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友的评论(代序)

自古以来,昆山就是文化荟萃的沃土,顾炎武、归有光、朱柏庐被称为“昆山三贤”。我受先贤的熏陶,边教学,边研究,承蒙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厚爱,正式出版了我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教育案例新透视》。

我的教育专著,其实是我多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的总结汇编。文章质量到底如何?这是广大读者关心的事情。对于自己文章的优劣,我不敢妄加结论,以为以读者评判做参考较为妥帖。为此,选取若干网友对我文章的评论,汇成《来自网友的评论》一文,作为“代序”。

读顾老师的《教育案例新透视》

在课题研究中,有一种研究方法叫“案例研究法”。正因为研究案例,我们便能从中探究教育的本质,直抵教育的核心。一个个案例组成了日常的教育生活。研究一个个案例,对于理解教育、研究教育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顾老师的《教育案例新透视》,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呈现了鲜活的教育生活。他融入智慧,进行切实的分析,指出了解决的策略。读顾老师的书,读出了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方向,从一条条“教育策略”读出了顾老师的睿智和对教育的一片赤诚。

——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 张朝全

一篇篇鲜活的教育案例呈现眼前

一直都想写写教育案例,可怎样写教育案例却无法可循。有老师给我推荐了“小草”的博客,原来是顾伟清老师的博客。在这博客中,一篇篇鲜活的教育案例呈现眼前,有案例展示,也有案例透视,更有解决的办法。这些案例,都是顾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汇集,所选案例,既有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小事,也有重大案件的回顾。不管哪一类,顾老师都能在叙事中娓娓道来,分析中条理清晰,说理上浅显易懂,同时也为老师们对解决类似问题指明了方向,仿佛为我打开一扇窗。

——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虾子镇中学 何永书

关于《“问题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偏差”》的一点体会

有幸拜读顾老师博客里的文章《“问题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偏差”》。顾老师所举案例中的S班主任和D学生无疑是我们诸多学校的一个缩影。“问题学生”肯定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对于学校的班主任,不因学生有“问题”,而让自己也变得有“问题”。案例中对班主任误入的三种心理偏差,顾老师分析得非常透彻。教师虽然没有孙悟空的“十八般武艺”,但做好了自我保护,并改善教育方法,一定能避免不该发生的“弑师案”。

——云南省安宁市一六街小学 李 伟

读《W校长的“四乐”》有感

读了《W校长的“四乐”》,我深深地被感动了。陶行知先生很早就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比如,文中W校长通过夏天装空调与各位老师“同乐”,让老师们看到了校长的胸怀;W校长拒拿“课时工资”,让自己“不乐”,让老师看到了校长的境界。W校长的“四乐”,彰显了对老师们的关爱。正是因为这样,W校长赢得了民心,赢得了民众,赢得了学校。假如我们的学校多一些这样的校长,那么我们的教师何愁不幸福,我们的教育何愁不兴旺!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东城虎英小学 李振国

读《从鲁迅儿童观看学校管理的偏差》

鲁迅的好些文章已经慢慢淡出语文教本,但是他的批判思想是值得传承的,因为这种思想是如今很多学校所欠缺的。

诚如顾伟清老师所举的案例那样,一些学校避免学生作弊将所谓的“后进生”集中于一个考场,一些学校为了所谓的“学业”拆毁乒乓球台,更有学校自以为拼命补课是给予学生恩惠而强制学生感恩。

这样,很多孩子在学校的强势管理下,不敢提出异议,“学校说什么,就是什么”。甚至,个别孩子以为“学校说的一切都是香的”。这种迷信学校、畏惧学校的思想,其实是很可怕的,因为这样的孩子,不能明辨是非,或者说不敢明辨是非,变得唯唯诺诺。而唯唯诺诺的孩子,就如顾老师所说“唯唯诺诺的学生,阿谀奉承,随波逐流,毫无浩然正气”。

——江苏省靖江市西来镇中心小学 陶 丽

读《教育无需保留“秘密”》有感

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绝活”,但常不愿意把这些“绝活”拿出来分享。对于这种现象,大家并不陌生,往往没有深入思考。然而顾老师不但观察到有些老师不把课堂教学中的看家本领拿出来分享这一现象,而且还从个别扩展到一般,想到评课等教育现象,不少老师也保留“秘密”。接下来,顾老师从三个方面有理有据地分析了分享“教育秘密”的好处,最后水到渠成地号召大家打开“教育秘密”。这样做才能实现教育的共赢和多赢,这同时也是顾老师写作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

——四川省武胜县街子初中 符礼科

读案例透视感觉到炽热的心跳

在新浪博客上读了顾伟清老师撰写的教育案例,情不自禁地想说几句话。顾老师的文章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真诚、真切、不虚构、不矫情。他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坦率地说,能做到这点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第二是顾老师总是在努力追问案例的意义。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是司空见惯,还是特例,顾老师总不肯轻易放过,总是力求寻找现象背后的本质和问题背后的价值。我以为,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这是最好的研究方式。

但是我最钦佩的是顾老师对教育研究的热情和执着。我没有见过顾老师,但通过他的文章,我真的可以看到他在观察、在倾听、在思考、在实践,我甚至可以感觉到他炽热的心跳,感受到他的幸福。

——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孙小冬

读顾老师的《水浸木头烂》有感

我们有多少次在迈向目标的征途中遭遇挫折,然后再出发,再次遭遇挫折……我们有时几乎看不到希望,禁不住反问自己:我是那块料吗?我想,之所以木头不烂,是因为水浸泡的时间不够。较之于自己这块“木头”,那就是学习某种技能、某种学问的功夫不够。正如作家吴淡如所说,“想要成为不错的钢琴家,至少需要专注地投入三千个小时的训练。”感谢《水浸木头烂》的作者顾老师为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让我们找到了不足,弄清了本质,看到了希望。

——山东省五莲县洪凝街道中心小学 吴宗彦

读《教育案例新透视》后感

在教学一线每天都会上演精彩的故事,也时偶尔会上演拙劣的事故,而怎样捕捉教育故事蕴含的教育智慧,怎样化解教育事故,考量着一个教师的素养,顾老师《教育案例新透视》一书则给我们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范本。本书将司空见惯的案例进行梳理、透视,并提出解决之道,碰撞我们的思考,将我们遇到的案例举一反三,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我,在教育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顾老师的案例描述是简洁的,思考是缜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可操作的。在《“问题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偏差”》《从W老师受挫看老教师“转行”》等几篇文章中可清晰地看到这一特点。

教育案例研究接地气,不像教育理论那样高高在上,适合广大教师研究学习,感谢顾老师的倾情奉献。

——山东省沂南县辛集中学 何召军

读顾伟清老师《教育案例新透视》有感

教育生活,看似庸碌平淡,却充满了故事和事故。如果没有源于内心深刻的思考,没有发自灵魂透彻的审视,那么,那些故事或事故,就只能是教育生命中的浮光掠影,稍纵即逝。

与顾老师结缘,始于文字,始于《教育案例新透视》这本书的初稿。在那些文字中,有关于教育现象的思考,有关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叩问,有关于心灵成长的关注,有关于热点问题的争鸣……甚至教育中那些平常的瞬间、琐碎的细节、被人漠视的种种都被他化为了笔下灵动的文字,带着有深度的剖析、有温度的思考、有见地的解读。我相信,因为共同的朝向——用文字见证教育、反思教育、成就教育,与顾老师的缘会一直延续下去。

——山东省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 杨雪梅

拜读《教育无需保留“秘密”》后感

细细品读顾老师的《教育无需保留“秘密”》一文,颇有感触。作为老师,确实应该把自己摸索出来的教育经验公开出来。因为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经验的交流。

我也是老师公开教育经验的直接受益者。记得我第一次接手班主任时,非常茫然,非常为难,不知从何下手。这时,马月香老师向我传授了教育秘密:“胡老师,别怕!先做好三件事。第一,站队。第二,班级卫生。第三,和他们一起做!坚持做一个月,准成!”我按着马老师的方法,果然没出一个月,班级管理就令人刮目相看了。马老师如果也像一些老师那样不愿公开教育秘密,哪有我今天的这番回味!

今天,拜读了顾老师的文章,更使我百感交集,但愿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公开教育秘密,都能共享教育秘密。

——广东省肇庆市北师大(珠海)肇庆附属学校 胡 沙

《教育案例新透视》值得用心阅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顾老师的《教育案例新透视》就像一股股温暖的清泉浸入内心深处。一篇篇来自教育一线的文章,鲜活、生动。有案例分析,有原因探究,有对策应对。可以说,每一篇都饱含着顾老师对教育的思考和求索,彰显着顾老师对教育的赤诚和睿智!这无疑给迷雾中的我们一座明亮的灯塔。

雷夫·艾斯奎斯在第56号教室里创造的一个个奇迹告诉我们:有热情和态度还不够,还要运用智慧,乃至一个个小小的鬼点子。在《教育案例新透视》中,顾老师毫无保留地捧出了他的教育经验和智慧,令人受益,令人敬佩!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乌龙镇中心学校 刘 茜

《教育案例新透视》的诞生瓜熟蒂落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这是每一位教育人经常追问或者很纠结的一个问题。顾伟清老师的新作《教育案例新透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顾老师有着对教育的炽热情怀,在教育实践中,虔诚关注教育现象,在学校管理、校长修养、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多个领域细心观察,收集整理教育案例,把所思、所求、所为、所获,熬炼成文字,这是教育者应有的姿态,也是教育人走向优秀最切实的方法。

我忽然记起波兰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说过的一句话:“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的孩子。”顾老师长期的观察、思索、撰写、修改,《教育案例新透视》的诞生就水到渠成了。

——四川省阆中市朱镇乡中心学校 李国茂

打开教育的“秘密”

近日拜读了顾伟清老师的文章《教育无需保留“秘密”》,我非常赞同顾老师的观点——严守“教育秘密”,作茧自缚;打开“教育秘密”,海阔天空。

对于某些名师,他们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或成绩,却不乐意把自己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其他老师,我是不赞同这样的做法的。您既然已经取得了成绩,已经被大家公认为“名师”或“专家”,就应该具有大家风范,就应该把自己的宝贵经验拿出来和更多的人一起分享,帮助更多的教师成长,这难道不是一个大家该具有的胸怀吗?难道还怕别人学到“绝招”超过自己?如果真的害怕别人超过自己,那要么就是心胸狭隘的人,要么就是一个经过包装的“伪名师”。

——安徽省东至县胜利镇中心学校 檀鑫超

读《几种“心理效应”的妙用》有感

顾老师发表于《中小学校长》的《几种“心理效应”的妙用》,读来沉思不已,受益匪浅。读着这篇文章,不觉被顾老师的独到见解所折服。比如,文中提到的“半途而废”效应,常常被看作不良效应,但顾老师却能反其道用之。教师有意“半途而废”,不讲尽知识,目的是诱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举一反三。又如“得寸进尺”效应,教师有意让学生“得寸”后,再鼓励他们“进尺”,完成原先以为完不成的目标。

像这样深入浅出的案例,在顾老师的《教育案例新透视》一书中,还有许许多多。可以说,这本书肯定会给广大老师带来很多启发和借鉴。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杨 芳

《教育案例新透视》得以顺利出版,主要归功于编辑的辛勤付出和广大读者的关爱,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指导点拨。教育案例新透视QQ群:647774450

顾伟清

2017年7月28日