本研究对数据进行了清理,同时围绕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整合和处理。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测量指标既包括经常使用的极差、极值差率、变异系数和标准差外,还包括行业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并根据变量的层次,选择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工具进行研究。
[1] Arne Kalleberg and Aage Sorensen,“The Sociology of Labor Market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No.5,1979.
[2] 武中哲:《双重二元分割:单位制变革中的城市劳动力市场》,《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3] 许经勇、曾芬钰:《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分割》,《当代财经》2000年第8期。
[4] 林南和边燕杰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中国城市个人收入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制度性因素是单位所有制制度。虽然经历了市场改革,但由于制度性路径依赖的影响,所有制性质仍在我国各个领域有着重大影响。
[5] 许经勇、曾芬钰:《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分割》,《当代财经》2000年第8期。
[6] 李建民:《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隔及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2期。
[7] 武中哲:《双重二元分割:单位制变革中的城市劳动力市场》,《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8] 蔡昉、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9] 杨宏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消除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6期。
[10] 张展新:《从城乡分割到区域分割——城市外来人口研究新视角》,《人口研究》2007年第6期。
[11] 谢周亮:《户籍歧视对劳动报酬差异的影响》,《开放导报》2008年第6期。
[12] 李骏、顾燕峰:《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分层》,《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2期。
[13] 聂盛:《我国经济转型期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从所有制分割到行业分割》,《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6期。
[14] 张展新:《劳动力市场的产业分割与劳动人口流动》,《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2期。
[15] 张展新:《从城乡分割到区域分割——城市外来人口研究新视角》,《人口研究》2007年第6期。
[16] 晋利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变迁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8期。
[17] 晋利珍:《劳动力市场行业分割在中国的验证》,《人口与经济》2009年第5期。
[18] 李骏、顾燕峰:《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分层》,《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2期。
[19] 李建民:《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隔及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2期。
[20] Nan Lin and Yanjie Bian,“Getting Ahead in Urban China”.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7,No.3,1991.
[21] 刘精明:《市场化与国家规制——转型期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22] 刘帆:《劳动力市场分割: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一个新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23] Sylvie Démurger、Martin Fournier、李实、魏众:《中国经济改革与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不同地区职工工资收入差距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2期。
[24] 谢周亮:《户籍歧视对劳动报酬差异的影响》,《开放导报》2008年第6期。
[25] 李骏、顾燕峰:《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分层》,《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2期。
[26] Glen G.Cain,“The Challenge of Segmented Labor Market Theories to Orthodox Theory: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14,No.4,1976.
[27] 陈钊、万广华、陆铭:《行业间不平等:日益重要的城镇收入差距成因——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28] 薛继亮、李录堂:《基于MLD指数的转型期中国行业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4期。
[29] 武鹏、周云波:《行业收入差距细分与演进轨迹:1990—2008》,《改革》2011年第1期。
[30]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收入分配研究课题组:《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与规范路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31] 张余文:《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8期。
[32] 郭娜、祁怀锦:《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33] 胡静波、李立:《我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2002年第1期。
[34] 曾伏秋:《国有垄断企业职工对收入分配问题的评价》,《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35] 罗楚亮:《垄断行业内部的工资收入分配》,《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1期。
[36] 潘胜文:《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状况分析及规制改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127页。
[37] 邓军:《制造业的生产分割与工资收入差距:16个行业证据》,《改革》2011年第1期。
[38] 信卫平:《当前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与特征》,《工会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3期。
[39] 薛继亮、李录堂:《基于MLD指数的转型期中国行业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4期。
[40]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收入分配研究”课题组:《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与规范路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41] 郭娜、祁怀锦:《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4期。
[42] 张余文:《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8期。
[43] 张世银、龙莹:《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分析——以行业收入变动为视角》,《经济经纬》2010年第4期。
[44] 侯风云、伊淑彪:《行政垄断与行业收入差距的传导机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5] 李闻:《行政性垄断与行业群体收入》,《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46] 王锐:《垄断对我国行业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
[47] 宋晶、丁璐颖、王蕊:《垄断行业收入畸高的形成机理与规制对策》,《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48] 李晓宁:《国有垄断与所有者缺位:垄断行业高收入的成因与改革思路》,《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1期。
[49] 潘胜文:《规制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行为的对策》,《经济纵横》2009年第7期。
[50] 杜鑫:《中国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的收入差距:基于北京市微观数据的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51] 岳希明、李实、史泰丽:《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52] 王甫勤:《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社会》2010年第1期。
[53] Gary S.Becker,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Chicago,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54] 参见赖德胜《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经济研究》1997年第10期。
[55] 杨俊、黄潇、李晓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中国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8年第1期。
[56] 焦斌龙:《人力资本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存量效应》,《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5期。
[57] 陈工、陈伟明、陈习定:《收入不平等、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证据》,《财贸经济》2011年第2期。
[58] 王甫勤:《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社会》2010年第1期。
[59] 慈勤英、田雨杰、许闹:《收入性别差异的表现形式与特点》,《人口学刊》2003年第3期。
[60] 参见戴洁、李华燊《我国收入分配影响因素、问题与对策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9期。
[61] 李春玲、李实:《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异扩大趋势及其原因解释》,《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62] 吴愈晓、吴晓刚:《城镇的职业性别隔离与收入分层》,《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
[63] X.Shu and Y.Bian,“Market Transition and Gender Gap in Earnings in Urban China”. Social Forces,Vol.81,No.4,2003.
[64] 吴愈晓、吴晓刚:《城镇的职业性别隔离与收入分层》,《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
[65] 谢周亮:《家庭背景、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差异》,《财经科学》2010年第5期。
[66] 戴洁、李华燊:《我国收入分配影响因素、问题与对策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9期。
[67] Glen G.Cain,“The Challenge of Segmented Labor Market Theories to Orthodox Theory:A Surve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14,No.4,1976.
[68] 参见HicksF ligstein and Morgan,“Toward a Theory of Income Determination”,Sociology of Work and Occupations,No.10,1983。
[69] Aage B.Sorensen and Arne L.Kalleberg,“an Outline of a Theory of the Matching of Persons to Jobs.” in David B.Grusky(ed.),Social Stratification:Class,Race,and Gender i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Colorado:Westview Press,2001.
[70] 一些学者将“primary market”和“secondary market”翻译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张丽娟,2008),也有将其翻译为“初级市场”和“次级市场”(王天夫、崔晓雄,2010),也有学者将二者分别翻译为“首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还有学者将二者翻译为“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葛苏勤,2000)等,本研究沿用第一种翻译。
[71] 许经勇、曾芬钰:《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分割》,《当代财经》2000年第8期。
[72] 王天夫、王丰:《中国城市收入分配中的集团因素:1986—1995》,《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73] 林宗弘、吴晓刚:《中国的制度变迁、阶级结构转型和收入不平等:1978—2005》,《社会》2010年第6期。
[74] 李楠:《中国所有制结构演变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9期。
[75] 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76] 戴洁、李华燊:《我国收入分配影响因素、问题与对策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9期。
[77] Xie and Emily Hannum,“Regional Variation in Earnings Inequality in Reform Era Urba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1,No.4,1996.
[78] 郝大海、李路路:《区域差异改革中的国家垄断与收入不平等——基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资料》,《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79] 边燕杰、李路路、李煜、郝大海:《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80] 戴洁、李华燊:《我国收入分配影响因素、问题与对策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9期。
[81] 李路路、孙志祥:《透视不平等——国外社会阶层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82] 王天夫、崔晓雄:《行业是如何影响收入的——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83] 陈钊、万广华、陆铭:《行业间不平等:日益重要的城镇收入差距成因——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84] 戴洁、李华燊:《我国收入分配影响因素、问题与对策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9期。
[85] 刘怡、聂海峰:《间接税负担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86] 杨灿明、胡洪曙、俞杰:《收入分配研究述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87] 边燕杰、张展新:《市场化与收入分配——对1988和1995城市住户收入调查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88] 杨宜勇、顾严、李宏梅:《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及“十一五”时期的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89] 刘精明:《市场化与国家规制——转型期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90] 陈光金:《市场抑或非市场:中国收入不平等成因实证分析》,《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6期。
[91] 郝大海、李路路:《区域差异改革中的国家垄断与收入不平等——基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资料》,《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92] 戴洁、李华燊:《我国收入分配影响因素、问题与对策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9期。
[93] 王天夫、崔晓雄:《行业是如何影响收入的——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94] 王甫勤:《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社会》2010年第1期。
[95] 王天夫、崔晓雄:《行业是如何影响收入的——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96] 孙明:《市场转型与民众的分配公平观》,《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97]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0—61页。
[98] [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99] 孙明:《市场转型与民众的分配公平观》,《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100] Morton Deutsch,“Equality and Need:What Determines Which Value Will Be Used as the Basi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Vol.31,1975.
[101] 参见孙明《市场转型与民众的分配公平观》,《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102] 参见孙明《市场转型与民众的分配公平观》,《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103] 马磊、刘欣:《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104] 马磊、刘欣:《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105] 马磊、刘欣:《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106] 马磊、刘欣:《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107] 马磊、刘欣:《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108] 怀默霆(Martin K.Whyte):《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不平等》,《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期。
[109] 怀默霆(Martin K.Whyte):《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不平等》,《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期。
[110] 邢占军:《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111] 罗楚亮:《绝对收入、相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城乡住户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财经研究》2009年第11期。
[112] 王甫勤:《当代中国大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一项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社会》2011年第3期。
[113] 王鹏:《收入差距对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3期。
[114] Marii Paškov,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Perceived Social Inequality in Estonia.in RC28 Spring Meeting.Brno,Czech Republic,2007.
[115] Richard G.Wilkinson and Kate E.Pickett,“Income Inequality and Social Dysfunction.”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35,2009.
[116] 翁定军:《阶级或阶层意识中的心理因素:公平感和态度倾向》,《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1期。
[117] 参见谭志雄、姚斯杰《中国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基于八大经济区视角》,《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18] 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119] 晋利珍:《劳动力市场行业分割在中国的验证》,《人口与经济》2009年第5期。
[120] 参见刘精明《市场化与国家规制——转型期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21] 参见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122] 武鹏、周云波:《行业收入差距细分与演进轨迹:1990—2008》,《改革》2011年第1期。
[123] 武鹏、周云波:《行业收入差距细分与演进轨迹:1990—2008》,《改革》2011年第1期。
[124] 王天夫、崔晓雄:《行业是如何影响收入的——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125] 如邢占军2011年发表于《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的论文《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中曾对“收入”做出过明确界定。
[126] 边燕杰、罗根:《市场转型与权力的维续:中国城市分层体系之分析》,载边燕杰等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年版。
[127] 谢宇、韩怡梅:《改革时期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不平等与地区差异》,载边燕杰等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年版。
[128] 白威廉、麦宜生:《政治与市场:双重转型》,载边燕杰等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年版。
[129] Andrew G.Walder,“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1,No.2,1995.
[130] 刘精明:《市场化与国家规制——转型期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31] 边燕杰、张展新:《市场化与收入分配——对1988年和1995年城市住户收入调查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132] Andrew G.Walder,“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1,No.2,1995.
[133] Yanjie Bian,John R.Logan,“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ower:The Changing Stratification System in Urba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61,No.5,1996.
[134] W.Parish and E.Michelson,“Politics and Markets:Dual Transforma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1,1996.
[135] Xueguang Zhou,“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Evidence from Panel Data”,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5,No.4,2000.
[136] 参见边燕杰、张展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年版。
[137] 武中哲:《双重二元分割:单位制变革中的城市劳动力市场》,《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38] 霍夫曼:《劳动力市场经济学》,崔伟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139] 张丽娟:《转轨阶段劳动力市场的所有制分割与收入分配》,载李路路、边燕杰主编《制度转型与社会分层:基于2003全国综合社会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169页。
[140] Rober Bibb,William H.Form,“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Occupational and Sex Stratification on Wages in Blue Collar Markets”.Social Forces,Vol.55,No.4,1977.
[141] Doeringer,Piore,“Internal Labor Market Theories to Orthodox Theory”.Th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12,1971.
[142] Doeringer,Piore,“Internal Labor Market Theories to Orthodox Theory”.Th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12,1971.
[143] Doeringer,Piore,“Internal Labor Market Theories to Orthodox Theory”.Th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12,1971.
[144] 许英康:《歧视: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一种解释途径——贝克尔歧视性雇主目标效用函数再扩展》,《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45] H.M.Wachtel,“Class Consciousness and Stratification in the Labor Process”,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Vol.6,No.1,1974.
[146] H.M.Wachtel,“Class Consciousness and Stratification in the Labor Process”,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Vol.6,No.1,1974.
[147] 晋利珍:《劳动力市场行业分割在中国的验证》,《人口与经济》2009年第5期。
[148] 聂盛:《我国经济转型期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从所有制分割到行业分割》,《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6期。
[149] Doeringer,Piore,“Internal Labor Market Theories to Orthodox Theory”.Th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12,1971.
[150] S.Spilerman,“Careers,Labor Market Structure,and Socioeconomic Achievement”.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83,No.3,1977.
[151] Doeringer,Piore,“Internal Labor Market Theories to Orthodox Theory”.Th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12,1971.
[152] Xie and Emily Hannum,“Regional Variation in Earnings Inequality in Reform Era Urban China”.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1,No.4,1996.
[153] Yanjie Bian,John R.Logan,“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ower:The Changing Stratification System in Urba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61,No.5,1996.
[154] 吴愈晓:《劳动力市场分割、职业流动与城市劳动者经济地位获得的二元路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55] Yanjie Bian,John R.Logan,“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ower:The Changing Stratification System in Urba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61,No.5,1996.
[156] W.Parish,E.Michelson,“Politics and Markets:Dual Transforma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1,1996.
[157] Glen G.Cain,“The Challenge of Segmented Labor Market Theories to Orthodox Theory:A Surve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14,No.4,1976.
[158]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159] 潘胜文:《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状况分析及规制改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0] 罗楚亮、李实:《人力资本、行业特征与收入差距——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的经验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10期。
[161] 王天夫、崔晓雄:《行业是如何影响收入的——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162] Xie,Emily Hannum,“Regional Variation in Earnings Inequality in Reform Era Urban China”.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1,No.4,1996.
[163] Victor Nee,“The Emergence of a Market Society:Changing Mechanisms of Stratification in China”.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1,No.4,1996.
[164] 怀默霆:《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不平等》,《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期。
[165] 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66] 李春玲:《各阶层的社会不公平感比较分析》,《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67] 王甫勤:《当代中国大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一项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社会》2011年第3期。
[168] 怀默霆:《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不平等》,《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期。
[169] 吴愈晓、吴晓刚:《1982—2000:我国非农职业的性别隔离研究》,《社会》2008年第5期。
[170] 人力资本理论主要从劳动力市场中的受雇者方出发,强调个人特征在收入回报中的决定作用,并认为由于女性在教育、技能或经验等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比男性少,因而性别的收入差异体现了对男女不同人力资本投入的补偿。(参见Gary S.Becker,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1964。)
[171] P.England,Comparable Worth:Theories and Evidence,NY:Aldine,1992.Peter M.Blau,Otis Dudley Duncan,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New York:Wiley,1967.
[172] 王天夫、赖扬恩、李博柏:《城市性别收入差异及其演变:1995—2003》,《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173] 王天夫、崔晓雄:《行业是如何影响收入的——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174] 蓝印户口,在2000年以后已经被逐步取消。
[175] 边燕杰、张展新:《市场化与收入分配——对1988和1995城市住户收入调查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176] Xiaowei Zang,“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Sociological Quarterly,Vol.43,No.1,2002.
[177] Nan Lin,Social Capital,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78] 边燕杰、张展新:《市场化与收入分配——对1988年和1995年城市住户收入调查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179] 刘精明:《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人力资本收益》,《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6期。
[18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行业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也随之进行了些微调整以适应当前的行业发展情况,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的5个行业门类相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做了一定的调整,具体情况如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GB/T 4754—2002)调整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GB/T4754—201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GB/T 4754—2002)调整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GB/T4754—201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GB/T 4754—2002)调整为“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GB/T4754—201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GB/T 4754—2002)调整为“卫生和社会工作”(GB/T4754—201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GB/T 4754—2002)调整为“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GB/T4754—2011)。但是,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截至2010年)的数据仍使用的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标准。因此本研究也是在这一分类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18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20个行业门类和19个行业门类包含的行业大类(《中国统计年鉴》也称“细行业”)的详细情况见附录。
[182] 极值(extrema,又称为奇异值),指的是针对某个连续变量而言,极个别样本的取值极大地超过(或低于)总体平均水平,或者在正态分布曲线中极远地偏离中心取值的值。参见王卫东、冯仕政、陆益龙、刘精明《抽样调查数据的清理与校验》。
[183] 逻辑检验,通常是根据现实社会中的某些带普遍性的生活常理、日常规则和行为习惯来对个案数据中的变量关系加以核对,从一些与常规不相符合的个案中发现可能存在的信息变异。参见王卫东、冯仕政、陆益龙、刘精明《抽样调查数据的清理与校验》。
[184] 陈钊、万广华、陆铭:《行业间不平等:日益重要的城镇收入差距成因——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85] 万广华:《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均等:方法与证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