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读楚辞:上下求索的屈原精神
- 周秉高
- 1872字
- 2021-04-01 19:16:41
05 彷徨换代之际
一、思念怀王
屈原自楚怀王十八年被从汉北召回郢都后,一直担任三闾大夫之职。这十余年中,秦、楚、齐、韩、魏几国之间,分分合合,时打时停,一言难尽。
怀王三十年,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我与您曾相约结为兄弟,在黄棘订立盟约,并让您的太子住在我国,这是最高兴的事。但是您的太子杀死我的重臣,不辞而别,逃回楚国,我实在忍无可忍,才派兵侵袭您的边境。现在听说您居然让太子到齐国去做人质,以求和平。我国与楚国边界相接,互相亲善时间很长了。而现在秦楚交恶,就无法号令天下诸侯。我有意与您在武关相会。当面协商,签订盟约,这是我的希望。特此告知。”
楚怀王见到秦王的信后,十分犹豫。想去,怕被人欺骗;不去,怕秦国生气。昭雎和屈原等少数明智的大臣反对怀王前往武关。屈原劝谏说:“秦是虎狼之国,不能相信,不如不去。”但是那些曾被张仪买通的奸臣们则竭力劝怀王前往应秦王之约,这帮人数量很多,特别是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更加积极,怂恿他的父亲说:“怎么能拒绝秦国的好意呢?”怀王最终还是听信了子兰等人的话,前去与秦昭王会面。
谁知秦昭王用诈,派一将军带兵埋伏在武关,号称秦王。楚怀王一进武关,他们就关闭城门,强押怀王西抵咸阳。秦王在偏殿章台接见楚怀王,好像对待附属国的头领一样,不给高规格的礼遇。楚怀王大怒,后悔没听昭雎和屈原等人的劝谏。秦国扣押楚怀王,强迫他割让巫山、黔中等郡县。楚怀王想结盟,但秦国想先得到土地。楚怀王大怒,说:“秦王骗了我,还想强要我国土地!”不再答应秦国。秦国就把他扣押在嶓冢1一带。
楚国的大臣们考虑到,怀王被扣秦国,太子又作为人质滞留在齐国,这时如果齐、秦合谋,那么楚国就危险了,因此,群臣商议之后,设法让太子横从齐国返回楚国,并立他为楚王,这就是顷襄王。
这时候的屈原思想感情很复杂。《思美人》一诗就表达了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首先,他苦苦思念怀王,尽管怀王朝时,他曾受冤被逐,但毕竟二十年君臣关系,甚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王甚任之”,所以他对怀王仍然忠心耿耿,苦苦思念。诗中写道:
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
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沈菀而莫达。
他把怀王朝时遭到的不幸归结为“媒绝路阻”和“沈菀莫达”,所以即使饱受误解,但仍要坚守节操,不改初衷。诗中继续写道:“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嶓冢”在汉中之北,是秦国西部地区的一座高山,即今之秦岭,当时怀王被扣押之地。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表达对怀王深深的思念。
二、观望顷襄
屈原同时又对顷襄王徘徊观望。诗中写道:“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这几句与《大招》开篇四句相似。这是说:春天到来,万象更新,喻指顷襄王初即位时给人们心理上带来的希望,所以屈原曾一度心情比较放松,有欢乐、消愁之感。不过,屈原很快发现,政局变化不大,顷襄王朝的腐朽黑暗依然如故。在这种情况下,他——
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
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蹇裳而濡足。
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屈原心中清楚:在黑暗龌龊的官场中,要想固位或晋升,必须屈身夤缘,同时拉拢小人;但他坚决不愿意出卖人格、抛掉自尊,因此只能“然容与而狐疑”,最终“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顷襄王二年,怀王想通过赵国跑回楚国,未成,被秦兵追回。第二年病逝于秦国,秦国将他的遗体送回楚国。楚国的百姓爱戴怀王,对他的客死异国十分悲恸,好像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同时纷纷责备令尹子兰当初劝怀王前往秦国而不能回来。令尹子兰听说后大怒,就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心里也知道是子兰等人误谏怀王以致国家遭此惨祸,但他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反而听了他们的一面之词,将屈原再次放逐了出去。
荆楚越陕民间自古就有招魂风俗。在这改朝换代的特殊历史时期,屈原创作了《大招》和《招魂》这两首著名的诗篇。前者招怀王生魂,后者招怀王亡魂。
故事来源
1. 《史记·楚世家》
2. 《史记·屈原列传》
3. 《史记·张仪列传》
4. 刘向《新序·节士篇》
说明
关于《九章·思美人》一诗的写作时地,历代多数楚辞学家认为是思念怀王,而有的则以为是思念顷襄王。我则根据诗歌前后语气、感情色彩的差异,再参之于有案可稽的楚国历史,认为上述两种说法均欠全面,此篇当作于怀王末年、顷襄王初年,表达了在这历史转折点上,屈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详见拙著《楚辞解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 经过仔细考证,确知嶓冢即后来之秦岭,亦即秦国后方。详见拙著《楚辞原物》(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