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沟
翻开明清《高陵县志》,在其地理志卷首,无一不提到在城南十里奉正原上有渭北沟,足见其在当时尚属名地。
在历史上,高陵因郑白渠的修建,有“黄壤陆海”之称。年深日久,由于上游渠堵堰塌,水政管理形同虚设。县内五渠,水微溉少,科征如故,地硗赋重。“人弃土田如同扔一只破旧的鞋子”。若遇水旱灾害,百姓逃难,流离失所者较其他各县为甚。
吕泾野在朝廷因不愿与奸党同流,遭诬陷,被贬到山西解县为地方官。由于他体察民情,兴修水利,鼓励农桑,仅三年时间,就把解县治理得像模像样,从而升任南京吏部考功郎中。治理解县的成功经验使他明白,水是农民的命根子。
在南京的日子里,他仍然不忘家乡父老的苦难。他与南京参政刘麟过从甚密,向刘麟说起家乡虽临泾渭二水,而农田若渴。这刘麟竟然对高陵地理十分熟悉。他说:“若使我在陕西主政十年,当无地不成河渠。”泾野问他有什么良策,刘麟胸有成竹地说:“可在奉正原临渭河处挖一条大沟,在河的南面修一条高出河水的大岸,东堵入河之口,就好像历史上李冰壅江作堋那样,把渭水引过原,这样高陵、栎阳以北遍地水田,不亚于江南诸郡。”
吕泾野把刘麟这个良策,转告给了当时的高陵县令,县令感到是个好主意,于是征调民夫,在县南奉正原上穿原引水。因工程浩大,加之当时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此项工程竟未告成,从此,奉正原上就出现了一条渭北沟。今榆楚乡吊鱼寨村南,上马渡村东临渭河北岸有一条人工挖掘的沟壑,疑为渭北沟。沟向东约3里远,西禹公路西侧与九支渠交会处有马北村小寨沟,此沟为一半截沟,北端已穿透奉正原,向南距离渭河不足一里之地,其地貌特征不属自然冲刷而形成的沟。也许就是当时人工开挖的渭北沟。那么,究竟哪一条沟属渭北沟呢?考其二沟所处地理位置,前者位于泾、渭二河交汇处,且渭河在此由西南方向而来,南岸漫滩宽阔,若按昔日刘麟引水之法故在此筑坝确属不易。而后者泾、渭二水到此合二为一水势趋缓,筑坝堵水相对而言难度要小得多。仅此,笔者以为,后者即今马北村小寨沟就是明代的渭北沟可能性要大些。当然这仅为一家之言。
马北村小寨沟宽约30米,长约500米,清代这里就居住着邓、邢等姓居民,以窑洞为主要居所。1957年修建的九支渠从沟北横穿,若遇暴雨,排水不畅,加之,九支渠修成后,上千年旱地变成了水浇田,致使窑洞逐渐出现裂缝或坍塌现象。20世纪70年代,沟内居民整体搬至沟上。
渭北沟引水虽为未竟之业,正如明清县内先哲所称:“虽其策未易,举其志亦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